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书愤》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特点。 3.背诵全诗。 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一)基础知识作家作品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解题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明确字音。塞上(sài) 衰鬓(shuāi bìn) 千载(zǎi)解释词语①早岁:早年,年轻时。②那:即“哪”。③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④堪:能够。⑤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明晰典故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②“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③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二)了解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明确 “那知”写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写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思考2】鉴赏颔联1.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明确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明确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思考3】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明确 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后半句则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思考4】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明确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愤,又可以中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的积极心态。【思考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2)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思考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 ①通过对比,抒发情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②借用典故,表明志向。本文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思考7】比较阅读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临安春雨初霁①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③,晴窗细乳④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⑤,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之美称。③草:指草书。④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明确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题组A 基础过关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的《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的《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B 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两项是( )A.《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显然得力于杜甫。B.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C.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D.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E. 尾联赞扬孔明;并藉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浣溪沙 和无咎①韵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①无咎: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B.“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C.“新愁常续旧愁生”表明陆游常是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D.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4.结合全词分析,撩拨作者“愁”的因素有哪些?(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5.(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梁启超称赞陆游:“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下面文字,回答1-4题。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叛,游言始验。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有删改)1.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宗诣金帅营, 到,前往 ②(赵)立率残兵邀击, 阻截,阻拦③俾里正谕民, 即使 ④躬自钩考, 探索、探究⑤无逋赋者, 拖欠 ⑥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参与⑦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 抛弃 ⑧十七年,(萧惠)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 尊崇,崇尚⑨(帝)频遣使存问温存, 温柔 ⑩蠲免徭役, 免除A. ②③④⑤⑦⑨ B. ②④⑤⑥⑦⑩ C. ①②④⑤⑦⑩ D. ①②④⑤⑧⑩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B. 荫补,又称恩荫,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即因上辈有功勋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资格的一种待遇。C. 进士出身,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南宋孝宗时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四甲为进士出身,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D. 