(大单元教学)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卜算子·咏梅》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卜算子·咏梅》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四年级下册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卜算子·咏梅》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词的时候,不必刻意讲解词的格律知识,可让学生与前两首宋诗简单比较,在朗读中发现并体会词的特点。理解大意时,需重点理解这首词中人物的活动,可以按上下阙顺序,逐段理解想象,从整体角度去理解大意。学生可以在理解大意时,同时想象画面,练习表达,从而体会“村居”的整体情境。
2.学习目标确定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2.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翁、赖、剥”等5个生字。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安详。
3.学习重点难点
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4.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得分 《清平乐·村居》《卜算子·咏梅》生字词正确拼读、书写。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能想象并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集体背诵前面学的两首诗。 2.教师指名背诵以前学过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本次我们学习的也是村居,但是一首词,一起来看到今天要学习的这一首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学生活动1 活动意图说明:复习导入新课,揭示课题。环节二:田园诗情——《清平乐·村居》教师活动2 一、读诗题 1.听朗读。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指导读好节奏语调,再齐读。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檐”字,注意右边半包围结构中“八”两笔不能少。 3.提问:与学过的古诗比较,你有何发现? 4.读了这首词,这里的村居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预设1:这里的生活环境优美,清新自然。 预设2:这里的乡村生活很宁静快乐。 二、知作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出示课件)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学习上阕 1.自由读一读上阕,词中写了哪些景物?(茅屋、小溪、青草) 2.结合注释翻译上阙。 3.看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屋是怎样的?(低矮)什么样的青草?(青绿、茂盛)怎样的小溪?(缓缓流淌、潺潺流淌、叮叮咚咚……) (2)这一家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4.理解上阕的最后两句。 (1)“醉”字用得好吗?词中的“翁媪”为什么会“醉”?理解“醉”“相媚好”。(醉:酒后微醉。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2)再读句子,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老两口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他们喝酒逗乐,其乐融融。) (3)你仿佛听到了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想象) (4)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家庭透出什么样的氛围呢?(幸福、天伦之乐) 4.齐读上阕,感受他们平凡的幸福。 (二)学习下阕 1.三个儿子在哪里,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呢?(自由读,指名说) (1)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卧在溪边剥莲蓬) (2)“卧”什么意思?(趴着)如果你也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你会以怎样的姿势“剥莲蓬”呢?(生自由回答,师提示要表现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3)烈日炎炎,小儿子在溪头卧剥莲蓬,久久不肯回家。老两口儿和小儿子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说) 2.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和谐、幸福……)学生活动2 预设1:前面两首古诗每句字数一致;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预设2:前面两首诗不分段;词分为上下两段。上面一段词叫上阕,下面一段叫下阕。课文排版时,上下阕中间空了两格,读的时候,两阕中间停顿要稍长一些。 活动意图说明:本首诗词描绘了和谐、美好、纯朴自然的乡村生活。要想帮助学生感受这独特的风景,就必须让他们想象出画面中具体的人或景物。通读出诗词节奏,然后引导他们找出具体的景物,初步体会了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环节三:田园诗情——《卜算子·咏梅》教师活动3 一、读诗题 1.谈话导入:你知道哪些写梅花的诗句? 预设:《墨梅》(王冕)、《梅花》(王安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咏梅词。(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让学生说说哪个是词牌,哪个是词题。(词牌名是“卜算子”,词题是“咏梅”)。 二、知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三、解诗意,悟诗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全词。 2.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划分朗读节奏。 3.初读感知: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并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4.诗词解读。 (1)“风雨送春归,风雪迎春到”; ①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风雨、飞雪)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从中你感受到梅花怎样的特点?(梅花不怕困难) 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悬崖、冰、花枝)。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景物进行描绘(悬崖已结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①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从中你感受到梅花怎样的特点(不与群芳斗艳、谦虚乐观)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梅花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5.诗词意象:以梅喻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的共产党人。 6.再读诗词,读出情感。 7.诗句赏析:这首词上片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下片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虚的品格。 总结: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通过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形象,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学生活动3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谈话挑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古诗。然后再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借助插图等形式让学生理解词的大意,教学时遵循“以读代讲”的理念,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背诵、默写这两首词。
8.教学反思与改进
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严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词的感情基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