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一章知识结构图基本概念与运算( 随机试验,事件,样本空间 )频率与概率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公理化定义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独立性一 . 频 率2. 频率的性质:(非负性)(规范性)1.频率的定义:第二节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 n 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次数 称为事而比值 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记作:件A 的频数;3.频率的稳定性在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进行 n 次试验,事件A 发生的频率 稳定地在某一常数 p 附近摆动,概率统计定义( 可加性 )则称常数 p 为事件A 在该条件下发生的概率频率的稳定值为该事件的概率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则:记作:P(A)并且 n 越大,摆动幅度越小。试验序号1 2 3 4 5 6 7231 5 1 2 4222521252418272512492562472512622580.40.60.21.00.20.40.80.440.500.420.480.360.540.5020.4980.5120.4940.5240.5160.500.502实例1 将一枚硬币抛掷 5 次、50 次、500 次, 各 做7 遍, 观察正面出现的次数及频率.波动最小随n的增大, 频率 f 呈现出稳定性从上述数据可得:(2) 抛硬币次数 n 较小时, 频率 f 的随机波动幅度较大, 但随 n 的增大 , 频率 f 呈现出稳定性.(1) 频率有随机波动性即对于同样的 n, 所得的 f 不一定相同.请看下列概率大师们所做的实验即当 n 逐渐增大时频率 f 总是在 0.5 附近摆动, 且逐渐稳定于 0.5.实验者德 摩根蒲 丰204810610.5181404020480.50691200060190.501624000120120.5005频率当 n 较小时波动幅度比较大,当 n 逐渐增大时,频率趋于稳定值,这个稳定值从本质上反映了事件在试验中出现可能性的大小.它就是事件的概率.验证频率稳定性的著名实验高尔顿(Galton)板试验.试验模型如下所示: 自上端放入一小球, 任其自由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当小球碰到钉子时, 从左边落下与从右边落下的机会相等. 碰到下一排钉子时又是如此. 最后落入底板中的某一格子. 因此, 任意放入一球,则此球落入哪一个格子, 预先难以确定. 但是如果放入大量小球, 则其最后所呈现的曲线, 几乎总是一样的.实例2即: 通过规定概率应具备的基本性质来定义概率.下面介绍用公理给出的概率定义.1933年,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给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柯尔莫哥洛夫提出的公理为数很少且极为简单,但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概率论的宏伟大厦.二.概率设 E是随机试验, S是它的样本空间,若对于S 的每一个事件 A 都赋予一个实数 P (A),(1) 对于每一事件A有:( 2 )( 3 ) 可列可加性:公理化定义则称 p (A) 为事件 A 发生的概率。非负性规范性1. 概率的定义:若 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则: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2.概率的性质必然事件 S 与不可能事件 是互不相容的可 加 性得:若 是两两互不相容事件, 则有:[证]:性质1性质2 (有限可加性)由概率定义中的可列可加性.性质3 :(可减性)(单调性)[证]:,则有:令:若 则有:[证]:(1)由性质 2 得:(2) 由概率定义可知:所以由(1)得:ABA即即:并且 是互不相容的有限可加性可减性设 A, B为任意两个事件, 则有:[证]:并且:所以由性质 2与性质 3 得:性质4可推广到多个事件:ABAB性质4 (加法定理)由图注有限可加性可减性比如:对任意事件 A 有:[证]:由性质2得:又性质5.AA注:性质5在概率的计算上很有用,如果正面计算事件A的概率不容易,而计算其对立事件的概率较易时,可以先计算 ,再计算 P(A).将一颗骰子抛掷4次,问至少出一次“6”点的概率是多少?令 事件A={至少出一次“6”点}则 A 发生{出1次“6”点}{出2次“6”点}{出4次“6”点}注意: 此时若直接计算A 的概率较麻烦,则可先来计算 A 的对立事件:示例:解:{出3次“6”点}由于将一颗骰子抛掷 4 次,共有:因此:共 625 种0.518于是:={ 4次抛掷中都未出“6”点 }的概率={4 次抛掷中都未出“6”点 }的结果数共有:而导致事件:即共 1296 种等可能结果。令 事件A={至少出一次“6”点}某同学小李参加“智力大冲浪”游戏,他能答出甲、乙二类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7 和 0.2,两类问题都能答出的概率为0.1.设事件 A、B 分别表示“能答出甲,乙类问题”(1)答出甲类而答不出乙类问题的概率;至少有一类问题能答出的概率;两类问题都答不出的概率。例1试求小李:解:(2)(3)在例1中小李他能答出第一类问题的概率为0.7,答出第二类问题的概率为0.2 , 两类问题都能答出的概率为0.1. 为什么不是若是的话, 则应有:而现在题中并未给出这一条件.例1的思考题分析 在本章的第五节将给出上述等式成立的条件:A、B两事件相互独立例2例2设事件 满足试问:在何条件下, 取得最大(小)值 ?最大(小)值是多少 ?解:最小值最小值在 时取得。又最大值最大值在 时取得。例2的思考题 在例2中若当 时,则 还能取得最小值 ?分析这相当于问如下命题是否成立:答:不成立 !柯尔莫哥洛夫( A. H. Колмогоров1903--1987 )俄国数学家,1939年任苏联科学院院士. 先后当选美,法,意,荷,英,德 等国的外籍院士 及皇家学会会员.成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俄国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为开创现代数学的一系列重要分支作出重大贡献. 他建立了在测度论基础上的概率论公理系统, 奠定了近代概率论的基础.他又是随机过程论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工作包括 :20年代关于强大数定律、重对数律的基本工作;1933年在《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一文中提出的概率论公理体系(希尔伯特第6问题)。40年代完成独立和的弱极限理论, 经验分布的柯尔莫哥洛夫统计量等;在动力系统中开创了关于哈密顿系统的微扰理论与K系统遍历理论;30年代建立马尔可夫过程的两个基本方程; 用希尔伯特空间的几何理论建立弱平稳序列的线性理论;50年代中期开创了研究函数特征的信息论方法,他的工作解决并深化了希尔伯特第13问题——用较少变量的函数表示较多变量的函数;60年代后又创立了信息算法理论;1980年由于它在调和分析,概率论,遍历理论及动力系统方面出色的工作获沃尔夫奖;他十分重视数学教育,在他的指引下,大批数学家在不同的领域内取得重大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