号,是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号的实用性不强,只可供人呼唤。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游年少时就擅长诗文,后来和秦桧孙子秦埙等人一起参加科举,陆游被锁厅推荐为第一名,遭到了秦桧的嫉妒,愤怒的秦桧惩办了当时的主考官。B. 陆游常向皇帝上奏疏。杨存中长久掌管戍守京城的正规军,陆游在疏中力陈其不当;京城中有些显贵人物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请求严行禁绝。陆游的这些意见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C. 吴璘的儿子吴挺代替掌握兵权,非常骄横,倾尽钱财交结死士,屡次因过失误杀人,王炎无可奈何。于是陆游请求用吴玠的儿子吴拱代替吴挺。D. 陆游曾在四川和范成大以诗文相交,但不拘守官场的礼数,人们讥笑他颓唐放纵,因此陆游自号“放翁”。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2)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参考译文: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仕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第二年,在礼部考试,考官又把秦埙排在陆游的前列,秦桧明显地贬黜了陆游,陆游从此一直遭到秦桧的妒嫉。秦桧死后,陆游才到福建宁德任主簿,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当时,杨存中长期掌管戍守京城的军队,陆游上疏向皇帝竭力陈述这样做有很多不当。皇上赞赏陆游的意见,于是罢免了杨存中。帝王所宠幸的近臣购买北方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向皇帝上奏:“陛下用‘损’字作斋名,自经典文献和文房四宝之外,都摒弃而不用;有些近臣,不能体察圣上之意,动不动就私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亏损圣上之德,请求严厉地进行禁绝。”陆游在回答皇帝的诏问时还说:“凡不是皇族和外戚,虽然确有功勋,也不能总是用王爵封赏。不久前有凭借做过皇帝师傅的身份而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还有凭借太尉的身份而兼任内阁之事的,这就轻慢扰乱了朝廷体制,请求加以纠正。”陆游升迁为大理寺司直,并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后,陆游升迁为枢密院编修官,并兼“编类圣政所”的检讨官。史浩和黄祖舜举荐陆游擅长词章,熟悉典故,于是皇帝召见他,说:“陆游很有学问,而且讲话切实直率。”于是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进宫应对时说:“陛下刚即位,正是发布政令以告知天下的时候,但是官吏将帅的一切玩忽职守的习弊,应当选出那些尤其败坏标准的,当着大家废除它。”王炎任川陕宣抚使时,任用陆游进其幕府为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经营治理中原地区必以长安为起点,取长安必以陇右为开端。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吴璘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用很多的钱交结士卒,多次过错杀人,王炎对他无可奈何。陆游请求用玠的儿子拱代替吴挺。王炎说:“拱胆小而少谋,遇敌必败。”陆游说曰:“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到后来吴挺的儿子吴曦叛国,陆游的话终于应验了。范成大为四川统帅,陆游为参议官,他们凭借文字结交,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召回朝廷,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贬他为“祠禄”。(祠,祠禄的简称,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后又让他做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通过宫阙,向皇上辞行,皇上诏谕他说:“严陵这地方可是好山好水啊,你在公事之暇,可以赋诗歌咏,自得自适啊。”再召入见,皇上说:“你笔下的功夫很是了得,能写得一手好诗好字,不是他人所能达到的。”让他做了军器少监。陆游才气超逸,尤善于诗。晚年再出时,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为清议一流的人们所讥讽。朱熹曾说过:“陆游的才华太高了,但他的行迹又平常,恐怕会为有权势的人所牵累的,他的晚景怕不会十分满意的。”朱熹的话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啊!嘉定二年(1209),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拓展阅读:长不大的小白马豆春明他们,都挤在河边。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岳飞,四十不到。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别,从那时起就开始恨妈妈。二十七岁,他写下《钗头凤》。二十八岁,唐婉离世。直到八十四岁,他还在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一生只爱这只松鼠,一生都恨那个妈妈,这样的小白马要长大,的确很困难。不得已,陆游继续漂流。那一年,他漂到四川,碰上了岸边的一头棕色的牛。不过不是牛伯伯,而是牛弟弟。范成大,比他小1岁。在南宋这样的小朝廷,千里马容易变成牛。把天下安危装在牛车上,让范成大们来拉。当时,四川属于前线,范成大们需要帮手。陆游问,可以过河吗?他自然说,咋不可以,水很浅的。然后急切地等着陆游过河上岸,和他们一起拉动牛车。哪知,水太深了,一点不浅。陆游才走几下,就差点被淹没。他不甘心:不自量力提建议,跳高一些;不顾影响醉酒,发狂一点。还是不行,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这个牛弟弟,毕竟没有牛伯伯的经验和眼光。在四川的几年,水越来越深。后来,连范成大也无法涉水而过。但陆游仍在努力,梦想过河后日行千里,去干大事。“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他这样对离职的范成大说。范成大离开四川后,陆游接着漂流。但是直到范成大去世,也没看到陆游过河上岸。也许,陆游不该从四川的水域过河。他需要换换地方,比如到虞允文那里。虞允文是南宋力气最大的一头牛,通过采石之战,硬是把南宋小朝廷拉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他长陆游15岁,还知道哪个地方水浅,完全可以当个牛伯伯。做宰相后,他的确提拔了不少人。陆游当时正值壮年,正处在过河长大的关键时期。但牛伯伯虞允文并没有把他从河里捞上来。属于陆游的过河时光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对他而言;漫长,则是对我们而言,千百年来,我们不止一次想帮帮陆游,但手伸到半途,又缩了回来。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不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试想一下,背着红色的粮袋,一匹白色的小马,每天都在为我们过河,我们多幸福。解开粮袋,里面是金色的麦子。血泪一粒,苦痛一粒,悲愤一粒。每一粒,都是从陆游的心田里长出来的。那可是救命的粮食,救的是苦难的家国的性命。陆游死后,陆家的子孙一夜间长大了。在崖山一役中,孙子陆元廷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投海自尽。