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7张PPT)高考散文专题题型及答题思路梳理教材中的散文2023年高考文学类散文阅读考查归纳表年份 文本来源 体裁 字数 选择题 简答题1 简答题22023·甲卷 巴金《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散文 1200 3分 6分 6分2022·新Ⅱ卷 李广田《到橘子林去》 散文 1911 6分 4分 6分2021·新Ⅱ卷 文本一:废名《放猖》 散文 1800 6分 6分 6分文本二:废名《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自传小说2021·甲卷 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散文 1650 3分 6分 6分2020·新I卷 于坚《建水记(之四)》 散文 1700 6分 4分 6分2020·新Ⅱ卷 双雪涛《大师(节选)》 散文 1800 6分 6分 6分2020·Ⅲ卷 蒋子龙《记忆里的光》 散文 1600 3分 6分 6分下面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让我们来一起品读本次八省联考题目《我想我的马》这篇散文。由此不难看出,散文在全国卷高考中的地位逐渐向小说看齐,虽然考频还不及小说,但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同学们,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请大家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没读懂,有的同学说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还有的同学说看到一半放弃了因为看不进去,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这就是散文的特性,跟小说相比,散文弱化了情节,读起来显然不如小说生动有趣,其强调情感意蕴的表达,也就让我们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作者所云,那么,到底什么是散文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了解散文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散文特点1.形散神不散。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2.意境深邃。散文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知识锦囊散文 形散 取材自由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神聚 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意境深远 富含哲理语言优美 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有文采了解形散神不散所谓的“形散”,并不是散乱,而是灵活自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章法”散。行文从容自如,意到随笔,不受音韵、格律、句行、字数的限制。二是描写的题材十分灵活自由。一篇散文,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历史的回顾,时而是未来的展望,信笔所至,包罗万象。三是“文法”散。兼用多种表现手法,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描写,时而叙述,或夹叙夹议,或诗文交叉,甚至亦骈亦散,亦刚亦柔,变化多端而又运用自如。 所谓“神”不散,是指任何一篇文章题旨是鲜明的,意气是贯通的,无论怎样的“散”,都有一条线索,一个焦点。就线索而言,或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或以空间方位为序,或以事理规律为线,或以情感流动为脉,总之是散得开又收得拢。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抒情散文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4)哲理散文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如何读懂散文首先,明确何为散文的“形”便于在阅读时“形”其次,思考“怎么串”这就需要“捉线”和“辨法”所谓“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根据文中写的景、物、人、事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所以阅读文本时首先根据题目及所写内容,区分散文类别,以便于在阅读时找出其“形”。“抓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概括每个段落层次的含意,梳理出文本所写内容。明形捉线辨法聚神捉线”就是捕捉线索,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文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辨法”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分辨其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富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聚“神“神”就是文章的情感、主题、意蕴等。“聚神”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1.思考“形”背后隐含的东西,可以采用“询问法”,就是询问为什么写这些“形”,然后思考。2.揣摩关键,揣摩重点语句和重点段落。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3.关注重点语段。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而设的。二、散文阅读鉴赏步骤第一步:抓标题,寻找解读钥匙有的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第二步:找线索,梳理行文脉络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梳理行文脉络,读懂文章内容,概括出段落大意。小提示分析概括的特定指向信息往往包括:原因、过程、具体内容、作用、特点、意义、表现、心情、影响、内涵、品质、关系等方法便笺概括特定指向信息审题干,明指向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特定信息的指向。分类整合求同存异:从关键词、关键句入手,合并同类信息,避免交叉重复。理思路,定区间根据信息指向确定原文区间:文中哪几段的哪些语句。检索提炼,整合要点逐段检索,分类整合。如何快速阅读散文并做题1.先读文章,再做题。⑴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规律。⑵能较快地进入作品情境,为做题打下良好基础。2.整体理解,以文解文,词、句、段、篇互释。3.精读全文至少一遍。在此过程中力求有意识地完成以下任务⑴理解句意,体会句间关系,进而把握段落的中心句。⑵把握段意;⑶分析段间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⑷注意以下细节:标题;文后注释;开头句、结尾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修辞句(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抒情议论句,即体现文章层次、表现文章艺术特色、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反映作者立场观点的句子。题型1——精准分析结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题点一般有四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和行文构思特点题。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2023年·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解题思路]⑴“最后段跳转”,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在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跳转”。⑵然后再来分析这一“跳转”有什么作用——篇末点题。⑶另外,还要结合文章的题目“随笔之一”题干“这篇随笔”,综合考虑随笔的文体特点,“随”笔之“随”,选材上的灵活自由,“跳转”当在其中。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官方标答:①通过场景的转换,表明“机械的诗”到处都存在,写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过对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写,进一步说明“机械的诗”的内涵和功能,深化了主题;③由旅途见闻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充分发挥了随笔自由灵活的特点。组织答案:⑴丰富内容。通过联想,作者由潭江轮船上的工人回忆到上海操作机械的建筑工人,时空转换,表明劳动无处不在,丰富了作品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⑵深化主题。