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 导学案 (含答案)高一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祝福》 导学案 (含答案)高一语文统编版 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祝福》导学案
1.通读文本,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2.品鉴小说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之妙 。
3.欣赏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4.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重点:品鉴小说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之妙。
难点: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资料,结合课文注释①,了解《彷徨》和本文的创作背景。
2.通读《祝福》,借助课下注释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梳理文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梳理故事情节,如按小说中的情节逻辑梳理文本,或以“我”为中心梳理文本,或以“祥林嫂”为中心梳理文本。
课中学习任务一 梳理故事情节
1.按文本中的情节逻辑梳理故事
情节 段落 内容 重点关注
2.以“我”为中心梳理故事:
3.以“祥林嫂”为中心梳理故事:
课中学习任务二 探究小说的叙事艺术
4.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祝福》“祥林嫂的故事”除了由“我”讲述,还有哪些人讲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我”作为主要叙述者呢?为什么不选择对祥林嫂更为熟悉的人如卫老婆子、柳妈甚至是鲁四老爷等?
6.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死亡的结局放在文本的开头,小说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课前学习任务 制定祥林嫂人物档案,编写祥林嫂年谱,绘制《祝福》人物图谱
课中学习任务一
小组合作,交流课前成果,并整合本组的讨论结果,代表展示。
1.祥林嫂人物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配偶
子女
其他亲属
2.编写祥林嫂年谱
3.绘制《祝福》人物图谱,思考他们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人物 形象特点
鲁四老爷
鲁四婶
卫老婆子
柳妈
婆婆、小叔子,贺老六 、大伯
鲁镇的人们、女人们、有些老女人、念佛的老太太们、两三岁的小孩、短工
“我”
课中学习任务二
找出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关注三次肖像描写的变化,尤其是眼睛,并结合任务一概括祥林嫂的形象。
完成下列表格:
脸色 两颊 眼睛 头发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 鲁镇
再到 鲁镇
死前
课中学习任务三 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把握小说主旨。
思考讨论(依据学习任务一、二):
1.祥林嫂因为丈夫祥林而得名祥林嫂,她被迫改嫁贺老六以后为什么大家不喊她贺六嫂?
2.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多发生在春天里,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3.“逃”“撞”“捐”“问”一系列动词似乎就是祥林嫂的反抗,你如何看待她的反抗?
4.婆婆凭什么能理所当然地卖掉祥林嫂?而婆家大伯又凭什么收屋,赶走祥林嫂?捐了门槛的祥林嫂为什么依然不被允许接触祝福祭祀的物品?
课中学习任务四 完成祥林嫂的死因报告
依据以上梳理和分析,讨论探究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
课中学习任务五
梳理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社会关系网并与祥林嫂进行对比,认识女性地位的变化和困境。
内容 对象 自己(名字) 娘家 婆家 社会
丈夫 婆婆 孩子 朋友 工作
祥林嫂
现代女性
学生根据以上的图表,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按文本中的情节逻辑梳理故事
情节 段落 内容 重点关注
一序幕 1-2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年年如此
二结局 3-33 祥林嫂凄然死去 灵魂 死
三开端 34-53 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 顺着眼 整日做
四发展 54-65 祥林嫂被迫改嫁 实在闹得厉害
五高潮 66-111 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工 你放着吧
六尾声 112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懒散而且舒适
2.以“我”为中心梳理故事:
①年底的一天夜里,回鲁镇,住四叔家,与四叔话不投机。
②第二、三天,看望本家和朋友,第二天下午遇见祥林嫂。
③第三天傍晚,回到四叔家,百无聊赖,晚饭前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心有不安,告诉四叔明天走,灯下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
④第四天(大年初一)凌晨惊醒。
3.以“祥林嫂”为中心梳理故事:
①祝福前夕,在鲁镇,寂然死去。
②春日之时,在卫家山,死了丈夫。
③一年冬初,初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工。
④孟春之时,被卖到贺家墺,被迫改嫁贺老六,年底生子阿毛,大约两年后的冬日丈夫病逝。
⑤暮春之时,在贺家墺,痛失爱子阿毛。秋天再到鲁镇,反复倾诉丧子之痛,遭到众人厌弃。
⑥腊月之时,捐了门槛,冬至祭祖,帮忙遭拒,大受打击,渐趋崩溃。
⑦沦为乞丐,流浪在鲁镇,发出灵魂之问,后死在祝福前夕。
课中学习任务二
①第一人称主体叙述层:“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叙述者“我”对祥林嫂故事的回忆过程,篇幅最大,讲述最详尽。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更有利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②补充叙述,次要叙述层:中人卫老婆子及祥林嫂本人讲述祥林嫂的经历和遭遇。补充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局限,讲述了“我”所不知道的祥林嫂的故事,使故事更为完善,能更全面地展示祥林嫂的悲惨人生遭遇。