接下来别人家的也长大了:陈亮、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小马天天过河,童话正在继续……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陆游是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明确 ①陆游一生逃不开个人的爱恨情仇;②陆游一生没有找准施展抱负的地方,也没有找对可以提携他的人;③陆游一生仕途不顺,却依然执着于美好而伟大的理想,无奈最后郁郁而终。素材积累—陆游名句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古诗词诵读《书愤》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特点。 3.背诵全诗。 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一)基础知识作家作品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但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他也多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解题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愤慨的意思明确字音。塞上(sài) 衰鬓(shuāi bìn) 千载(zǎi)解释词语①早岁:早年,年轻时。②那:即“哪”。③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④堪:能够。⑤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明晰典故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②“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入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③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二)了解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思考1】分析首联的主要内容明确 “那知”写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气如山”写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思考2】鉴赏颔联1.分析颔联的主要内容明确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用两次胜仗,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请赏析它在写景上的特点。明确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思考3】分析颈联的手法及作用明确 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后半句则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与上句形成对比,悲愤之意充分体现。【思考4】有人说这首诗结尾一联对表达诗的主旨和意境作用重大,请谈谈你的理解。明确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之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愤,又可以中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的积极心态。【思考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2)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思考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 ①通过对比,抒发情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②借用典故,表明志向。本文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思考7】比较阅读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临安春雨初霁①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③,晴窗细乳④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⑤,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之美称。③草:指草书。④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明确 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题组A 基础过关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的《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的《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陆游的《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3)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塞”“衰鬓”“斑”“瓜洲”“渡”“名世”“载”“堪”,理解字义去记忆。题组B 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两项是( )A.《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显然得力于杜甫。B.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C.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D.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E. 尾联赞扬孔明;并藉古讽今,讥刺朝中无人主持北伐。2.“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答案】1.AD2.(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2)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3)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写景与抒情有明显的界限,显然得力于杜甫”错,本诗写景与抒情相间。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D项,“暗用范仲淹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错,不是自豪,是遗憾、无奈。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诗歌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前两联是写理想或者是早年的诗人,“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后两联是写现实或者是晚年的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者形成对比,在这对比之中把诗人报国无门、功业无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浣溪沙 和无咎①韵陆游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注)①无咎:韩元吉,字无咎,南宋许昌人,与陆游关系甚好。