作者由潭江边的工人跳转到上海的建筑工人,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从更广阔范围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赞美,深化了文章主题。⑶语言灵动。符合随笔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视角转换自如,思绪灵动,增加阅读趣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劳动更深的思考。[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李广田]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审题:考查理解分析散文标题意蕴和文本结构思路的能力,以标题切入点全面梳理文本行文思路。“仍以”→这个标题好!建立答案模型:标题意蕴:自身含义/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主旨义标题作用:①线索/结构思路/写作内容。②作者情感/态度。③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和读者。官方标答:⑴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回应题干,解释原因,突出人物特征,1分);⑵“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1分),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作内容,1分);⑶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 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读者感受,1分)。 理清行文思路一、散文中常见的6种结构思路类型 特点 思路静赏式 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 多角度写景; 使用联想,用抒情方式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 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 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象征式 详细描写物,目的是以物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物的描述——物的特征——由物及人——表达志向。类型 特点 思路怀念式 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叙史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描写相关场景、人物,表达生活感悟。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二、三类题材散文的通常行文思路类别 行文思路写景状物 类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叙事散文 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议论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解题通法】题目类型 解答方法直接考查 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间接考查 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2021年·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审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⑥)临终:人将要死 遗言:死者死前留下来的话→散文的主旨句本文标题以遗言的精髓而拟: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钥匙:是比喻说法,也就是说这句话“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是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的“打开方式”。有了这句话,我们就能读懂这篇文章。备考知识:重要语句(主旨句)的赏析/作用、标题的作用[解题思路]临终遗言·理解本文“钥匙”:→文本内容方面:解释普希金人生悲剧原因→主旨、情感方面(结尾句段):引发的人生思考,意味更深远→标题:文眼\线索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官方标答: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组织答案:①从结构上看,这句话与标题“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相呼应,统摄全篇的“文眼”,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②从内容来看,这句话说明普希金去世时,来自于时代与社会的各种痛苦压倒了他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文本内容:解释普希金人生悲剧原因)③从主旨来看,本文就是通过这句话与普希金人生悲剧,抒发对痛苦与人生的思考。[2020年·新高考I卷《建水记[注](之四)》于坚]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审题]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行文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模型]涉及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旨①本文的空间线索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②本文的时间线索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空间①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②进入城门③街面上,临安饭店④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某个胡同里走着,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⑤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答: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使行文富于变化;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审题]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行文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答题模型]①本文的空间线索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②本文的时间线索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时间①“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②“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③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④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⑤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一棵百年香樟树答: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线索作用分析题“两步走”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解题通法】确定线索的方法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线索及其作用类型 阐释 作用或效果时间(时间线) 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如《雨的四季》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地点(空间线) 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物象(物象线) 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如《猫》人物(人物线) 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如《藤野先生》感情/心理(情感线)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来组织行文,如《记念刘和珍君》事件(事件线) 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如《秋天的怀念》虚实变化 按照由景到情、由象到境、由实到虚或由虚到实的逻辑顺序展开行文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 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2020年·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蒋子龙]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力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答: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分析心理变化1.