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学案选必二 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 (原卷版 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学案选必二 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 (原卷版 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轮复习学案 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
【课标解读】
识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不同的调解方式,明确调解制度的特点和程序。列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经济仲裁等仲裁形式,明确仲裁制度的特点和程序。解析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特点和程序,说明不同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树立证据意识。概述公民的诉讼权利,熟悉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渠道。
【体系构建】
【核心知识速记】
调解的含义、类型
(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2)类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
2. 人民调解
(1)地位: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
(2)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
(3)性质: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4)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5)法律效力: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3.仲裁
(1)适用情况
①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②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2)地位: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3)种类: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4)前提: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5)特点:仲裁更加便捷、经济。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效力。
4.诉讼的含义、地位、特点、类型
(1)含义: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2)地位: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3)特点
①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②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
③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④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
(4)类型
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
(5)适用范围
它们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提起诉讼的主体、诉讼内容和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①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
②行政诉讼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
③刑事诉讼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5.公民诉讼权利的内容
(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①适用条件: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②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①适用条件: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②意义:回避制度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①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
②适用条件: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
③地位: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诉讼的程序
(1)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2)立案: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律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3)应诉: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4)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5)上诉与二审: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
证据的含义、种类及重要性
(1)证据的含义:是证明的根据。它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2)诉讼证据的种类
①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②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③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3)证据的重要性: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
8.诉讼举证责任
(1)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
①原则: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②举证责任倒置: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
(2)行政诉讼中的举证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其原因在于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相对人在举证能力上无法与行政机关抗衡。法律以这样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体现公正。
(3)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为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并排除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
(4)举证的重要性: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任何诉讼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
【考点梳理】
一、调解:以和为贵
含义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类别 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为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组织 人民调解委员会.
原则 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效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经其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此外,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二、仲裁:便捷经济(相对于诉讼而言)
地位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种类 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前提 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特点 ①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②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诉讼
1、含义: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2、地位: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3、特点: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终局性
4、主要类型
比较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诉讼目的 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 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 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
