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课件(共27张PPT)《管理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 课件(共27张PPT)《管理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项目六 短期经营决策任务二 短期经营决策的基本方法相关收入-相关成本=利润【例6-9】某企业现有设备的生产能力是40000个机器工时,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为80%。现准备用剩余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甲、乙或丙。新产品甲、乙或丙的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由于现有设备加工精度不够,在生产丙产品时,需要增加专属设备5000元。在甲、乙、丙产品市场销售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进行方案选择 。该企业现有剩余生产能力:40000×20%=8000(小时)一、贡献毛益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所能提供的贡献毛益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前提条件,贡献毛益分析法可以分为贡献毛益总额分析法、剩余贡献毛益分析法、单位资源贡献毛益分析法等。(一)贡献毛益总额分析法它是以有关方案的贡献毛益总额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贡献毛益总额=相关收入-相关变动成本贡献毛益总额是正指标,哪个方案的贡献毛益大,哪个方案为优。(二)剩余贡献毛益分析法如果决策方案有专属成本或机会成本的发生,应从贡献毛益总额中扣除专属成本或机会成本,扣除后的余额称为剩余贡献毛益。剩余贡献毛益=贡献毛益总额-(专属成本+机会成本)=相关收入-相关成本剩余贡献毛益越大的方案越好。(三)单位资源贡献毛益分析法单位资源贡献毛益是个正指标,哪个方案的该项指标大,哪个方案为优。注意:在评价各方案时,不能以单位贡献毛益的大小作为选优的依据,而必须以单位资源贡献毛益或贡献毛益总额作为选优的依据。贡献毛益分析法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收益型)方案的择优决策,尤其是适用于多个方案的择优决策。二、差量分析法差量分析法又称为差别损益法,它是指通过计算不同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和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出差量损益,以差量损益作为评价标准来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A方案B方案差量相关收入相关成本相关收入相关成本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差量损益实际上就是两个互斥备选方案预期收益之间的数量差异。当差量损益>0时,应选择A方案;当差量损益<0时,应选择B方案。差量损益=差量收入-差量成本=(A收入-B收入)-(A成本-B成本)= A收入-B收入-A成本+B成本=(A收入-A成本)-(B收入-B成本)=A利润-B利润注意:两个备选方案并不严格要求哪个方案是比较方案,哪个方案是被比较方案,只要计算中遵循同一处理原则,决策结果是相同的;差量分析法仅适用于两个备选方案之间的决策,如果是多方案决策,只能分别先进行两个两个方案的决策,逐步淘汰,确定最优方案。【例6-10】某企业每年生产甲半成品10 000件,销售单价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30元,全年固定成本总额20 0000元。若把甲半成品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则每件需追加变动成本20元,乙产品的销售单价为90元。要求:如果企业具备进一步加工10 000件甲半成品的能力,且该能力无法转移,并需追加60 000元的专属固定成本,作出甲半成品直接出售还是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的决策。如果企业只具备进一步加工7 000件甲半成品的能力,且该能力可用于对外承揽加工业务,预计一年可获得贡献毛益80 000元,作出甲半成品直接出售还是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的决策。1.如果企业具备进一步加工10 000件甲半成品的能力,且该能力无法转移,并需追加60 000元的专属固定成本,作出甲半成品直接出售还是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的决策。2.如果企业只具备进一步加工7 000件甲半成品的能力,且该能力可用于对外承揽加工业务,预计一年可获得贡献毛益80 000元,作出甲半成品直接出售还是进一步加工为乙产品的决策。差量分析法也适用于收入成本型(收益型)方案的择优决策,尤其是适用于两个方案的择优决策。差量分析法广泛应用于多种经营决策,如产品品种决策、半成品是否深加工的决策、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决策等。三、成本平衡点分析法成本平衡点分析法又叫成本无差别点分析法或本量利分析法,是指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为零,相关业务量为一不确定因素时,通过判断处于不同水平上的业务量与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互斥方案决策的一种方法。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是指能使两方案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二)成本平衡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A方案的成本线方程为:y1=a1+b1xB方案的成本线方程为:y2=a2+b2x?当y1=y2时:a1+b1x=a2+b2x则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x0=(a1-a2)/(b2-b1)若a1>a2,b1<b2,绘出两方案的成本线如下所示。成本无差别点法图当x﹤x0时,采用B方案;当x﹥x0时,采用A方案。(三)运用成本平衡点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1.各个备选方案的业务量的单位必须相同。2.备选方案的总成本为相关成本总和。【例6-14】某公司生产甲产品的B零件既可自制,又可外购。若外购,进价为每件500元;若以剩余生产能力自行生产,则固定制造费用为40万元,其中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为24万元,新增的专属固定制造费用为16万元,单位零件变动生产成本为400元。要求:通过成本平衡点法确定该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应自制B零件,什么情况下应外购B零件。  外购总成本:y=500x  自制总成本:y=160000+400x  成本平衡点为:    当x>1600件时,应自制;  当x<1600件时,应外购;  当x=1600件时,既可自制亦可外购;四、相关成本分析法相关成本分析法: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当各个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相同,通过比较各个方案的相关成本指标,来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相关成本是个反指标,以此为标准,应选择相关成本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该方法适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的决策,一般适用于成本型决策。【例6-13】某工厂每年需用A零件12 500个,如向市场购买,每个零件的进货价格(包括运杂费)为58元,若该企业辅助车间有剩余能力制造这种零件,预计每个零件的成本资料如下:  直接材料36元  直接人工13元  变动制造费用7元  固定制造费用10元  单位零件成本66元要求:就以下各不相关情况作出A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分析。(1)企业具备生产12 500个A零件的剩余能力,且剩余能力无法转移,也即当辅助车间不制造该零件时,闲置下来的生产能力无法被用于其他方面。  自制单位变动成本=36+13+7=56(元)  自制相关成本=56×12 500 =700 000(元)  外购相关成本=58×12 500 =725 000(元)(2)企业具备生产12 500个A零件的能力,但剩余能力也可以转移用于加工B零件,可节约B零件的外购成本30 000元。  自制相关成本=56×12 500+30000 =730 000(元)  外购相关成本=58×12 500 =725 000(元)(3)企业目前只具备生产A零件10 000个的能力,且无法转移。若自制12 500个A零件,则需租入设备一台,月租金2 000元,这样使A零件的生产能力达到15 000个。  自制相关成本=56×12 500+2000×12 =724 000(元)  外购相关成本=58×12 500 =725 000(元)自制10000个,外购2500个:相关成本=56×10000+2500×58=705000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