解题思路:先细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词语,再结合心理变化的前后情况归纳要点。2.解题技法:分析心理变化过程,可以运用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即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来分析,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考向三 分析构思特色构思特色就是谋篇布局的特色,包括文章的结构安排和材料组织上的特色。前面所讲的“梳理行文思路”“分析线索特点及作用”仅仅是构思特色分析中的两个思考角度。散文行文构思的常见技巧及其作用技巧 阐释 效果或作用 典型题例开篇点题 开门见山,或以景开篇,或以故事、引文开篇 照应标题,引出下文,概述全文的思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1·天津卷)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送一位远征的友人》)铺垫、照应 前文的描写或叙述为抒情或议论作铺垫;描写或叙述前后勾连为照应 抒情或议论顺畅自然,符合情理上的逻辑;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2011·四川卷)第六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锈损了的铁铃铛》)过渡、起伏 承接上文的概括,引出下文的叙写为过渡;叙事的一波三折,或表达方式的转变为起伏 脉络自然流畅,富于变化,增强文本的变化 (2010·四川卷)第三段写……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抑扬结合 先贬后扬或先扬后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和反差 突出所写的对象,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 (2015·山东卷)作者前文叙写了四堡雕版的历史传承,后文写了其现实窘境,前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四堡雕版的担忧。(《四堡雕版》)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片段或细节为点,两者相互映衬 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物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014·山东卷)以杜甫草堂为点,写出了作者对杜甫多方面的新认识。(《浣花草堂》)虚实结合 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由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联想和想象,借此表达情感或思想 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017·全国Ⅱ卷)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窗子以外》)以小见大 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2015·江苏卷)作者通过叙写日常生活中的“气味”,表达了对生活态度、民俗节日以及传统文化的思考。(《比邻而居》)富有意味 的结尾 戛然而止,或以景结情,或以议论和意味深长的抒情结尾 点明主题,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余味悠长,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2015·江苏卷)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比邻而居》)【解题通法】构思特色“3注意”1.善抓关系(1)把握“局部”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对组织材料、抒发情感、表现主旨等有哪些作用。(2)注意上下文关联。如上文与下文存在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3)分析结构技巧。“局部”在全文或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铺垫、照应、过渡、对比、映衬、层进等。2.多角度分析(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2)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3)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4)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5)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6)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材料广泛、典型等;组材方面有何特点,如从时间上组织、从空间(场面)组织、以某一事物或情感为中心(线索)、由实及虚、详略得当等。(7)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3.分析效果(1)结构自身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2)表现景、物、人、事方面,更形象,更深入,更有表现力等。(3)表达主旨方面,更深入鲜明,委婉深沉等。明了六大常考句段作用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体情况如下表:类型 作用开头 句段 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中间 句段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③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④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结尾 句段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③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引用 性材料 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①论证了……观点,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说服力;②丰富文章内容插入 材料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反复 出现 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分析构思特色(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2)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3)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4)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5)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6)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7)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五、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所有表情达意的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通感等2.表达方式(1)记叙记叙技巧 分类 表达效果叙述 人称 第一 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 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第三 人称 多用于叙事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叙述详略 详写 笔墨较多,多用渲染、铺陈等手法,突出中心。略写 言辞简略,侧面烘托中心内容。【说明】 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方式,详见本专题“知识清单”“清单1”,不再赘述。(2)描写①人物描写(详见本专题“知识清单”“清单2”)②环境描写(详见本专题“知识清单”“清单2”)(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与抒情结合在一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4)抒情抒情方式 阐释直接抒情 作者直接抒发对人、事、物的思想情感。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借助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融情 于事 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托物 言志 作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通过赞颂其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志向、追求表达出来。