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素养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诗歌,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品读诗歌准确、精练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与抒情,体会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融入诵读当中。【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 。杜甫历经唐朝的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 ”,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作被称为“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中。 背景介绍:乾元元年(758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今属陕西渭南)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挂罥( ) 俄顷( )布衾( ) 广厦( )大庇( ) 三重( )茅逾墙走( ) 邺( )城戍( )老妪( ) 幽咽(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暮投石壕村: (2)吏呼一何怒: (3)邺城戍: (4)二男新战死: (5)死者长已矣: (6)高者挂罥长林梢: (7)下者飘转沉塘坳: (8)秋天漠漠向昏黑: (9)自经丧乱少睡眠: (1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默写。(1)吏呼一何怒! ! (2) ,死者长已矣! (3)夜久语声绝, 。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 (5)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案】1.子美 现实 少陵野老 诗圣 诗史2.juàn qǐng qīn shà bì chóng yú yè shù yùyè3.(1)投宿。(2)多么。(3)防守。(4)最近。(5)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6)挂着,挂住。(7)低洼的地方。(8)阴沉迷蒙的样子。(9)战乱,指安史之乱。(10)庇,遮盖,掩护。寒士,贫寒的士人。(11)高耸的样子。4.(1)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3)如闻泣幽咽(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通读课文,吟诵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熟读课文《石壕吏》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步领会诗人的感情。(要求:正音断句,顺畅朗读;读准字音、句读;注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任务驱动二整体感知,抓情节,悟情感。1.《石壕吏》中的“吏”与“妇”分别是两个怎样的形象 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吏:蛮横凶暴,如狼似虎。妇:凄苦可怜,悲愤无助。2.秋风破屋,茅草乱飞(焦灼痛苦)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长夜沾湿,彻夜难眠(忧思不绝)祈求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深沉情感。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任务驱动三品读赏析,领会词义。·学习小助手·结合背景揣摩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和诗人的精神境界,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1.“有吏夜捉人”一句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该如何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诗 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3.分析“老妇之苦”,完成下表。老妇之苦 相关诗句 概括①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男二死困窘 之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② ③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自请服役4.描述秋风时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有何区别 5.你能想象出当茅屋被秋风吹破,茅草纷纷扬扬地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诗人的心情和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与动作吗 请描述一下。一课一法鉴赏古诗词中的词语词语表达效果的鉴赏一般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特别要注意动词具有的多重含义,例如比喻义、引申义、言外之意等。(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注意将修饰的内容和人物联系起来。(3)特殊词。①叠词。叠词的作用一般有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②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可以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③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另外,鉴赏词语还要联系修辞和人物情感,不要孤立地去解说词语。【答案】1.反映出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实,当时社会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2.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同时起到了统领后文的作用。3.①丧子之苦 ②衣不蔽体 ③应征之苦4.“怒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彩。5.心情:诗人着急、发怒,但又无可奈何。示例:一个身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横七竖八地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地战栗着。他拖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风吹走的茅草。任务驱动四跨越古今,畅谈想象。读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的心中一定盈满感动,你的灵魂一定深受震撼,你的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你的心头定有万般滋味……是钦佩 是敬仰 是惭愧 你假如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答案】示例:您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中,依旧倔强地燃烧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您而点亮!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答案】虚实 民不聊生 破屋 抱茅 沾湿 忧思不绝 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