5.“我”是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对鲁镇的旧习俗带着抵触和批判的,更容易去关注一位弱势女人,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审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所以文章的叙述重点落在了鲁镇的看客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上,营造的是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卫老婆子和柳妈固然熟悉祥林嫂,也对她有一定同情,但由她们来叙述故事,作品叙述的中心就很可能落在阿毛之死和祥林嫂改嫁等经历上,无法走进祥林嫂痛苦的精神世界。而由鲁四老爷来叙述故事,关注的重点可能就是她的改嫁和劳动力问题,叙述者只有满眼的鄙视。所以,“我”这一叙述视角更有利于凸显小说的主题。
6.①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把祝福的热闹景象和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了浓厚的悲剧氛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
知识清单
写作背景和文化常识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当时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辛亥革命后,帝制政权被推翻,但的军阀官僚代之而起,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尤其是妇女受尽了剥削和压迫。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前后,复古主义者公开鼓吹“节烈”,颂扬“节妇”和“烈女”。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从《呐喊》到《彷徨》】
《狂人日记》的结尾是狂人临死前呐喊“救救孩子!”
《祝福》的结尾是我在祥林嫂死后想快点逃离鲁镇。
《呐喊》创作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小说叙事技巧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叙述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述腔调(人物视角) 叙述者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化的特征;它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与小说或作者的风格密切相关,甚至可说腔调即风格。
叙述节奏 紧张?舒缓?集中紧凑? 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产生故事波澜的法宝。叙述“散文化” 和“诗化”。
叙述方式(故事展开方式) 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实交织、时空交叉集中、故事套故事等。
叙述语言 偏口语化,有生活气息,富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书面语为主,典雅庄重等。
叙述顺序
类别 释义 表达效果(作用)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 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 在行文中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交代,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行叙述 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拓展作品容量。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释义 表达效果(作用)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以“我”的身份在文章中出现,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做。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第二课时
课中学习任务一
祥林嫂人物档案
姓名 人称祥林嫂,大概姓卫,真实姓名不知
性别 女
年龄 三十多岁
籍贯 不是鲁镇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住址 曾住卫家山和贺家墺 ,鲁四老爷家(雇主家),在鲁镇流浪
职业 女工,乞丐
婚姻状况 丧偶
配偶 第一任丈夫:卫祥林,第二任丈夫:贺老六
子女 阿毛(与贺老六所生,已死)
其他亲属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子、贺大伯
2.编写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 春天,死了丈夫祥林,逃到鲁镇做工,雇主家很满意她的整日做活;
二十七八岁: 春天,(新年不久)被婆婆抓走卖到山里,被逼改嫁,以死抗婚,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 冬天,阿毛两岁,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病逝;
三十或三十一:春天,四岁的阿毛被狼吃,大伯收屋赶她出门,同年秋再到鲁镇做工,反复讲阿毛的故事,年底祭祀时,主家不准碰祝福的祭品;
三十一二岁:新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此后祥林嫂只闷声干活;
三十二三岁: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准拿酒杯和筷子,不到半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之后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问我“灵魂”的问题,在鲁镇临近祝福的雪夜,离开人世。
《祝福》人物图谱,思考他们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人物 形象特点
鲁四老爷 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顽固、冷酷无情、虚伪
鲁四婶 有同情心,愚昧封建、自私
卫老婆子 虚伪、贪婪、冷漠,被封建礼教束缚
柳妈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劳动妇女