提起诉讼的主体 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 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 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举证责任 谁主张权利谁负有举证责任。 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 公诉人举证,但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罪轻或无罪的材料为自己辩护。
适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误区警示: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比较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区别 强调发生纠纷时,通过自行协商,达成合意。 与仲裁和诉讼相比,调解更强调“以和为贵”。 与诉讼相比,仲裁程序比较灵活,更加便捷、经济。 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联系 无法和解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诉讼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伤和气。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四、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诉讼权利
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①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原告和被告都可以委托)、刑事诉讼中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②辩护人: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民事、行政诉讼不服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刑事诉讼不服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
寻求法律援助
目的 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
条件 ①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②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③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
要求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五、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起诉 俗称“告状”,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在我国,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
立案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应诉 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开庭审理 ①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②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二审程序 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六、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诉讼证 据 民事诉讼法 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行政诉讼法 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刑事诉讼法 规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举证责 任 民事诉讼 ①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②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
行政诉讼 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刑事诉讼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习题演练】
1.2023年2月,A区人民调解中心工作人员接待了23名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要求该区某建筑公司给付拖欠半年的工资。调解员马上联系了该建筑公司负责人核实情况。经过反复协商,这23名务工人员终于在两个月后拿到了他们应得的工资。上述事例中,当事人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是(  )
①诉讼调解 ②诉讼外调解
③行政调解 ④人民调解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D [调解分为诉讼调解和诉讼外调解,诉讼调解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调解,诉讼外调解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它们分别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主持进行,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
2.某商业银行与某公司签订《借款合同》一份,明确约定借款金额200万元以及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该商业银行履行了合同约定的贷款发放义务,但该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按约返还借款。发生纠纷后(  )
①一方可申请人民调解并可强制执行
②一方可诉至法院,法院或调解或判决执行
③一方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法院起诉
④一方可凭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单独申请仲裁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B [材料涉及平等主体之间的贷款合同纠纷,属于仲裁的受案范围,双方可以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可凭仲裁协议单独申请仲裁;此案也属于法院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一方可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调解执行,调解不成由判决执行,②④正确。人民调解并不能强制执行,①错误。商事仲裁实行或裁或审、一裁终局制,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对仲裁裁决不服可申请撤销或不予执行,③错误。]
3.仲裁与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仲裁不收取任何费用
B.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C.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
D.仲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C [和解、调解也不收取任何费用,A排除;和解、调解也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B排除;调解协议也具有法律效力,D排除。]
4.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是(  )
A.人民调解 B.仲裁
C.行政复议 D.诉讼
D
5.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下列关于诉讼特点的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
②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依法解决纠纷
③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④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D [公权性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①错误;程序性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②错误。]
6.以下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
A.老马承包政府某项公共工程,政府欠款20万元,久拖未还
B.甲与国家工作人员乙因邻里之间的用水问题发生纠纷
C.村民马某向乡镇政府说明村委会擅自变更农业承包合同,乡镇政府置之不理
D.税务局职工小林工作失职被税务局以违反内部规章制度为由开除,小林不服
C [老马承包公共工程,与政府的关系是平等主体的民事合同关系,其纠纷不属于行政纠纷,不能提起行政诉讼,A错误;B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C中乡镇政府存在行政不作为的情形,村民马某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符合题意;D中税务局职工小林与税务局是行政管辖关系,不属于民事纠纷或行政纠纷,只能提起复核或申诉,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7.2023年6月1日,小张步行过马路时因闯红灯而受到交警的处罚。但当小张看到其他人步行过马路闯红灯却没有受到处罚时,就感到十分委屈与不服,于是小张就此事告到法院。小张提起的诉讼是(  )
A.民事诉讼,享有上诉的权利
B.行政诉讼,享有委托辩护人的权利
