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学案)一、课程标准(1)教学目标以生物为例,说明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变迁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2)教学方法阅读图表资料分析归纳教学过程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分析生物的进化对地理环境演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读课本P66/图3-1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讨论完成课本P67活动题。代 纪 距今年代(亿年) 生物发展阶段动物界 植物界新生代 第四纪第三纪中生代 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 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古代太古代 原始生命体地球初期发展阶段(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2、 和 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1)古生代末期: 灭绝;脊椎动物中的 和古老的 灭绝; 植物明显衰退。(2)中生代末期: 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 种类灭绝。3、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并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阅读课本P68-69总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1)有利的影响:(2)不利的影响:三、课堂小结:四、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2.在地质历史时期,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3、生物演化说明了A.只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B.只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C.既能说明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能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的影响D.生物演化与整体环境演变无必然联系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1、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以土壤形成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教学目标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是 圈、 圈、 圈、 圈、 圈、 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变现:①、阅读下面资料分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思考:那么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②、阅读下面资料: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分析: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2.若图中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 file: / / / D:\\可用课件\\必修一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3.ppt" \l "11. 幻灯片 11" \t "_parent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 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 基础和植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 和 较多,含 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 较多,含 和 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 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 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和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和 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与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过程、 地貌形态以及 和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 、 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 带和 带,导致土壤的 和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 条件和 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 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 发育土壤厚度陡峭平坦坡向 温度状况 水分状况阳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 ,温度状况 。 蒸发量较 ,水分状况 。阴坡 接受太阳辐射能 ,温度状况 。 蒸发量较 ,水分状况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四、课堂小结:五、课堂练习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2.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3.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A. 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 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 流水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 D. 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4. 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 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则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D.成土母质需要进一步发育才能形成土壤,故其粒度与土壤质地并无关系5. 发育在下列哪种成土母质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①残积物 ②坡积物 ③洪积物 ④冲积物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 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7. 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8. 在各种成土的因素中,比较活跃的因素是:①成土母质 ②地形 ③气候 ④生物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9. 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关系都很密切B.土壤退化与人类不合理的耕作经营活动无关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有关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的资源,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10.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A、B、C、D箭头中,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 ,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知识目标(1)认识地域差异;(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课前预习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 无处不在。不同的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地球表面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 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 和 ,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包括:(1)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纬度逐渐 ,随之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着 延伸,随 变化,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分异。(2)在同一个纬度带内,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量从 到 逐步降低从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这是由于 条件不同而导致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称为干湿度地带分异,也称为经度地带分异。(3)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 降水发生变化,从 到 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4)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 , 较大范围 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的规律。地方性差异常常表现出 和 的规律。主要陆地自然带包括教学过程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全球尺度的←热量的差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区域尺度的←水分的差异←接受海洋水汽多少差异(地域分异) 局地尺度的←热、水的差异←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讨论:阅读教材P79页阅读材料,回答活动中的问题:1、从海南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哪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为什么?2、影响上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因素是什么?3.纬度地带性的表现:纬度地带性的成因:练习:读教材85页图3-37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度经线线向北前进,气候类型依次是:对应的自然带是:(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活动:阅读教材P79页阅读材料,回答活动中的问题:1、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哪种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为什么?2、影响上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因素是什么?3. 干湿度地带性的表现:干湿度地带性的成因:练习:读教材85页图3-37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着北纬40。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完成P80页活动:1、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举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3)垂直分异规律表现:成因:特点:例如:完成P81页活动:描述山体的垂直分异现象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比坡复杂?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北坡低的原因:(4)地方性分布规律成因:特点:例如某些地区地带性自然带缺失。南半球大陆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安第斯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段的西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为巴塔哥尼亚高原,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地带因此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大陆东西两侧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低是洋流影响的结果。荒漠中的绿洲。三.主要陆地自然带阅读教材83-85页,填表:自然带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分类 植物森林自然带 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四.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阅读教材85-86页,说一说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 200N穿过的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热带季雨林带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文 D. 植被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荒漠带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5.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 亚欧大陆 B. 非洲大陆 C. 南美大陆 D. 澳大利亚大陆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海陆分布 C. 地形 D. 大气环流7.下列叙述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 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 B. 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C. 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 D. 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8.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 )A. 纬度高低不同 B. 海陆分布不同 C. 地势高低不同 D. 大气环流不同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 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 沿经线方向的分异10.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B. 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 D. 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二、综合题1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 BC DE F(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3)自然带A——D ——E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__ ;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____ 。12.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1)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A处是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2)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读模式图,完成系列各题:a (5)(4)(3)(2) (北极圈)(9)(8)(7)(北回归线)(6) efgb hijkcd(1)热带雨林气候温度带 亚欧非大陆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1、写出温度带字母表示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亚欧非大陆气候类型图中数码代表的气候名称。(2)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大气环流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e f g hI j k4、形成图中所示气候类型的主要原因是A、太阳辐射 B、下垫面 C、大气环流 D、人类影响5、影响局部地区气候类型的因素可能是A、地形 B、海洋 C、纬度位置 D、人类活动6、(3)-(5)、(6)-(8)气候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变化规律是( )主要是由( )决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9)气候类型区沿箭头方向,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 ),其主要原因是( )7、(1)-(5)气候类型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的差异主要是受( )影响。全年降水充沛和全年湿润的气候类型代表数码是( ),主要原因是()8、(6)-(8)气候类型均属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 )气候,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 ),主要原因是( )9、当(7)气候类型分布的区域受冷高压 ( http: / / www.21cnjy.com )控制时,(4)气候类型分布区域的特点( )原因是( )教学反思:0.03-0.020.71.41.952.52.853.34.04.45.26.0253846导致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教学反思:过渡砍伐、放牧、开垦③、看课本图3-4: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1.若图中森林植被大量砍伐,地理环境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由此可以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在:由此可以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在:洪涝教学反思地理位置________位置________位置气候水文土壤自然带课堂小结604030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