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回延安素养目标1.朗读诗歌,概括内容,梳理线索,把握情感基调,初步体会情感美。2.品读诗歌,品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读出韵律美。3.赏读诗歌,体会修辞手法和地方特色词语运用的妙处。◎重点:1.深入体味诗人回延安的感受和情怀。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贺敬之,山东省峄县(今枣庄市)人。现代 、剧作家。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5年,他和丁毅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 》等。 背景介绍:1956年,贺敬之从北京重回阔别十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如今他再一次见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回延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白羊肚( )手巾 登( )时羊羔( )羔 糜( )子油馍( ) 脑畔( )一盏( )盏 眼眶( )气喘( ) 拓展:“肚”字另外还有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登时: (2)油馍: (3)脑畔: 4.搜集优秀的信天游歌词,共同欣赏。【答案】1.诗人 白毛女 贺敬之诗选 2.dǔ dēng gāo méi mó pàn zhǎn kuàngchuǎndù 肚子3.(1)马上,立刻。(2)由黍米面做成的经过油炸的饼状食物。(3)指窑洞外部的顶。4.“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背背炭实可怜。”“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跑河滩。”“前沟的糜子后沟的谷,哪达儿想起哪达儿哭。”“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红旗一层天下都红遍。”“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哥哥杀敌妹宣传,裤腿绾在大腿弯。”【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放声诵读,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大声诵读,交流初读诗歌的感受。(1)自由诵读,自行体会。(2)指导朗读:体会“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学习小助手·“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形式,这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歌词常为两句一段,短的只有一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蝉联、叠字、衬字,既有疾徐相替之美,又有刚柔交织之妙。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因而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民歌特色。2.自由朗读诗歌,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诗歌每章节内容。(1)用自己的话概括各小节主要内容。·学习小助手·概括诗歌每章节的内容,要注意围绕诗歌的文题《回延安》切入,结合每小节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归纳。(2)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3.分组诵读,然后用以下句式说话。我从句子“ ”中读出了 (情感)。 ·学习小助手·考虑到诗人当年的经历,重回延安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答案】1.(1)第一部分:激烈。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2)略。2.(1)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写延安城市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2)这首诗歌是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来组织全文的。3.示例一:我从句子“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中读出了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之情。示例二:我从句子“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中读出了诗人回延安时的喜悦之情。任务驱动二品读语句,分析方法,揣摩情感。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感情真挚而热烈,那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方式传达出这一情感的 ·学习小助手·作者的情感表达或者是直接抒情,或者是间接抒情,往往通过人物描写(例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场景描写等途径来完成。【答案】1.直接抒情表达情感。示例一:“……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与延安人民的亲密感情。“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和怀念。示例二:“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的熔炉锻造了“我”, “我”与延安有着永远割舍不掉的感情,直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2.间接抒情表达情感。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表达情感。“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这发自内心的激昂奔放的感情,化作了一系列强劲有力的动作,以潜在的语言酣畅地传达出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动词“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紧紧地挨近,这两个词形象而精练地表现了诗人已抵达延安时强烈而深沉的感情。示例二: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表达情感。“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满心欢喜的情景。示例三:通过场面描写表达情感。“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写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表达亲人之间的喜悦心情。示例四:运用特色语言表达情感。“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运用陕北口音,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任务驱动三激情诵读,体会语言特点,感受陕北风情。1.跳读诗歌,找出诗歌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或运用其他写法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学习小助手·诗歌以抒情为主,除了借助画面和场景来抒情,景与情相融,还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其他写法来加强情感表达。例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因为延安哺育了诗人和千千万万革命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见到母亲就是回到了家,足见诗人对延安的敬爱。 一课一法夸张的表达效果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夸张的表达效果表现在:(1)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2)能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共鸣。(3)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2.找出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句子读一读,体会浓郁的陕北风情。·学习小助手·这里所说的富有地方色彩,指的是陕北一带农村生活的场景。诗人对这些场景记忆犹新,说明诗人对这里的感情很深厚。【答案】1.示例一:“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诗人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达极强烈的感情。示例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唱”“笑”“把手招”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拟人化,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喜悦之情。示例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亲。示例四:“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延安,是母亲延安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深恩。这句话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亲人养育自己的感激和报答之情。示例五:“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呈现了街道、楼房、电灯、绿树的新貌,增强了语势,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示例六:“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通过联想,写出了延安在革命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示例七:“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眷念、热爱之情。小结:诗歌还借鉴了陕北“信天游”的格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2.例如“枣园”“窑洞”“宝塔山”等具有地方色彩,“登时”“莫要”“树根根”都是陕北方言,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是打上了延安烙印的景象,有着浓郁的陕北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答案】久别重逢 感激 崭新面貌 热爱 比兴 夸张 热爱 赞美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