C.行政诉讼,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D.民事诉讼,享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C [小张提起的诉讼是行政诉讼,而不是民事诉讼,A、D不符合题意。委托辩护人涉及的是刑事诉讼,B不选。小张提起的诉讼属于行政诉讼,他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C符合题意。]
8.甲、乙因买卖合同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审理本案的陪审员丙是甲的弟弟。上述案件一审判决后,乙才知道本案的陪审员丙是甲的弟弟,于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二审人民法院在对上诉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丙未自行回避,双方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回避。这时,二审法院应当(  )
A.视为当事人放弃申请回避的权利,继续审理
B.裁定中止审理
C.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D.报上级人民法院处理
C [本题考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权利,本案一审陪审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判决,二审法院应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故选C项。]
9.2022年是我国《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19周年。国家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就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该制度的实施(  )
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③能够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
④可以促进公平正义,消除腐败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国家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就是为了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这说明实施法律援助制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①②符合题意;③中“杜绝”、④中“消除腐败”表述太绝对,均排除。]
10.A县柳某和B县皮某曾是恋人。分手后,皮某在某网络聊天软件中发表了捏造的言论,诋毁柳某。柳某非常气愤,欲起诉皮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柳某可向B县法院起诉皮某侵犯其名誉权
②柳某起诉皮某后双方民事诉讼即告成立
③若不服法院判决,双方都应提起上诉
④法庭调查时当事人要陈述案情并展示证据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B县皮某在某网络聊天软件中发表了捏造的言论,诋毁柳某,侵犯了柳某的名誉权,根据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原则,柳某可到B县基层人民法院起诉皮某;法庭调查阶段,要对事实和证据进行全面调查,当事人要陈述案情并展示证据,①④正确。起诉并不必然导致诉讼成立,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②错误。上诉是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而不是应当提起上诉,③表述错误。]
11.张勇以诽谤罪向法院起诉王南。在一审审理过程中,经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合法送达后,张勇反悔。在此情况下,张勇有权(  )
A.要求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判决
B.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C.重新起诉
D.提出申诉,要求再审
D [法院进行了调解并达成协议,法院制作了调解书并送达,那么法院调解书已发生法律效力,即一审结束且调解书生效。在此情况下张勇反悔,只能提起申诉,要求再审,D正确。A、C错误。上诉须在一审裁判未生效时进行,B错误。]
12.2023年5月,一名80岁老人在小区遛弯时,被迎面扑来的两条大狗咬伤,当时养狗人王某也在场并且还被监控拍到,但事后王某却拒不承认咬伤一事。后来,养狗人王某一家想委托社区来和解,但老人家属要求在媒体见证下赔礼道歉,老人家属尚未与养狗人王某见面。老人家属表示,已就此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起诉应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②和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定要求和程序
③两条大狗造成的人身损害,应由王某承担赔偿责任
④老人家属如不服一审判决,可以要求重新再审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在本案例中,老人家属起诉应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①正确;题中老人家属已就此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是通过“和解”来解决纠纷的,②不符合题意;在本案中,老人被两条大狗咬伤,应该由养狗人王某承担赔偿责任,③正确;老人家属如不服一审判决,应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④错误。]
13.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一定的事实,对与案件争议有关的现场、物品、物体亲自进行或指定有关人员进行查验、拍照或测量,并对于查验的情况与结果制成的笔录,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请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这形容的证据类型是(  )
A.鉴定意见 B.勘验笔录
C.物证 D.书证
B [鉴定意见是指各行业的专家对案件中专门性问题所出具的专门性意见,A不符合题意;题中形容的证据类型是勘验笔录,B正确;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痕迹,C不符合题意;书证是指以其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有关情况的文字材料,D不符合题意。]
14.大学生小明(20周岁)涉嫌盗窃室友小斌的新款笔记本电脑一台并以三折价格转卖给小亮。案件审理时,公诉机关提供了系列证据,包括存有从小明手机里提取的他与小亮的相关网络聊天记录截图的一个U盘。本案中(  )
A.小亮已经取得该笔记本电脑的所有权
B.小明必须委托辩护人帮助自己进行诉讼
C.小明和小亮的网络聊天记录属于书证
D.小明在判决生效后的规定时间内可以依法申请再审
D [本案中的笔记本电脑是赃物,并且小亮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进该电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其不能获得所有权,A错误。小明可以委托辩护人帮助自己进行诉讼,但不是必须,B错误。小明和小亮的网络聊天记录是电子证据,不属于书证的范畴,C排除。小明在判决生效后的规定时间内可以依法申请再审,D正确。]
15.小张邀请小羽来家中做客,小羽进入小张所住小区后,被突然从小区的高楼内抛出的一块砚台砸伤。关于砸伤小羽的责任承担,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张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
B.小区物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
C.顶层业主通过证明当日家中无人,可以免责
D.如查明砚台系从10层抛出,10层以上业主仍应承担侵权责任
C [从材料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证据确定砸伤小羽的具体责任人,那么应由该楼的所有住户共同承担责任。顶层业主通过证明当日家中无人,可以免责,C正确。在砸伤小羽这件事上,小张和小区物业并没有安全保障义务,不应承担侵权责任,A、B错误。如查明砚台系从10层抛出,应由10层业主承担责任,D错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高速公路,罗某的山坡林地被征用。按照约定,罗某需要将林地上的林木处理后,将被征用林地交付给施工方——A公司。某日,A公司将处理后的树木堆放在涉案林地斜坡上部并开始道路施工建设,施工地面产生剧烈震动,罗某在砍树过程中,该斜坡上部的一堆树木突然滚落下来,罗某避让不及,被砸中当场死亡。罗某家人向法院起诉A公司,并要求赔偿。A公司则认为,罗某没有采伐林木的相关资质,却自行进行采伐作业,且树木突然滚落属于不可抗力,因而拒绝赔偿。
结合本案,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谁该为罗某的死亡承担责任,并说明原因。(6分)
①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A公司作为施工单位,本应注意施工带来的潜在危险却未妥善处理,其行为与罗某的死亡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②罗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明知自己不具有相关资质,仍然自行承揽该采伐工程,对于本案事故的发生亦存在过错。
(2)如罗某家人向法院起诉,则本案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6分)
