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复习课件(共41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复习课件(共41张PPT)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八年级上册
第10课时
遵守社会规则
教材梳理篇
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项训练系列
1.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内容。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考点1 社会秩序与规则[教材八上P22~31])
含义
内容
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秒懂经典名句】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则的重要性
【图说知识】
解读:
规则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2. 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1)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
3.社会规则的形成和种类。
(1)对社会: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对个人: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4. 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则的作用]
(1)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2)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①自由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5.*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联系点】
1.行使权利有界限,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八下第三课,本书P68
2.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八下第七课,本书P83
6.我们应如何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1)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2)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7.我们应如何坚定维护规则?
(1)需要他律(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和自律(自我约束)。
(2)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易误提醒】
制定规则是为了限制自由。
(×)理由: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同时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8.为什么要积极改进规则?
(1)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2)①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②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③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图说知识】
解读:
一些规则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9.我们应怎样改进规则?
(1)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2)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
(3)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
(一)尊重他人
1.尊重的含义及表现。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考点2 尊重他人,文明有礼 [教材八上P32~40]
(1)含义:尊敬、重视。
(2)表现: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秒懂经典名句】
1.敬人者,人恒敬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不学礼,无以立。
5.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尊重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做文明有礼的人
2.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意义/重要性]
(1)对个人: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②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对他人:①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②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3)对社会:①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②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③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3.*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二)文明有礼
1.礼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含义
主要表现
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
【图说知识】
解读: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2.文明有礼的重要性。[为什么要以礼待人]
(1)个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①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②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2)社会:促进社会和谐。①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②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3)国家:体现国家形象。
3.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与他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
(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着装得体、举止稳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3)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1.诚信的含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考点3 诚实守信 [教材八上P41~45]
(1)道德角度: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材调整】
(2)法律角度: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2.诚信的地位。
【联系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
——九上第五课,本书P105
3.诚信的重要性。
(1)对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2)对企业: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对社会、国家: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秒懂经典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3.一诺千金。
4.言必信,行必果。
5.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的做法
4. 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如何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①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②不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③做错事,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1. (2023·襄阳)请人指导,要说“赐教”;麻烦别人,要说“打扰”。这些用语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  )
A. 谦虚谨慎 B. 信守承诺
C. 关爱他人 D. 礼貌待人
D
2. (2023·鄂州)【社会生活讲道德】
古语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某高校坚持创建校园诚信环境,广泛开展诚信宣传,积极推介诚信典型,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个人诚信作为升学、毕业、评先评优、鉴定推荐等环节的重要考量因素。针对考试舞弊等不诚信行为进行诚信教育,让诚信之风吹遍整个校园。
(1)请你分别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谈谈诚信的意义。
①个人: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②社会: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践行诚信。
①树立诚信意识。②运用诚信智慧。
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3. (2023·北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同学说,规则像道路上的斑马线,像悬崖边上的护栏,像过山车上的安全带。这一说法启示我们(  )
①规则划定自由的边界,是自由的保障
②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③规则是在人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④每个人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4. (2023·衡阳)校园新闻一:学生磊磊踢球破坏了学校的宣传栏,虽无人看到,他却主动承认并赔偿损失;校园新闻二:学生小逸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三千多元现金和各种银行卡等,他及时告知老师,并联系当地派出所找到失主。下列选项与上述两则新闻主题最符合的是(  )
A.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B.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C.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D. 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点拨:题干中,磊磊主动承认过失并赔偿学校损失,小逸捡到财物及时告知老师并联系当地派出所找到失主,都是诚实守信的具体表现,C符合题意;A、B、D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故选C。
答案: C
5. (2023·广东)下列图示中“?”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 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A. 赵某在电影院里接听电话
B. 李某借钱但到期不还
C. 王某多次拨打“110”谎报警情
D. 张某醉酒驾驶机动车
点拨:依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表明触犯的是行政法律,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对比四个选项,王某多次拨打 “110”谎报警情,触犯了行政法律,C符合题意;A排除,赵某违反了社会公共秩序,不符合题意;B排除,李某违反了民事法律,不符合题意;D排除,张某触犯的是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6. (2023·泰州)【德法天地】
网民浏览资讯后,在评论区发表评论已成为网络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当下网络评论区“戾气”之风蔓延,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
2023 年3 月,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把“网络戾气”列为整治重点之一,对网络评论区进行严管。
评论区就是让大家自由说的空间,严管太没必要。
“网络戾气”影响太坏,应该关闭评论区。
链接:“网络戾气”,是指网络上一种极端的心理或风气。
你同意以上网民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一:不同意。评论区虽然是自由空间,但严管是有必要的。①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②网络无限,自由有界。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观点二:不同意。“网络戾气”影响太坏,但网络也有积极作用,不应该关闭评论区。①“网络戾气”之风蔓延,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评论区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②国家有关部门要开展专项行动,整治“网络戾气”,打击网络暴力,加强对网络评论区的监管;网民应当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传递网络正能量。
7. [新趋势·跨学科综合]小明在课外阅读中收集了下列古文、谚语,其中能体现尊重他人应学会换位思考的是(  )
A.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了换位思考,D符合题意;A体现的是以礼相待,用语文明,B体现的是从现在做起,C体现的是集体凝聚力,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答案: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