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核舟记第2课时◎重点:1.学习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语言的特色。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底蕴。【预习导学】1.下面是有关“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典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 2.下列句子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黄庭坚共同看一轴字画手卷。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原来是挑选了修长的桃核刻成的。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全都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答案】1.长曾不盈寸 各具情态 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 神奇精湛的雕刻技艺2.D【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赏析写法。1.文章主要是介绍说明核舟的,但其中不乏描写生动的句子。请以下列问题为例,体会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1)在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除说明外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和细致入微呢 ·学习小助手·这里主要指的是一些细节描写,当然指的是刻画人物或者与人物相关的物品等。(3)第四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习小助手·渲染的氛围要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写的目的一是要联系船的整体,再就是考虑主题意境。2.本文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一课一法结尾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回答时注意一些词语的说法。(1)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④点题,揭示题旨。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⑦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⑧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⑨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2)结构上: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③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答案】1.(1)主要介绍了船头的三个人物: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除说明外还运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展现了三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2)例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等。(3)两“舟子”虽神情有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2.突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多的特点,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文的赞叹。与第1段相照应,突出中心。任务驱动二探究思考。1.作者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交流,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答案】1.表现核舟之精巧,赞叹雕刻者的高超技艺。2.《核舟记》是一篇对一件精美的微雕工艺品进行说明的文言文。文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卓著成就。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答案】苏轼游赤壁 鲁直、东坡、佛印 船的背面 技亦灵怪矣哉211 核舟记素养目标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2.能自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3.熟悉了解文章的内容,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4.学习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品味文章语言的特色。5.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第1课时◎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理清行文脉络。2.疏通文章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 ,号茅檐,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明代 家。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魏大中是一位名臣。父亲被宦官害死在狱中,自己也受到迫害威逼,年仅30岁就悲愤而死。魏学洢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 八卷。他一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 。 背景介绍:到了明代,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已经非常精湛了,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的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一艘核舟,并将此送给了作者魏学洢,作者惊叹王叔远技艺的高超,写下了《核舟记》这一篇文章。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 ) 罔不( )贻( ) 黍( )箬( )篷 篆( )章糁( ) 髯( )衣褶( ) 椎( )髻( )诎( ) 楫( )有( )奇( ) 壬( )戌(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 (2)各具情态: (3)尝贻余核舟一: (4)高可二黍许: (5)中轩敞者为舱: (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7)舟尾横卧一楫: (8)其船背稍夷: 【答案】1.子敬 文学 《茅檐集》 《核舟记》2.mǐn wǎng yí shǔ ruò zhuàn sǎn rán zhě chuí jì qū jí yòu jī rén xū3.(1)罔,无;因,顺着、就着;象,模拟,这里指雕刻。(2)具,具有;情态,神情姿态。(3)尝,曾经;贻,赠。(4)上下。(5)轩,高;敞,宽敞。(6)徐,慢慢地;兴,起。(7)船桨。(8)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初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小助手·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运用增删调补换的翻译方法,疏通文章大意,注意做好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2.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1)奇(2)为(3)可(4)端(5)语(6)盖【答案】1.(1)“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衡”同“横”,横着的。2.(1)奇异的,罕见的 零数,余数(2)是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雕刻(3)大约 可以(4)名词,画卷的一端 形容词,端正、正(5)说话 告诉(6)大概 原来任务驱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层次,做到熟读甚至能背诵重点句段。1.选读课文,看一看船头三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答案】1.苏轼和黄庭坚陶醉在书画长卷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表现出豁达宽广的胸怀。其中苏轼表现出长者的慈爱,黄庭坚表现得心有所悟又自由自在,佛印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浪形骸,洒脱不羁。2.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同时又采用了逻辑顺序,由主到次。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核舟记 第1课时 学案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 11 核舟记 第2课时 学案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