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团课程《古典音乐鉴赏》 课件(共29张PPT) 小学延时服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音乐社团课程《古典音乐鉴赏》 课件(共29张PPT) 小学延时服务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古典音乐鉴赏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目 录
CONTENTS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家李斯特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舒曼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门德尔松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施特劳斯
印象派音乐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肖邦,波兰钢琴家、作曲家
——“钢琴诗人”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生 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
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
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
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评 价
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
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c小调革命练习曲》
《a小调前奏曲》
《d小调前奏曲》
《bA大调波罗奈兹》
《#c小调幻想即兴曲》
《g 小调叙事曲》
19首夜曲等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钢琴作品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作品赏析:
《c小调革命练习曲》
作于1831年9月。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
乐曲不像一般训练技巧的练习曲,而是以其鲜明的音乐形象赋予练习曲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乐曲为c小调,4/4拍,热烈的快板,复三部曲式。
乐曲的第一部分,在上下起伏的琶音伴奏音型衬托下,右手以丰满的八度和弦和附点节奏,呈示出具有英雄、刚毅性格的主题。
中间段的音乐,用附点节奏上行级进,旋律步步向上盘旋的发展,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
第三部分再现,加进了三连音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也表现肖邦心中的满腔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浪漫主义前期音乐家肖邦
作于1834年。乐曲为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c小调,2/2拍,热情的快板。奔放而富有幻想的主题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中段音乐转到D大调,4/4拍。如歌的小广板,充满了对幸福的回忆和幻想。之后,乐曲转到#c小调,再现第一部分音乐。结尾在低音部再次出现中段优美如歌的旋律,给人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幻想。
作品赏析:《#c小调幻想即兴曲》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家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
匈牙利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交响诗:《前奏曲》、 《塔索》。
钢琴曲:《b小调钢琴奏鸣曲》、《葬礼》、
19首《匈牙利狂想曲》。
标题交响曲:《浮士德》、《神曲》。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家李斯特
作品赏析:《前奏曲》
作于1848年。是用倒置式的奏鸣曲式与变奏曲结构相结合写成的。
引子C大调,行板,由柔和的弦乐来呈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雄伟、庄严、坚毅、伟大,体现着自豪强大的人的形象。
连接部是一个独立的,主部主题变化来的一个抒情段落,塑造了一个在热恋中的青年形象。
副部主题,E大调,温情、甜美、亲切,进一步描绘了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
展开部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描写摧毁人类幸福的风暴。第二部分给人以宁静、慰藉的美感。在展开部的结束处出现副部主题,形成了一个假再现。
再现部是倒置再现,先再现副部主题进行曲的节奏,再是主部主题的再现。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家李斯特
创作于1847年。辉煌、热烈、具有交响性。
乐曲采用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恰尔达什的民间舞曲为素材写成的。以两个对比性段落为基础。乐曲为升c小调,2/4拍。引子过后进入“拉索”主题,音乐具有伤痛的情绪。在主题变化反复之后,乐曲进入“弗里斯”主题,与“拉索”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品赏析: 匈牙利狂想曲 第六号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舒曼
浪漫派的巨擘
——舒曼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舒曼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学音乐,以至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1830正式开始了音乐家的生涯。由于急于求成,把手指练坏,转而从事音乐创作和评论。他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妻子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舒曼介绍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舒曼
奉献
《蝴蝶》
狂欢节
核桃树
《桃金娘》
诗人之恋
舒曼作品
交响练习曲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
a小调钢琴协奏曲
童年情景之梦幻曲
《曼弗雷德》序曲
浪漫主义后期
音乐家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1809—1847)
德国作曲家
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
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
钢琴曲集:《无词歌》,6集48首。
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等。
门德尔松介绍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门德尔松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门德尔松
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A大调,4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它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作品赏析: 春之歌
浪漫主义中期
音乐家施特劳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 (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
作品: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皇帝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等。
轻歌剧:《蝙蝠》。
作品赏析
华尔兹:也称圆舞曲,是一种旋律流畅、节奏轻快的三拍子园舞曲,19世纪风行于欧洲各国。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家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
作于1867年。由引子、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
圆号奏出引人遐想的主题旋律,使人联想起晨曦映照的河岸,碧波中森林的倒影和静静流淌的多瑙河。
第一圆舞曲为单二部曲式。音乐轻松、明快、清脆悦耳。
第二圆舞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由两种音乐素材构成。A段旋律充满活力。B段较柔和。
浪漫主义中期音乐家施特劳斯
第三圆舞曲,单二部曲式。A段乐曲优美典雅、端庄稳重。B段速度加快,音乐富于流动性。
第四圆舞曲,单二部曲式。A段节奏较自由,音乐妩媚清丽、优美动人。B段强调舞蹈节奏,兴奋活泼,热烈奔放。
第五圆舞曲,单二部曲式。A段旋律起伏回荡,美丽而又温柔。B段热烈欢腾,形成全曲的高潮。
结尾部依次再现前面的音乐素材,在欢腾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浪漫主义后期
音乐家施特劳斯
理查·施特劳斯 (1864—1949)
德国作曲家
被誉为“19世纪的技巧大师”。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 《梯尔。乌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
歌剧:《莎乐美》等。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施特劳斯
交响诗作品赏析:
《梯尔。乌伦斯皮格尔的恶作剧》
作于1895年。乐曲采用回旋曲 式,主人公梯尔德形象有两个基本的动机材料来表现。第一个动机的主题,是一个短小富有性格的音乐片段。圆号独奏第二动机的主题较长,是作品的标志。
浪漫主义后期
音乐家马勒
马勒(1860—1911)
奥地利作曲家
作品:
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第八交响曲》。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等。
艺术歌曲:《流浪艺徒之歌》、《孩子们的神奇号角》。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马勒
作于1910年。共有四个乐章。
第四乐章是作品的中心,女声独唱一进入就让人们感受到欢乐的情绪:无论世间怎样争斗和苦难,天国给人们带来的始终是欢乐。
作品赏析: 第四交响曲
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介绍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印象派艺术家的活动虽然属于十九世纪的范畴,但是他们所探寻的这种新语言、新风格,却意味着同浪漫主义的一些传统形式与风格的决裂,并为二十世纪以“现代派”面目出现的各种艺术做好了准备,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为联结两个世纪的纽带。
印象派音乐
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一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
印象派音乐特点
同音色效果密切相关的还有力度方面的因素-一印象派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至于旋律方面.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正如德彪西所说,旋律的连绵进行从不被任何东西打断,而且永远不回复它的本来面目。
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一词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印象派音乐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印象派音乐同样也有它的国际性影响,除了法国的德彪西、杜卡和拉威尔外,西班牙的法雅、英国的德留斯(F.Delius,1863一1934)和司各特(C.Scott,1879-1970)、意大利的雷斯庇基(O.Respighi,1879一1936)、德国的雷格(M.Reger,1873一1916)和俄国的斯克里亚宾等,
时常被不同程度地划入印象派;至于同印象主义有所接触、个别作品反映出受印象主义启发和影响的作曲家,为数就更多了。
谢谢您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