①本案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堆放物倒塌、滚落或者滑落造成他人损害,堆放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故而本案中A公司应该为证明自己在本案中不存在过错承担举证责任。②罗某家人应就本案中罗某因树桩滚落所受伤害承担举证责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M市C区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了Y市A公司诉M市B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在提交答辩状期间,M市B公司向C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后经审查,C法院驳回B公司的异议,7天后B公司不服该裁定,提出上诉。二审法院D法院受理后,认为B公司的管辖权异议不能成立,维持C法院的裁定。该案经实体判决后,B公司不服,12天以后,再次上诉,二审法院D法院以一审法院C法院判决“证据不足”,发回C法院重审。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中B公司的上诉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
有。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一审结束后,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上诉。本案中B公司在7天后对一审法院C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不服,提出上诉,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裁定上诉10日有效期限的规定。B公司对一审法院C法院的实体判决不服,在12天以后提出上诉,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判决上诉15日有效期限的规定。
(2)说明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性。
诉讼证据是指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在诉讼中,证据是法院分析事实、进行判决的依据。同样,诉讼中,当事人依法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如果提供不出证据,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轮复习学案 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
【课标解读】
识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不同的调解方式,明确调解制度的特点和程序。列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经济仲裁等仲裁形式,明确仲裁制度的特点和程序。解析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特点和程序,说明不同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树立证据意识。概述公民的诉讼权利,熟悉公民获得法律援助的渠道。
【体系构建】
【核心知识速记】
调解的含义、类型
(1)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2)类型: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
2. 人民调解
(1)地位: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
(2)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
(3)性质: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4)原则: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5)法律效力: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3.仲裁
(1)适用情况
①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
②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2)地位: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3)种类: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4)前提: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5)特点:仲裁更加便捷、经济。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效力。
4.诉讼的含义、地位、特点、类型
(1)含义: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2)地位:在多元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3)特点
①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②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解决纠纷。
③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④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
(4)类型
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
(5)适用范围
它们在案件性质、诉讼目的、提起诉讼的主体、诉讼内容和程序、适用法律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①民事诉讼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
②行政诉讼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
③刑事诉讼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5.公民诉讼权利的内容
(1)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①适用条件: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②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的主要职责: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2)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①适用条件: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②意义:回避制度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3)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①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
②适用条件: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
③地位: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诉讼的程序
(1)起诉: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2)立案:我国实行立案登记制。(对符合法律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3)应诉: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4)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5)上诉与二审: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
证据的含义、种类及重要性
(1)证据的含义:是证明的根据。它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
(2)诉讼证据的种类
①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②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③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3)证据的重要性:收集与保存证据非常重要。如果缺乏证据意识,不注意收集和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难免处于不利地位。
8.诉讼举证责任
(1)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
①原则: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②举证责任倒置: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
(2)行政诉讼中的举证原则
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其原因在于行政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行政相对人在举证能力上无法与行政机关抗衡。法律以这样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体现公正。
(3)刑事诉讼中的举证原则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为了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并排除用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
(4)举证的重要性: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是任何诉讼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诉讼的灵魂,在诉讼中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
【考点梳理】
一、调解:以和为贵
含义 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
类别 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为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
组织 人民调解委员会.