陆游通判镇江时,韩无咎从江西来镇江探母,陆游与其交游两月。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无咎韵”表明这首词是陆游与韩无咎的彼此唱和之作,写于韩无咎即将离别之际。B.“夕阳吹角”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最关情”表明吹起的角声勾起了离别的伤感情绪。C.“新愁常续旧愁生”表明陆游常是旧愁未去又添新愁,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D.这首词上片表现了作者与韩无咎真挚的友情,下片写客中送客,表现了作者的孤寂心绪。4.结合全词分析,撩拨作者“愁”的因素有哪些?【答案】3.C4.①作者远离家乡,到他乡做官,会生愁情;②平时忙碌不已,闲暇时光少,会生愁情;③夕阳西下,听到凄凉的角声,会生愁情;④朋友将别,客中送客,会让作者更生愁情。【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先通览全词,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具体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层面去思考。C项,“故而对韩无咎的陪伴充满感激”分析错误。从文中“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看出作者此诗表达的是对友人韩无咎的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而不是“感激”之情。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字里行间带有情感的字眼或典型意象去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分析,撩拨作者“愁”的因素有哪些?就要在诗句中逐一梳理这种“愁绪”。从文中 “夕阳吹角最关情”,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景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它让作者生发思乡愁情;“忙日苦多闲日少”一句说明作者平时忙碌不已,闲暇时光很少,作者因此生发忙忙碌碌、岁月蹉跎却无突出建树的愁情;“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直言无隐、真情流露,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盘托出,表达出了作者远离家乡、到他乡做官而生的羁旅愁情,同时也把和朋友的离别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5.(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梁启超称赞陆游:“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答案】(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2)陆游生活在特殊的时期,主战派奋勇抗金,而主和派又与主战派政见不和,陆游志存高远,胸怀大志,早年抗金气壮山河的事迹往往激起他的爱国豪情。可惜壮志未酬,鬓发早白,怎能眼看胡尘肆虐而聊以诗鸣?忧愤不已,令人慨叹。【解析】(1)此题考核对比阅读的能力,先理解各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归纳出共同点和不同点。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白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2)首先理解梁启超这首诗的意思,这首诗是赞扬陆游的,抓住其中的“爱国”“意不平”等词句,可以看出主要赞扬陆游的爱国精神。而陆游的记梦诗通过对梦中作战场面,醒后“鬓虽残,心未死”的心理的描绘,表达他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下面文字,回答1-4题。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入对,言:“陛下初即位,乃信诏令以示人之时,而官吏将帅一切玩习,宜取其尤沮格者,与众弃之。”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叛,游言始验。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有删改)1.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宗诣金帅营, 到,前往 ②(赵)立率残兵邀击, 阻截,阻拦③俾里正谕民, 即使 ④躬自钩考, 探索、探究⑤无逋赋者, 拖欠 ⑥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参与⑦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 抛弃 ⑧十七年,(萧惠)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 尊崇,崇尚⑨(帝)频遣使存问温存, 温柔 ⑩蠲免徭役, 免除A. ②③④⑤⑦⑨ B. ②④⑤⑥⑦⑩ C. ①②④⑤⑦⑩ D. ①②④⑤⑧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用文言实词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作答。本题③“俾里正谕民”,中“俾”,即,解释错误,应为“使”。⑥“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中“与”,参与,解释错误,应改为“赞许”。⑧“十七年,(萧惠)尚帝姊秦晋国长公主”中,“尚”,尊崇,崇尚,解释错误,应为“娶”。⑨“(帝)频遣使存问温存”中“存”,温柔,解释错误,应改为“看望,慰问”。故本题选C。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B. 荫补,又称恩荫,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即因上辈有功勋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资格的一种待遇。C. 进士出身,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南宋孝宗时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四甲为进士出身,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D. 号,是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号的实用性不强,只可供人呼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本题D项,“号的实用性不强,只可供人呼唤”表述错误,应改为“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故本题选D。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游年少时就擅长诗文,后来和秦桧孙子秦埙等人一起参加科举,陆游被锁厅推荐为第一名,遭到了秦桧的嫉妒,愤怒的秦桧惩办了当时的主考官。B. 陆游常向皇帝上奏疏。杨存中长久掌管戍守京城的正规军,陆游在疏中力陈其不当;京城中有些显贵人物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请求严行禁绝。陆游的这些意见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C. 吴璘的儿子吴挺代替掌握兵权,非常骄横,倾尽钱财交结死士,屡次因过失误杀人,王炎无可奈何。于是陆游请求用吴玠的儿子吴拱代替吴挺。D. 陆游曾在四川和范成大以诗文相交,但不拘守官场的礼数,人们讥笑他颓唐放纵,因此陆游自号“放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全文,逐项对比分析。