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 最后一次讲演第2课时◎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色。【预习导学】1.知识考查,析修辞。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 )(3)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4)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2.回忆人物,写赞语。假如让你给闻一多先生颁发一枚勋章,请你说明授予他这枚勋章的理由。【答案】1.对比 反问 反复 比喻2.示例: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是勇敢无畏的革命烈士。他光明磊落、不贪名利、顽强坚定、大义凛然,是真正的英雄。他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他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品读精美句段,感受演讲词的特点。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坚决的斗争决心,是通过哪些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出来的呢 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两处句段,仔细品读,说说你的体会。·学习小助手·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气语调、人称等角度来思考分析。【答案】1.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1)例如第1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第2段用“无耻”和“光荣”这对反义词,词义上的鲜明对比,增强了语言的感彩,表达了演讲者爱憎分明的感情。(2)例如第5段用“光明”和“黑暗”这对反义词,表明了演讲者冲破黑暗、争取光明的强烈思想感情。2.运用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例如第4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指出了特务们必然灭亡的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感情。第1段:“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用递进复句,步步紧逼,增强了揭露敌人的力量。3.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感彩强烈。例如第2段:“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既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第5段:“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用“一个”和“千百万”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打击敌人,对未来充满信心。4.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1)例如第1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2)第2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5.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例如第4段,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们”,显示出演讲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端的愤怒情感和轻蔑情绪。又如第5段,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演讲者感情的鲜明与立场的坚定。在演讲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任务驱动二体会演讲时不同称呼的表达效果。演讲者谈及特务时直呼“你们”,面对听众时则用“我们”。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作者在演讲时不断变换人称,对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用第二人称“你”“你们”对敌人进行正面责问,显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用第三人称“他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揭露了他们的险恶意图,流露出作者极端的愤怒和对敌人的蔑视;用第一人称“我们”鼓舞人们团结斗争,表现了作者与群众亲密无间的革命感情。尤其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使用,更凸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倾向与坚定的立场。任务驱动三练习演讲,身临其境。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中国,你有什么想对闻一多先生说的吗 请你来一段“即兴演讲”。【答案】示例:闻一多先生您好,我是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让我来向您讲述我国如今取得的成就吧!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载着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飞速前进。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努力实现中国梦,完成您的愿望。先生您看,纵横南北的港珠澳大桥,巍然伫立的世界之窗,宏伟磅礴的三峡水坝,都是我国科技进步的象征。一个共产党员倒下来,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起来,中国也依然会用不屈的精神,在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闻一多先生,您拥有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曾经的中国落后、衰败,要看别人的脸色,我们提心吊胆地活着;现在的中国已经崛起,国家科技发达,闻名于世界。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现在我们不再蒙受他国的欺辱,因为中国有着强大的综合实力。先生,请您放心,我们会踏着您的足迹继续前进!先生,在新中国,人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正确的言论,不用再害怕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和平民主在我们这一代早已实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盛世,如您所愿!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答案】斗争精神 爱憎分明213 最后一次讲演素养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及主要观点。2.精读课文,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真理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3.品读课文,感受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色。第1课时◎重点:1.整体感知,把握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及主要观点。2.体会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为真理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 》,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 》。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校朴》。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背景介绍: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较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被特务当场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仅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发表了讲演,在当天下午回家的途中惨遭杀害。于是这篇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珍贵的《最后一次讲演》。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卑( )劣 诬( )蔑 捶( )击恐怖( ) 卑鄙( ) 蛮横( )赋( )予 挑拨离间( ) 拓展:“横”字另一个音读 ,可以组词为“ ”;“间”字另一个音读 , 可以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晓得: (2)卑劣: (3)诬蔑: (4)恐怖: (5)卑鄙: (6)蛮横: (7)赋予: (8)光明正大: (9)挑拨离间: 4.熟读课文,感知文体。讲演词,也叫 、 ,是在各种较为隆重的场合或大型的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的文稿,是讲演人就某个重大的问题或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 、 与 传达给听众,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答案】1.红烛 死水2.bēi wū chuí bù bǐ hèng fù jiànhéng 横竖 jiān 中间3.(1)知道、明白。(2)指低下鄙俗;卑鄙恶劣。(3)捏造假象败坏别人的名誉。(4)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5)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6)粗暴而不讲理。(7)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8)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9)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4.演讲词 演说词 观点 主张 思想感情【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整体感知,把握这篇演讲词的内容及主要观点。1.朗读课文,倾听爱国心。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2.浏览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观点。·学习小助手·可从作者揭露批判的方面和赞扬主张的角度来概括主要内容。一课一法提炼概括观点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从题目入手。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达了作者的立场和观点。(2)从开头入手。当文章标题没有表明观点,或者文章没有标题时,就要看文章开头,有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接表明观点。(3)从结尾入手。有的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中心论点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表明,所以要十分关注这些重要的段落。(4)需概括归纳。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就只能认真地研读全文,逐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然后,再由各个分论点概括归纳出来。(5)出现在中间。议论文中,这种情况一般较少出现,但也存在。例如演讲稿,可能会在中间出现。3.你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路吗 ·学习小助手·在梳理作者的思路时,可以抓住作者演讲时的几个重要词语,如痛斥、赞扬、揭露、指出、号召等,再添加相关内容即可。【答案】2.(1)内容: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高度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②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本性,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2)观点: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3.痛斥——敌人的卑劣→赞扬——李先生的光荣→揭露——反动派虚伪的本质→指出——末日来临→号召——进步青年坚持真理、勇于献身。任务驱动二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从闻一多先生的演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李公朴、昆明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分别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小助手·可以先找出饱含强烈感情的语句,反复诵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1)饱含强烈感情的句子:(2)情感态度总结:2.由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1)①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②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③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2)这些语句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的斗争精神,表达出作者因李先生被杀而深感悲痛的心情;痛斥了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当面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质;爱憎分明,表达了对民主与和平的坚定信心及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2.闻一多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气永存的爱国人士、民主战士。任务驱动三内外衔接,故事擂台。举出一个像闻一多先生这样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人物,并说说发生在其身上的英雄故事。【答案】示例: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年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都惊呆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顽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最后一次讲演 第1课时 学案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 13 最后一次讲演 第2课时 学案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