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探寻理想社会,取譬设喻妙劝导——《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2. 理清思路,体会论辩艺术。3. 知人论世,了解孟子思想。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教学难点:理清思路,体会论辩艺术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早年周游列国,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后世将孟子尊称为“亚圣”。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人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5.“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2.解题“齐桓”指的是齐桓公,“晋文”指的是晋文公,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事”指的是用武力争霸于诸侯的事业。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才是正道,“霸道”是不可行的。(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说”同“悦”,高兴(2)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5)是罔民也“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2)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古义:吝惜,舍不得。今义:爱护,爱惜;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等。3.一词多义(1)孰①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谁,哪一个)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什么)③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成熟)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仔细,周详)(2)是①是心足以王矣(代词,这样)②觉今是而昨非(正确)③唯利是图(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表判断)⑤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3)舍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②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⑤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4)因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连词,因而)②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连词,于是,就)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④因地制宜(介词,根据,依据)⑤王者必因前王之礼(动词,因袭,沿袭)⑥于今无会因(名词,机会)(5)之①未之有也(代词,代“事”)②王之诸臣(结构助词,的)③以羊易之(代词,代“牛”)④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的标志)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无以,则王乎(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②刑于寡妻(做榜样)③然后从而刑之 (处罚)④是罔民也 (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⑤树之以桑 (种植)(2)形容词用作动词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②老吾老(敬爱)③幼吾幼 (爱护)④谨庠序之教(谨慎从事,慎重办理)(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②以及人之老(老人)③以及人之幼(小孩)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美味的食物)⑤轻暖不足于体与(又轻又暖的衣服)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的国家 大的国家)⑦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稀少的国家 人口众多的国家)(4)使动用法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②危士臣(使……处于险境)③朝秦楚(使……来朝见)(5)意动用法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感到奇怪)5.文言句式(1)是乃仁术也 判断句(2)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3)夫子之谓也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4)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5)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句(6)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句(7)牛何之 宾语前置句(8)然则一羽之不举 宾语前置句(9)舆薪之不见 宾语前置句(10)王坐于堂上 状语后置句(11)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1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置句二、点津导学任务一:梳理劝说思路,体会论辩艺术【提问】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著名的雄辩家。下面让我们将从《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中,来探讨孟子的雄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章》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齐国在威王(宣王之父)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面对一个主张霸道的君王,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让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观点的呢?【明确】主要分三步:1.抓住齐宣王的企图,开始话题——行王道,也可实现霸道。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一句话看似平常,实际却包藏着齐宣王巨大的企图,也就是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孟子应对——不愿与宣王谈“霸道”政治,(第一步)借“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回绝这个问题。孟子撒了谎,实际上孔子谈过桓文之事,如《论语·宪问》中,“子曰:‘晋文公谲(狡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等。【补充材料】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仁义的贤君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尊王攘夷但骄傲的诸侯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的诸侯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诸侯——都是目无天子的垃圾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攘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第二步)把话题转移到“王道”,顺着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心理,说行王道也可以统一天下。所以一下子引起齐宣王的兴趣,他问:“德行如何,才可以称王?”于是孟子顺势说:“安民养民,就可以称王”,并强调“没有人可以抵御他称王”。2. 抓住齐宣王的虚荣心,巩固话题——齐宣王具有王道之心。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慕虚荣,这种虚荣心有时表现在对表扬或赞美的渴求上。