原则 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效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经其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此外,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二、仲裁:便捷经济(相对于诉讼而言)
地位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有效途径。
种类 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前提 当事人申请仲裁,须以双方自愿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特点 ①仲裁程序比较灵活,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因此,仲裁更加便捷、经济。②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诉讼
1、含义: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
2、地位: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3、特点:公权性、程序性、强制性、终局性
4、主要类型
比较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诉讼目的 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和义务纠纷。 解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问题。 解决涉嫌犯罪的人是否犯罪、犯什么罪以及应处何种刑罚的问题。
提起诉讼的主体 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均可提起。 行政诉讼主要由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机关始终处于被告地位。 刑事诉讼除自诉案件由自诉人提起自诉外,均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举证责任 谁主张权利谁负有举证责任。 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 公诉人举证,但被告可以提出自己罪轻或无罪的材料为自己辩护。
适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误区警示: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比较
和解 调解 仲裁 诉讼
区别 强调发生纠纷时,通过自行协商,达成合意。 与仲裁和诉讼相比,调解更强调“以和为贵”。 与诉讼相比,仲裁程序比较灵活,更加便捷、经济。 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联系 无法和解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诉讼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伤和气。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在商事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四、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诉讼权利
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①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帮助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原告和被告都可以委托)、刑事诉讼中帮助被害人、自诉人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②辩护人:刑事诉讼中,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民事、行政诉讼不服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5日和10日,刑事诉讼不服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期限分别为10日和5日)。
寻求法律援助
目的 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
条件 ①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②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③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
要求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五、严格遵守诉讼程序
起诉 俗称“告状”,是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在我国,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均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所享有或依法由自己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或者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予以审判。
立案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登记立案。立案登记后,诉讼即告开始,起诉的一方称为原告,被诉的一方称为被告,诉讼进入第一审程序。
应诉 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后,要将原告提交的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答辩状,再由人民法院把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开庭审理 ①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并作出判决,这一系列诉讼活动称为开庭审理。②开庭审理是诉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休庭评议与宣告判决等阶段。
二审程序 一审结束后,当事人不服一审裁判的,有权提起上诉,启动二审程序。二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程序,二审裁判是终审裁判。同时法律还规定了审判监督程序,用于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
六、依法收集运用证据
诉讼证 据 民事诉讼法 规定的证据有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
行政诉讼法 规定的证据有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刑事诉讼法 规定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举证责 任 民事诉讼 ①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法律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②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法律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
行政诉讼 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刑事诉讼 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检察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习题演练】
1.2023年2月,A区人民调解中心工作人员接待了23名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要求该区某建筑公司给付拖欠半年的工资。调解员马上联系了该建筑公司负责人核实情况。经过反复协商,这23名务工人员终于在两个月后拿到了他们应得的工资。上述事例中,当事人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是(  )
①诉讼调解 ②诉讼外调解
③行政调解 ④人民调解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某商业银行与某公司签订《借款合同》一份,明确约定借款金额200万元以及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该商业银行履行了合同约定的贷款发放义务,但该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按约返还借款。发生纠纷后(  )
①一方可申请人民调解并可强制执行
②一方可诉至法院,法院或调解或判决执行
③一方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法院起诉
