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本诗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雁门太守行,乐府曲调名,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今山西大同东北一带。“太守”,即当地的行政长官。“行”,是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雁门太守行》是一首古体诗,题目是古乐府旧题。【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著有《昌谷集》。【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二、课文解析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内容 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战事。炼字 压、摧。形象地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和守城将士的处境艰难,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开。“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展现出守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情景,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修辞 比喻、夸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写法 用“黑云”比喻压城敌军气焰嚣张,借阳光下铠甲的金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色彩对比鲜明,把敌军的来势凶猛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内容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声音、色彩)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衬托出战场的悲壮气氛,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写法 侧面描写。①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做了粗略但极富表现力的点染,②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侧面烘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了必要的铺垫。 (侧面描写。①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侧面写出战争的惨烈。鼓角齐鸣,杀声干云,战争是残酷的,而“秋色”又是美丽的,形成强烈的反差,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②“塞上燕脂凝夜紫”写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侧面写出战争的悲壮。)修辞 夸张、比喻。三四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旗半卷,援军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内容 写援军乘夜迫近敌军的情景。写法 ①侧面描写。“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②用典。“易水”借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既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又增添了战争的悲壮色彩,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无所畏惧、紧急驰援前线将士们的敬佩、关切、担忧之情。 【典源】战国时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词 ①上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慷慨悲壮的豪情。②下句“鼓寒”这一声音细节,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含蓄地写出了将士们毫不气馁的战斗精神。景象 由“霜重鼓寒声不起”可知,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衬托了战争的悲壮惨烈。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死。 内容 写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写法 用典。借用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摆放千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典源】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的赞美。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这两句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是全篇的点晴之笔。整体理解 1.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如“黑”“金”“燕脂”“紫”“红”等,鲜明浓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景象。 2.体会本诗中诗人大胆的构思技巧。 【答案】①诗人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②诗中只描绘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一个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的惨烈;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③用不足24小时的时间,涵盖了将士们在战争中的主要活动,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主旨 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极力突出战争的艰苦与悲壮惨烈,赞美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抒发了守边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写作 特色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不起”,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三、文章结构四、课后习题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答案】①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②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③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五、知识拓展文体知识边塞诗特点 这类诗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等为题材。分类 ①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典例】王维的《使至塞上》描绘了大漠奇美壮丽的景象。②表现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内容。 【典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③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典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词人渴望再次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歌行体概念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举例 《雁门太守行》中的“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都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六、核心命题解读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迎面而来的敌军,就像乌云压近,城池将要被摧毁,守城的将士身穿铠甲,铠甲迎着太阳闪着耀眼的光芒。(符合诗意即可)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铺垫。(意思对即可)3.请描述诗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战士们在战场上苦战,寒风半卷红旗,驰援的部队刚驰向易水边敌军营垒,便开始击鼓助威,投入了战斗之中,只是夜色已深,天气寒冷,战鼓也擂不响,只发出郁闷低沉的声响。(符合诗意即可)4.发挥联想和想象,描写“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示例:时值深秋,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映照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答案】赞颂了边关战士坚定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6.诗歌的后四句各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答案】诗的五、六句运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增添了战争的悲壮气氛,表现了战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诗的后两句引用了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以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吻合,称颂了天子重用人才,又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7.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答案】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白色等。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值深秋,敌军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阳光的映照下,在鼓舞人的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显出浓烈的紫色,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8.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答案】(示例1)炼字角度:“压”字本义为“逼近”“压迫”,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衬托出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示例2)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9.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答案】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