孟子利用了齐宣王这种心理,进一步巩固话题。好奇心,是对新奇事物和现象产生注意和爱好的心理倾向,它发自内心而不可抑制,往往成为人们对某一事物、事理进行探索研究的一种原动力。因为有开场的铺垫,所以齐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做到安民养民吗?”孟子果断地答到:“可。”回答斩钉截铁,毫不迟疑,第一时间给了齐宣王一颗定心丸。接着,孟子同宣王拉起家常,说起宣王过去的一件曾经被全国老百姓议论的小事——“以牛易羊”。“以牛易羊”一事,齐宣王面临两难尴尬:一方面孟子认为自己 “以羊易之”是一种仁善之心;另一方面百姓认为自己不忍心牛死,而忍羊死,是一种吝啬的表现。所以齐宣王问:“是诚何心哉?”可见,这件事曾使宣王大为头痛,孟子别具慧眼,说齐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使百姓不理解他。孟子进一步安慰他没有关系,他感慨地说“以羊易牛”不是吝啬, 本质是仁道(行仁政),是最可宝贵的仁慈心肠, 是人性的闪光点,是君子行为,简直就是当今的活佛转世。至此,孟子一番知痛知热的辩解和高度的评价, 使这个好大喜功的君王喜出望外, 就像猪八戒吃了人参果, 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舒服, 内心不由赞叹“知我者, 孟老夫子也”。从而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在孟子反复的表扬赞美之下,齐宣王逐渐对王道产生了认同感,感觉王道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自己竟然也具备实现王道的基础。所以齐宣王很有感触地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在我心中有同感),才进一步有兴趣地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为话题的推进作铺垫。【小结】列举齐宣王“以牛易羊”的事情,说明齐宣王是一个具备仁德之心的君王,并加上一句“是心足以王矣”,暗示齐宣王,以他的品德来推行王道,应该绰绰有余。3.抓住齐宣王的好奇心,推进话题——想行王道,就行能王道。取得别人的信任只是说服对方的第一步,还不到终极目标。因为在一个主张霸道君王的心理,他信奉的真理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刀枪是开疆拓的唯一工具”,而仁政是否具有可行性还难以断定。而且对于了使惯了武力的君主,突然要他放下屠刀,能立地成佛吗?齐宣王心存疑惑。对此,在齐宣王心中,是一个“能不能做”的问题,而孟子转换成了“愿不愿做”的问题。首先,孟子给齐宣王挖了一个坑:您同意那种能举百钧却不能举起一根羽毛的人吗?您认同那种能明察秋毫却看见一整车柴草的人吗?(比喻说理,有能力做却不愿做的人)如此通俗易懂,齐宣王自然不认同。孟子提前设一个大前提,让齐宣王不认同有能力做却不愿做的人。接着,孟子用“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对比, “挟泰山以超北海”是能力达不到,属于能力问题;而“为长者折枝”是愿不愿做,属于意愿问题。进一步比喻,“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言外之意,推行仁政不过是举手之劳, 简单易行。说得具体一点,行仁政就是推恩于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番论述,一方面使齐宣王不再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 条件不够;另一方面使齐宣王陷于不得不同意推行仁政的逻辑陷阱(齐宣王你既然不认同有能力做却不愿做的人,换言之,有能力却不愿做,是不对的,而且行仁政就属于愿不愿做的事,那么从理论上,齐宣王你自然也要认同行仁政)【小结】王道与霸道虽然不同,但行王道属于愿不愿的问题,只要想行王道,就能行王道。4.抓住齐宣王的进取心,落实话题——霸道如缘木求鱼,行王道以王天下。承接前面所讲,齐宣王您有仁爱之心,既然对禽兽有仁爱之心,对百姓也可以行仁政。同时提醒齐宣王,禽兽与百姓,孰轻孰重,“王请度之”!并且反问齐宣王,发动战争,让将士陷于危境,与诸侯结怨,能让你高兴?齐宣王赶紧解释:“打仗,只是求得我想要的东西。”对此,孟子故意问:“那么你想要什么呢?”齐宣王不好意思说打仗是为了称霸诸侯,所以只好尴尬地笑。孟子进一步故意问,难道您吃得不好?穿得不暖?房子不好看?音乐不动听?使唤的人不够?您是为了这些?齐宣王当然说不是。孟子才说齐宣王的目的是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他提醒齐宣王,以“霸道”以达到统一天下的做法是缘木求鱼。言外之意,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如当头一棒,齐宣王不禁暗抽一口凉气,有这么严重?孟子警告他说,按你的方法去做,“后心有灾”。为什么这样讲?孟子列举了“邹与楚战”的战争事例,说明了小不可敌大、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的道理,并拿齐国与天下诸侯作类比,强调了“以一服八”的不可行。。如果不改弦更张,“后必有灾”,言下之意, 亡家亡国。另一方面,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王道大行、民心所向的美好图景,通过一组排比句,孟子把四类人对推行王道之君的无限崇敬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激发了齐宣王对实现王道的强烈的渴望之情多么可怕, 宣王不由冷汗淋漓, 只好说:“吾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 明以教我。”在抓住齐宣王进取之心的基础上,孟子水到渠成地向齐宣王道明了自己的为政主张:先讲“有恒产才有恒心” 的道理——有了稳定的收入才会有稳定的思想;有了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们向善,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反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机会成为流民。流民为了生存,或是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国家损失人口。这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然后“驱而之善”的逻辑顺序。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无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失业率,因为失业人口会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再讲仁政的具体措施——给百姓土地,发展蚕桑纺织业,发展家畜饲养业,不夺农时发展农业耕作。这样,百姓有衣穿,有肉吃,国家自然兴旺。课文节选到这里。其实后文还有关于改革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的论述。孟子虽然是儒家,但他心中是有完整的建设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提问】请大家找一个标准,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示例之一】(按两人对话的内容):第一阶段 (开头——无以,则王乎):齐王问霸道——孟子引导“王道”。【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第二阶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孟子策略:定齐王善心取得齐王信任】第三阶段 (王说——然后快于心与):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一羽、秋毫”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愿为与不能为”——王问不愿为与不能为之异——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问“快心”。【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第四阶段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提出“求大欲”——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问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孟子再提“发政施仁”。【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第五阶段(王曰:“吾惛……”——结尾):王三问王道——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孟子策略:阐述仁政的具体措施】【示例之二】(按孟子的论辩之术)1.以婉言转之——不谈霸道,说王道。2.以趣言挑之——以牛易羊,挑起兴趣。3.以美言赞之——有仁道之心,获得信任。4.以易言激之——行仁政,易如折枝。5.以危言醒之——行霸道,后必有灾。6.以美言诱之——发政施仁,孰能御之?7.以直言昭之——王道之术:养民富民教民。【示例之三】(按交谈的本质逻辑)1.有没有仁政之心——基础。2.想不想去行仁政——关键。3.为什么要行仁政——原因。4.