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寄之,寄托理想。题目是说为好友陈同甫写一首词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谄。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赋闲居家。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同甫的。二、课文解析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忆起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 内容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开头两句将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三至五句分别描写了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事,隐含着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写法 ①虚实结合。首句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是实写;次句写词人“梦回”军营,是虚写。 ②动作(神态、细节)描写。“醉里挑灯看剑”运用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描绘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战场杀敌的急切心情。 【预设考题】“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画面感极强,请加以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将军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悲壮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画面描绘 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战旗、号角、人马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 【预设考题】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呈现的画面。炼字 ①分、翻。“分”“翻”两个动词,动感强烈,有力地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豪迈的气概。 ②秋。“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们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写法 ①虚写。追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是虚写。 ②用典。“八百里”用“晋王恺良牛”的典故,“五十弦”用“素女鼓五十弦瑟”的典故,烘托出豪迈热烈的军营气氛。 【典源】“八百里”:《世说新语 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为“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五十弦”:《史记 封禅书》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声音悲切,帝禁不止。 【预设考题】从用典角度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人物形象 “沙场秋点兵”一句,写得肃穆威严,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 内容 下片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①下片前两句描述战斗场面。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③最后一句由雄壮变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遂的抑郁与愤慨。炼字 马、快、弦、惊。四个字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从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雄无畏。写法 ①侧面描写。用马、弓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②用典。运用“的卢马”的典故(刘备在荆州遇险,的卢马带他脱险),写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突出战斗场面的惊险,表达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收复旧日山河的决心。 【典源】“的卢”:《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注引《世语》,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 ③视听结合。“马作的卢飞快”从视觉角度写战马跑得像的卢马一样快,“弓如霹雳弦惊”从听觉角度写弓箭离弦的声音像震雷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修辞 比喻、夸张。①将弓箭离弦的声音比作“霹雳”,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②从侧面衬托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名句赏析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马快弦急的战斗场面,借此表达词人想为朝廷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的雄心壮志,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宏图大业,取得生前死后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我)现在已经白发丛生! 词句作用 “可怜白发生”:①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对现在来说只是一种追忆;②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鬃染霜,很难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年事已高,壮志未遂)。③现实与上文的梦境形成鲜明对照,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写法 ①直抒胸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死后的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代表着这首词的最强音,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②虚实结合。前面写梦境,运用虚写,追忆以前军营的阅兵场面和沙场的作战场面;“可怜白发生”一句是实写,将梦境转回现实,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前面的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炼字 可怜。“可怜”有“可惜”之意,作者叹息现实,揭示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结尾一句,词意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和悲愤之情。整体 理解 1.理解本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案】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再写过去的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情景交融,不可分割。 2.仔细阅读上下片,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答案】上片: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场景,表达作者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下片:前四句虚写,诗人想象自己驰骋疆场的情景、赢得功名的荣耀,表达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最后一句实写,现实是自己年老体衰,无所事事。虚和实、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主旨 这首词扣着“壮词”来写,通过追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和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写作 特色 (1)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结构巧妙奇变。 这首词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往事消逝,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于是形成了前九句是一层意思,末句为一层意思的奇特结构。而前九句的追忆往事,都是为了村托最后画龙点晴的那一句。这种奇特的结构形式是词人的独特创造,强烈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答案】①“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②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醉里挑灯看剑”,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豪情万丈。③词的结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五、核心命题解读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答案】示例: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符合词意即可)2.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答案】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精神。(意思对即可)3.请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妙在何处。【答案】“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战士的出征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意思对即可)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符合词意即可)5.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将军形象。(意思对即可)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答案】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意思对即可)7.请简要赏析“可怜白发生”中“可怜”二字的妙处。【答案】“可怜”写出了词人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一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哀和无奈之情尽显。(意思对即可)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①壮志未酬的抑郁。②报国无门的愤慨。(意思对即可)9.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②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③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意思对即可)10.仔细阅读下阕,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体会词人内心的情感。【答案】示例:虚实结合。下阕前四句虚写,词人想象自己驰骋疆场的情景、赢得功名的荣耀,表达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最后一句实写:现实是自已年老体衰,无所事事。虚和实、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词人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