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本词选自《范仲淹全集》。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秋思,题目。“秋”点明季节,“思”,忧思之情,表明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文能反映人民的疾苦,风格豪迈,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等是他的代表作。【写作背景】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西夏深为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二、课文解析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风景和中原的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 炼字 异。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修辞 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的荒凉寒冷,从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戍边的艰辛。写法 用典。借“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下天气的寒冷。 【典源】衡阳回雁峰: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沙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意象 ①“雁”是边塞诗中常见意象,“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景象。②这一意象不仅能写出地域和时令特点,且可寄寓思乡之情。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特有的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声纷纷响起,层峦叠嶂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内容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混杂着军中的号角声,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渲染出悲凉的气氛,衬托边塞的凄清、孤寂。“千嶂里”指处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孤城,“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点明了当时西北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长烟、落日、孤城等景象描绘出苍凉、孤寂的边塞风光。炼字 闭。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的情景,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写景 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鸣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 内容 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借写守边将士饮酒及“勒石燕然”的典故,从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即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表现了词人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亲念乡的复杂感情。写法 用典。借用东汉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既渴望杀敌报国、成就功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典源】勒石燕然:《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大将军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声多么悠扬,月光映照,繁霜满地,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兵流下热泪。 意象 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炼字 ①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 ②满。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写法 ①借景抒情。“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景抒情,借悠悠的笛声与满地的浓霜渲染战场的凄清悲凉气氛,烘托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视听结合。“羌管悠悠”从听觉来写,“霜满地”从视觉来写,视听结合,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渲染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氛围。修辞 互文。“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白发”不单指将军,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仅仅是士兵,将军也因有家难回而流泪。情感 ①“羌管悠悠霜满地”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 ②“将军白发征夫泪”用悲怆的情调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或:流露出边关将士对功业未成的惆怅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之情。整体 理解 1.如何理解《渔家傲·秋思》一词的风格? 【答案】①这首词写军旅生活,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仗工整而又自然天 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②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描写真 切,抒情深厚含蓄,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2.“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是本词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词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笔。“衡阳雁”“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渲染了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之景。下片写戍边战士思归但又功业未建的复杂心情。“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三字既写白发“将军”,又写落泪“征夫”,再加上“羌管悠悠”之闻,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词。本词通过对边塞肃杀、荒凉的战地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也暗含词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写作 特色 (1)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寂寞荒凉的边塞图景。 (2)运用对比的手法。如下片的“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和“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将士们思乡之切。 (3)直抒胸臆和情景交融相结合。“人不寐,军白发征夫泪”属于直抒胸臆,而上片对荒凉景色的描写也体现了将士们心中的悲凉。 (4)格调苍凉,慷慨悲壮。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情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中原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儿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将士们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未平,功业无成,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寒霜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和战士头发花白,洒下热泪。情感: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久戍边塞的士兵誓除外患、建功立业、思念家乡等复杂的情感。(二)仿照示例,从本词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答案】①“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坚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②词人触目伤怀,思乡之情,无计消除;功业未成,难以回归。所以,只有在这苍茫的边境中屹立、坚守。五、核心命题解读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意思对即可)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答案】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鸣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异”字。【答案】“异”字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作铺垫。(意思对即可)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军中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令人悲伤。抬眼望去,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矗立,城门紧紧地闭着。(符合诗意即可)5.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案】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以及强烈的思乡情怀。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答案】①壮志难酬。②思乡忧国。(意思对即可)7.本词上阕写出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作者是如何写景的?【答案】本词上阕写了不同于南方和内地的边塞秋天凄凉的景象。示例:视听结合。先从视觉方面写大雁飞离,然后从听觉方面写边塞风嘶马啸、号角吹起的声音,最后又从视觉方面写到群山之中、落日长烟下的孤城。8.作者用“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变式提问: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答案】思想感情: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示例:借典抒情。借用东汉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9.请任选角度,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案】示例:视听结合。“羌管悠悠”从听觉来写,“霜满地”从视觉来写,视听结合,耳边的羌笛声悠远,如诉如泣;寒霜铺满大地,满眼苍白,衬托出征夫怀乡的愁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