本题B项,“陆游的这些意见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以偏概全。文中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这句话是说皇帝对用杨存中不当的意见表示赞赏。故本题选B。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2)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答案】(1)第二年,陆游在礼部考试,考官又把他排在秦埙的前列,秦桧明令贬黜陆游,陆游从此被秦桧嫉恨。(2)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明年:第二年。主司:主管官员。显:明令。黜:贬黜。由是:因此。为所:表被动。(2使:假如。安:怎么。就:假如,假使。愈:更加。参考译文: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作文,以祖上曾有官爵的原因,荫补为登仕郎。参加进士考试(宋代把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进士考试成为“锁厅”),被荐举为第一。秦桧的孙子秦埙恰巧排在陆游的后面,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考试的考官办了罪。第二年,在礼部考试,考官又把秦埙排在陆游的前列,秦桧明显地贬黜了陆游,陆游从此一直遭到秦桧的妒嫉。秦桧死后,陆游才到福建宁德任主簿,又因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当时,杨存中长期掌管戍守京城的军队,陆游上疏向皇帝竭力陈述这样做有很多不当。皇上赞赏陆游的意见,于是罢免了杨存中。帝王所宠幸的近臣购买北方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向皇帝上奏:“陛下用‘损’字作斋名,自经典文献和文房四宝之外,都摒弃而不用;有些近臣,不能体察圣上之意,动不动就私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亏损圣上之德,请求严厉地进行禁绝。”陆游在回答皇帝的诏问时还说:“凡不是皇族和外戚,虽然确有功勋,也不能总是用王爵封赏。不久前有凭借做过皇帝师傅的身份而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的,还有凭借太尉的身份而兼任内阁之事的,这就轻慢扰乱了朝廷体制,请求加以纠正。”陆游升迁为大理寺司直,并兼宗正簿。宋孝宗即位后,陆游升迁为枢密院编修官,并兼“编类圣政所”的检讨官。史浩和黄祖舜举荐陆游擅长词章,熟悉典故,于是皇帝召见他,说:“陆游很有学问,而且讲话切实直率。”于是赐陆游进士出身,陆游进宫应对时说:“陛下刚即位,正是发布政令以告知天下的时候,但是官吏将帅的一切玩忽职守的习弊,应当选出那些尤其败坏标准的,当着大家废除它。”王炎任川陕宣抚使时,任用陆游进其幕府为干办公事。陆游向王炎陈述进取之策,认为经营治理中原地区必以长安为起点,取长安必以陇右为开端。应当储蓄粮食,训练兵勇,有机会就进攻,没机会则防守。吴璘的儿子吴挺掌握着兵权,其为人非常骄恣,用很多的钱交结士卒,多次过错杀人,王炎对他无可奈何。陆游请求用玠的儿子拱代替吴挺。王炎说:“拱胆小而少谋,遇敌必败。”陆游说曰:“假如吴挺遇到敌人,怎么能保证他不失败?假如他立了功,就更无法驾驭了。”到后来吴挺的儿子吴曦叛国,陆游的话终于应验了。范成大为四川统帅,陆游为参议官,他们凭借文字结交,相互之间不拘礼法,有人就讥讽他颓废放诞,因此陆游就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了水灾,陆游上奏:“应该拨出义仓的粮食来赈济灾民,通令各郡向灾民发放粮食。”召回朝廷,给事中赵汝愚批驳他的做法,于是贬他为“祠禄”。(祠,祠禄的简称,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后又让他做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通过宫阙,向皇上辞行,皇上诏谕他说:“严陵这地方可是好山好水啊,你在公事之暇,可以赋诗歌咏,自得自适啊。”再召入见,皇上说:“你笔下的功夫很是了得,能写得一手好诗好字,不是他人所能达到的。”让他做了军器少监。陆游才气超逸,尤善于诗。晚年再出时,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为清议一流的人们所讥讽。朱熹曾说过:“陆游的才华太高了,但他的行迹又平常,恐怕会为有权势的人所牵累的,他的晚景怕不会十分满意的。”朱熹的话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啊!嘉定二年(1209),陆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拓展阅读:长不大的小白马豆春明他们,都挤在河边。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岳飞,四十不到。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别,从那时起就开始恨妈妈。二十七岁,他写下《钗头凤》。二十八岁,唐婉离世。直到八十四岁,他还在写:“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一生只爱这只松鼠,一生都恨那个妈妈,这样的小白马要长大,的确很困难。不得已,陆游继续漂流。那一年,他漂到四川,碰上了岸边的一头棕色的牛。不过不是牛伯伯,而是牛弟弟。范成大,比他小1岁。在南宋这样的小朝廷,千里马容易变成牛。把天下安危装在牛车上,让范成大们来拉。当时,四川属于前线,范成大们需要帮手。陆游问,可以过河吗?他自然说,咋不可以,水很浅的。然后急切地等着陆游过河上岸,和他们一起拉动牛车。哪知,水太深了,一点不浅。陆游才走几下,就差点被淹没。他不甘心:不自量力提建议,跳高一些;不顾影响醉酒,发狂一点。还是不行,随时都有窒息的危险,这个牛弟弟,毕竟没有牛伯伯的经验和眼光。在四川的几年,水越来越深。后来,连范成大也无法涉水而过。但陆游仍在努力,梦想过河后日行千里,去干大事。“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他这样对离职的范成大说。范成大离开四川后,陆游接着漂流。但是直到范成大去世,也没看到陆游过河上岸。也许,陆游不该从四川的水域过河。他需要换换地方,比如到虞允文那里。虞允文是南宋力气最大的一头牛,通过采石之战,硬是把南宋小朝廷拉到一个暂时安全的地方。他长陆游15岁,还知道哪个地方水浅,完全可以当个牛伯伯。做宰相后,他的确提拔了不少人。陆游当时正值壮年,正处在过河长大的关键时期。但牛伯伯虞允文并没有把他从河里捞上来。属于陆游的过河时光短暂而漫长。短暂,是对他而言;漫长,则是对我们而言,千百年来,我们不止一次想帮帮陆游,但手伸到半途,又缩了回来。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不正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试想一下,背着红色的粮袋,一匹白色的小马,每天都在为我们过河,我们多幸福。解开粮袋,里面是金色的麦子。血泪一粒,苦痛一粒,悲愤一粒。每一粒,都是从陆游的心田里长出来的。那可是救命的粮食,救的是苦难的家国的性命。陆游死后,陆家的子孙一夜间长大了。在崖山一役中,孙子陆元廷忧愤而死,曾孙陆传义绝食而亡,玄孙陆天骐投海自尽。接下来别人家的也长大了:陈亮、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小马天天过河,童话正在继续……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陆游是一匹“长不大的小白马”?明确 ①陆游一生逃不开个人的爱恨情仇;②陆游一生没有找准施展抱负的地方,也没有找对可以提携他的人;③陆游一生仕途不顺,却依然执着于美好而伟大的理想,无奈最后郁郁而终。素材积累—陆游名句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诗词诵读《书愤》 (原卷版).docx 古诗词诵读《书愤》 (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