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课时页)课题 1.学会尊重 第1课时——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总第1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得到尊重。 2.树立平等、尊重的意识。认识到尊重对于个人及社会的意义。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 认识到尊重对于个人及社会的意义。重点落实的学科学生核心素养 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品质问题解决。教学准备 希沃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歌曲: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歌中尊重并赞美的人是谁? 观看视频 思考 讨论 激发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谈谈我尊重的人。 1.尊重的含义:尊敬、重视,是一个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小组交流:哪些人值得尊重?为什么值得尊重? 答案提示:某个明星、科学家、宇航员、企业家、运动员、成绩好的学生…… 共同点:取得一定成绩,作出了贡献,优秀…… 3.你尊重的人是谁?你为什么尊重他呢? 要求:请同学们把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写完后举手回答并与同学们分享。 【活动二】:取得成就的人值得尊重。 1.钟南山:2003年抗击“非典”,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2.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 3. 屠呦呦: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4. 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活动三】:默默无闻的人值得尊重。 1.教师小结:尊重”一词有多重含义,既指因尊崇而敬重,因为对方的才干、成就而尊敬和重视;又指一种平等相待的心态及言行,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都将其视为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个体。本课要讨论的“尊重”是指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2.提问:从这一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尊重身边这些普通人?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3.提问:你觉得开杂货店的周阿姨值得尊重吗?为什么? 在街口开了十几年杂货店的周阿姨值得尊重。因为周阿姨这么多年为街坊领居提供便利,她值得我们尊重。周阿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脚踏实地工作,她也值得我们尊重。 4.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值得尊重的普通人,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学校保安师傅。 “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 总书记临时下车看望“快递小哥”。 5.播放视频:值得尊敬的平凡人。 小结: 无数劳动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在各自的行业与岗位上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工作着,他们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每个普通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出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默默无闻,即使没有取得什么显著成绩,他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6.阅读与启示: 读完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7.提问: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果每个普通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人与人之间互相平等,生活会更加美好,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8.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认知 思考 讨论 交流 分享 思考 交流 分享 阅读 认知 阅读 认知 阅读 认知 阅读 认知 认识 思考 交流 分享 思考 交流 分享 思考 分享 观看视频 思考 交流 思考 交流 分享 阅读 认知 通过结合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初步认识尊重的含义,分享值得尊重的人,使学生意识到要学会尊重他人。 通过值得我们尊重的人的事迹介绍,他们凭借的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让我们认识到取得成就的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 通过对尊重一词含义的多重解读,使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尊重”还指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人,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其他人友好相处。树立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逐步提升对“尊重”的认知,既是道德修养的要求,又是法律规范。课堂小结 每个人生而平等,也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人人得到尊重,这是一个社会具有更高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 情感升华 总结提升 突出核心素养目标。课后作业 学会尊重他人板书设计 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道德修养 法律要求教学反思 (本课时教学落实的对应《新课标》指导理念;本课时教学评价关注点;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改进思路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