婆婆、小叔子,贺老六 、大伯 残暴、自私,封建家长制的代表,麻木、冷酷,封建家长的帮凶
鲁镇的人们、女人们、有些老女人、念佛的老太太们、两三岁的小孩、短工 被封建思想支配,愚昧 、冷漠,祥林嫂悲剧的看客。
“我” 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
课中学习任务二
找出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关注三次肖像描写的变化,尤其是眼睛,并结合任务一概括祥林嫂的形象。
脸色 两颊 眼睛 头发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 鲁镇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黑?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 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再到 鲁镇 青黄 血色 消失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花白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 月白背心,圆篮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死前 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消尽悲哀神色,木刻 瞪着,眼珠间或一轮 全白 破竹篮,空的破,破竹竿 绝望,精神完全崩溃
祥林嫂形象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毒害的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温顺,朴实坚韧,她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吞噬。
科中学习任务三
1.一个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女人。封建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剥夺了女性独立于社会的资格,“童养媳”的身份让她失去了可以依傍的父亲身份,“夫死再嫁”让她失去了可以依傍的丈夫身份,祥林的身份剥离,而贺老六的身份不被承认,依然喊她“祥林嫂”而拒绝喊她“贺六嫂”,无疑是对她再嫁的一种否定和讽刺,于是祥林嫂彻底失去了她立足于社会的身份资格。
2.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征,对于没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祥林嫂来说,她的生命中只有不断在失去,甚至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力,当失无可失去的时候,只有失去生命了。
3.带有强烈悲剧意识的反抗。祥林嫂无疑是坚韧的,经历那么多磨难,依然竭力挣扎,只想活下去,但她的反抗是对封建礼教的认同和自觉遵守,尤其是她的“撞”和“捐”,带有强烈的悲剧意识。
4.婆婆利用封建族权理所当然地卖掉了祥林嫂,强迫她改嫁;而封建夫权下的的贞节观却要求她守节,认为她的再嫁是“败坏风俗”的;封建神权下的迷信思想控制她,认为她的“耻辱”到“阴司”也洗不掉,让她活不了,又不敢死,在无尽的痛苦和恐惧中凄凉地死去;作为鲁镇的最高统治者鲁四老爷利用封建政权迫害、侮辱、欺凌祥林嫂,剥夺了她劳动的权力,致使她沦落为乞丐,一无所有,于雪夜寂然死去,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恰恰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课中学习任务四
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镇、卫家山和贺家墺是围困祥林嫂一生的高墙,而封建礼教下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像套在祥林嫂脖子上的重重精神圈套,向不同的方向拉扯,将她绞杀。正是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生生扼杀了祥林嫂。“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点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正如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斯坦尼斯洛(波兰)
课中学习任务五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有法律赋予的的独立和自由,在教育、婚姻工作中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且有法律保障。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女性在职场和婚姻中的困境。
资料链接
1.钱理群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2.孙绍振 《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度》
知识清单
小说标题的作用
1.环境角度: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暗示或隐喻什么,如《边城》。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行文线索;③交代故事的主要情节,推动或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形象角度:以人、物或人物形象特点为题,交代写作对象,突出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某种感情,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或性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哦,香雪》。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或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祝福》。
5.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如《百合花》。
6.读者角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思考,如《变形记》。
封建礼教思想
封建礼教 具体内容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三从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贞节 “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