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知识精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满江红(小住京华)》知识精讲

资源简介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选自《秋瑾集》。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烟波玉”“伤春曲”等。
【作者简介】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经史诗文,善骑射,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代表作有《秋瑾诗词》《秋瑾集》等。
【写作背景】秋瑾自幼就由父亲将她许配给湘潭富家公子王廷钧为妻,两人志趣不合,婚后情同冰炭。1903年春,王廷钧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二、课文解析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到京不久,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内容 上片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写景作用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①写明丽的秋景,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忧愁;②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炼字 ①又。体现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②拭。传神地写出秋色澄明的特点。
写法 ①以乐景反衬哀情。“秋容如拭”,是说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②用典。“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用典含情,把陶渊明表达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表达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又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的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殊未屑!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写法 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用典,化用《史记·项羽本记》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既暗指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也暗示了词人被困家庭而失去自由的境况。 或:用典、比喻。①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一事),②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或: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暗示国家危机,表达了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典源】“四面楚歌”:《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下,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情感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①既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婚姻生活的反思;②又表达了词人因为国事、家事交织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不能走出家庭挽救民族危亡的痛恨。 (“终破楚”比喻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其喜悦之情。“八年风味徒思浙”应为“徒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看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表达了思念浙江故乡之情。)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残未屑”:①“蛾眉”借代女子,“未屑”指不甘心做女子。②这两句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强烈地表达出词人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更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内容 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青衫。
写法 对比、反衬。①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并通过“列”与“烈”两字音同义不同的对比,②表达了词人决心赶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预设考题】分析词句是如何抒发词人情感的。
句式 ①采用短句形式,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②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预设考题】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表达效果。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谁能懂得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内容 ①“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了词人素有的济世情怀。“肝胆”指关注时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②“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写词人为国为民的侠肝义胆不被凡夫俗子所理解,表明在国家危难重重之际,词人的爱国思想却得不到支持,抒发了其“英雄末路”的强烈悲哀及对现实的极度失望。 “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说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词人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磨折”:其所指当包含较复杂的内容,既有对国事的忧虑,也有对富贵平庸生活的厌恶,更有对丈夫不能理解自己所思所想的失望。
修辞 设问。①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抱负不为一般凡夫俗子所理解的处境。②在自问自答中,又表现了词人姑且把这些看作英雄失意本应遭遇的挫折磨难的豪迈气概。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在这莽莽人世,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修辞 反问。词人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遥想前路布满荆棘,表现了其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壮志。
写法 用典。“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因悲叹知音难觅而落泪。
情感 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裳。表达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或:表达了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的孤寂与苦闷。 或:表达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整体 理解 理解本首词“过片”上的特点。 【答案】①片与片之间的转换,称为“过片”。上片与下片一般在形式上保持一致,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曲的脉络。但本词却突破了这种程式。②本词的下片,紧承上片“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词句,继之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更为强烈的抒情,可谓一脉贯通。这样的过片,可以称之为“破格”。③词人如此有违常规,造成了一种拗峭不凡的气势,词意更加纵横驰骋,抒情更加酣畅淋漓。
主旨 这首词是词人摆脱家庭羁绊、走向社会之前的词作,抒发了词人不甘做平庸女性、立志奋发有为而又无人理解的苦闷情怀,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或:表达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伤感。
写作 特色 (1)运用典故,表明心志。 善用典故抒写心绪。词中有直接化用,也有反说其语,表达了词人的彷徨苦闷之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暗示国家危机。 ③“不因人热”,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词人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之义。 ④“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潜然泪下的苦闷之情。 (2)情真意切,刚健质朴。 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三、文章结构
四、课后习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作者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②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五、核心命题解读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表达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表达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的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2.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答案】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用“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用“身”与“心”的近音,“烈”与“列”的同音,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成为震撼心灵的警策名句。
3.这首词都用了哪些典故?作用是什么?
【答案】①“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以外在自然景物的清秀明丽反衬词人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词作加以分析。
【答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6.请任选角度,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答案】示例: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用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典故来形容当时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一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