④一方可凭双方达成的仲裁协议单独申请仲裁
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仲裁与其他解决纠纷的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  )
A.仲裁不收取任何费用
B.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C.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而且一裁终局
D.仲裁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4.在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中,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是(  )
A.人民调解 B.仲裁
C.行政复议 D.诉讼
5.诉讼俗称“打官司”,它是在纠纷主体的参与下,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解决具体纠纷的活动。下列关于诉讼特点的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公权性——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
②程序性——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严格依法解决纠纷
③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④终局性——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终局的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以下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是(  )
A.老马承包政府某项公共工程,政府欠款20万元,久拖未还
B.甲与国家工作人员乙因邻里之间的用水问题发生纠纷
C.村民马某向乡镇政府说明村委会擅自变更农业承包合同,乡镇政府置之不理
D.税务局职工小林工作失职被税务局以违反内部规章制度为由开除,小林不服
7.2023年6月1日,小张步行过马路时因闯红灯而受到交警的处罚。但当小张看到其他人步行过马路闯红灯却没有受到处罚时,就感到十分委屈与不服,于是小张就此事告到法院。小张提起的诉讼是(  )
A.民事诉讼,享有上诉的权利
B.行政诉讼,享有委托辩护人的权利
C.行政诉讼,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D.民事诉讼,享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8.甲、乙因买卖合同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审理本案的陪审员丙是甲的弟弟。上述案件一审判决后,乙才知道本案的陪审员丙是甲的弟弟,于是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二审人民法院在对上诉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丙未自行回避,双方当事人也没有申请回避。这时,二审法院应当(  )
A.视为当事人放弃申请回避的权利,继续审理
B.裁定中止审理
C.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D.报上级人民法院处理
9.2022年是我国《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19周年。国家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就是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诉讼费的公民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公民打得赢官司。该制度的实施(  )
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
③能够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
④可以促进公平正义,消除腐败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A县柳某和B县皮某曾是恋人。分手后,皮某在某网络聊天软件中发表了捏造的言论,诋毁柳某。柳某非常气愤,欲起诉皮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柳某可向B县法院起诉皮某侵犯其名誉权
②柳某起诉皮某后双方民事诉讼即告成立
③若不服法院判决,双方都应提起上诉
④法庭调查时当事人要陈述案情并展示证据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张勇以诽谤罪向法院起诉王南。在一审审理过程中,经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合法送达后,张勇反悔。在此情况下,张勇有权(  )
A.要求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判决
B.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C.重新起诉
D.提出申诉,要求再审
12.2023年5月,一名80岁老人在小区遛弯时,被迎面扑来的两条大狗咬伤,当时养狗人王某也在场并且还被监控拍到,但事后王某却拒不承认咬伤一事。后来,养狗人王某一家想委托社区来和解,但老人家属要求在媒体见证下赔礼道歉,老人家属尚未与养狗人王某见面。老人家属表示,已就此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起诉应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
②和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定要求和程序
③两条大狗造成的人身损害,应由王某承担赔偿责任
④老人家属如不服一审判决,可以要求重新再审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一定的事实,对与案件争议有关的现场、物品、物体亲自进行或指定有关人员进行查验、拍照或测量,并对于查验的情况与结果制成的笔录,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请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这形容的证据类型是(  )
A.鉴定意见 B.勘验笔录
C.物证 D.书证
14.大学生小明(20周岁)涉嫌盗窃室友小斌的新款笔记本电脑一台并以三折价格转卖给小亮。案件审理时,公诉机关提供了系列证据,包括存有从小明手机里提取的他与小亮的相关网络聊天记录截图的一个U盘。本案中(  )
A.小亮已经取得该笔记本电脑的所有权
B.小明必须委托辩护人帮助自己进行诉讼
C.小明和小亮的网络聊天记录属于书证
D.小明在判决生效后的规定时间内可以依法申请再审
15.小张邀请小羽来家中做客,小羽进入小张所住小区后,被突然从小区的高楼内抛出的一块砚台砸伤。关于砸伤小羽的责任承担,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张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
B.小区物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应承担侵权责任
C.顶层业主通过证明当日家中无人,可以免责
D.如查明砚台系从10层抛出,10层以上业主仍应承担侵权责任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高速公路,罗某的山坡林地被征用。按照约定,罗某需要将林地上的林木处理后,将被征用林地交付给施工方——A公司。某日,A公司将处理后的树木堆放在涉案林地斜坡上部并开始道路施工建设,施工地面产生剧烈震动,罗某在砍树过程中,该斜坡上部的一堆树木突然滚落下来,罗某避让不及,被砸中当场死亡。罗某家人向法院起诉A公司,并要求赔偿。A公司则认为,罗某没有采伐林木的相关资质,却自行进行采伐作业,且树木突然滚落属于不可抗力,因而拒绝赔偿。
结合本案,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谁该为罗某的死亡承担责任,并说明原因。(6分)
(2)如罗某家人向法院起诉,则本案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M市C区基层人民法院受理了Y市A公司诉M市B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在提交答辩状期间,M市B公司向C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后经审查,C法院驳回B公司的异议,7天后B公司不服该裁定,提出上诉。二审法院D法院受理后,认为B公司的管辖权异议不能成立,维持C法院的裁定。该案经实体判决后,B公司不服,12天以后,再次上诉,二审法院D法院以一审法院C法院判决“证据不足”,发回C法院重审。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中B公司的上诉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
(2)说明证据在诉讼中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