如何行仁政之术——做法。【示例之四】(按孟子七问)第一问:无以,则王乎?——引起齐宣王兴趣。第二问:不识有诸?——引出“以牛易羊”一事。第三问:则牛养何择焉?——引导齐宣王思考,得出齐宣王有“仁术”。第四问:则王许之乎?——为后文讲“不能为”与“不愿为”作铺垫。第五问:抑王兴甲兵……然后快于心与?——故意卖关子,为第六问作铺垫。第六问: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过渡(王笑而不言)。第七问:对“王之所大欲”的连问——引出齐宣王的“一否认、两问、一请求”,为陈述主张作铺垫。【小结】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问】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明确】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四、拓展迁移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孟子》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圣人也会说谎么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王道路线了。2.明确“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3.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博得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4.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5.概括孟子论辩艺术的特点。(1)孟子说服齐宣王经历了三个波折①波折一: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针对齐宣王这一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指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于是,齐宣王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同一边来了。②波折二: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主张铺平了道路。③波折三: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而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梦。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五、总结悟学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③“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2.善用排比①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③“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资料链接】1.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恩”即恩德、仁心,“推”就是推及、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德。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推己及人。这与孔子“恕”的思想无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同此心”“将心比心”,就是换位,就是共情。2、教材18页单元学习任务三,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 ,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孟子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可资借鉴之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思想”有着进步意义,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民生与教育,反对特权等多方面的含义,对治国理民仍有借鉴和启示意义。(联系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个方面,如“富强”“民主”“文明”“公平”“和谐”“友爱”等均体现着孟子保民、爱人、兴教等思想。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取消农业税、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精准扶贫、义务教育、免费早餐、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乡村书屋、农村就业指导与保障等政策措施等)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情怀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正是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探索、实践而验证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不懈奋斗。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对话语权的把控孟子是对话的高手,善于将对方引入自己的“语意”和“语境”之中,顺着自己的思路“走”。这从《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就能窥豹一斑。一、抢占对话先机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自己“仁政”的治理思想,因此在与所遇“王者”的对话中,首先就会将别人的问题转换到自己的思想系统之下,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引导听下去、思考下去、说下去。例如,齐宣王见面就问孟子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争霸之事。这属于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问题,并不属于孔子的“仁”,更不合符孟子的“仁政”。面对这种情况,孟子断然拒绝,当然并非全然拒绝,而是将通过“霸道”一统天下,转换成通过“王道”一统天下。这样做,既拒绝了自己思想中不能接受的问题,也解决了可以让对方有听下去的基础,并且是按孟子的思想基础。二、巧设语言陷阱在谈话的路径上,孟子经常设置一些语言陷阱,让对方轻而易举地坠入两难之境,产生“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结果。有时孟子会顺势拯救对方一下,让对方摆脱难堪,顺从自己的思路;有时孟子则会置地方于谈话“死地”(聊死了),逃无可逃,只得听从孟子的“建议”。例如,在讲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心足以王矣”之后,孟子反问“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让对方只得“笑曰”地自我解嘲。随后孟子以“是乃仁术也”巧妙帮齐宣王解困。以至于齐宣王赶紧回到谈话正题——“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落入孟子的下一步的圈套。再如,在推理出“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之前的有关“力”和“明”的问题就是一个“陷阱”。再如,在推理出“其若是,孰能与之”之前,的“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也是一个陷阱,尽管随后的推理不怎么严谨。这使得齐宣王说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话,走向孟子的“思想”。三、巧用类比推理孟子在谈话中,善用类比推理,一环扣一环,将对方说服,慢慢走近孟子的思想学说。例如从“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也”,推理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这样的推理,鲜活、鲜明、直观,有比喻那种化抽象为具体的语言表现力,更有语言说服力在内。再如从“邹不敌楚”推理出“以一服八”之不可能。这一推理也很形象生动,也很自然而然。相当于简单的加减法的类推(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样的推理,“攻破”(击碎)了齐宣王以“霸道”一统天下的梦想,使得齐宣王暂时不得不服膺于孟子所坚持(输出)的“王道”。才有了下文孟子的一番精彩讲述(说教)。当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然这也是《孟子》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