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含义及作用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抑扬 结合 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上下文形成反差和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虚实 结合 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历史结合起来。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使主要事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点面 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 见大 用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联想和 想象 联想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说明】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上为狭义的表现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等。高考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等。4.结构技巧结构技巧 含义及作用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在记叙性散文中,表现为开头直接切入场景,直叙本事或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在议论性散文中,表现为开头直接表明观点,或开头直接摆出敌论,树立驳论的靶子。这种写法既干脆利落、简洁明快,又引人入胜。卒章显志 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题型2——精准分析概括形象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多数散文不是直接抒情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完成。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点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分析物象的作用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主旨情感作用,寄托作者感情。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1)结构角度: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2)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3)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总结归纳散文中形象的作用主要形象作用内容主旨上:内容主旨的主要依托;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艺术构思上:充当全文线索,组织材料;起象征、衬托的作用。总结归纳散文中形象的作用次要形象作用对文章内容:充实内容深化、升华主旨表现作者的情感对文章结构:以次要形象开头,设置悬念充当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作为过渡,使内容充实合理对主要形象: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突出主要形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与小说有同有异相同之处:①“形象”与“性格”含义相同,区分相同。②分析概括方法相同:都要抓住关于人物的正侧面描写的文字。相异之处:①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中的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②散文分析概括人物特点更多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文字。主要人物形象作用主要有二:一是表达散文主旨。二是作为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次要人物形象作用主要有三:一是对主要人物具有对比、类比、衬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二是在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或丰富主旨。三是在文章结构方面,有穿插、过渡、伏笔、悬念的作用。[2023年·甲卷《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 分)[审题]题目中有三个概念:机械、工人、机械的诗,可以根据作者行文思路理清逻辑关系。文章先写轮渡上的“机械”,然后写管理这些机械的工人,再来感受这机械中的诗意。[解题思路]:首先要分析二者文中的语境的联系。其次要分析二者深层次的联系。散文中作者写物、赞美物,往往是为了表现和赞美与物相关的人,此文亦是如此,表面上是在写机械的力量、创造和诗性,其实是以物写人,是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备考知识]:分析主体物象作用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主旨情感作用,寄托作者感情。最后,从全文来看,共同表达了什么主题。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官方标答: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村(衬托);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激发出来,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的生成(产生)条件。组织答案:①机械和工人共同构成诗意的劳动场景。(文中的语境的联系)②“机械的诗”,是工人创造、生产、控制机械的结果,因而,工人是“机械的诗”的作者。(文中的语境的联系)③机械的诗的力量使工人展现出“昂头自如”、充满诗意的“雄姿”,在操控机械、在劳动中获得诗意,感到幸福。(深层次联系)④在写“机械的诗”时再写到工人,进一步凸显文章赞美劳动、赞美创造、赞美人民的主题。(共同表达主题)[2020年·新高考Ⅱ卷《大师(节选)》双雪涛]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审题]题干是常规的考题,“板凳”是物象,考查物象在文学类作品中的用意。备考知识: 文学作品阅读中物象的意蕴及作用语言、人物、环境和情节被视为小说的四大要素。其实,小说,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如鲁迅作品中孔乙己吃的茴香豆;《药》里的“血馒头”;莫伯桑《项链》中的假项链;契诃夫《变色龙》中那条“咬人的小狗”;《老人与海》里的“鲨鱼”。这些“小零件”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或心理意绪的描述展示倾向的小说里,孤立地看,似乎微不足道,但这些自然存在物一旦进入作家的艺术构思,在特定的艺术情境里,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我们把这些“零件”称之为“物象”。官方标答: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的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的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物象对环境的作用);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跟从父亲的心理(物象对次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物象推动情节的发展),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物象寄托或隐含的意思)。题型3——精准理解词句内涵“词义、句意”题可分为两种考法: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含意。从高考命题的情况看,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意义的挖掘,考生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分析,而只浮于表面。解答此类题,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意,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方法便笺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把握修辞义透过修辞,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象征义,体会词语的“弦外之音”挖掘隐含义捕捉临时义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临时含义体悟情感义联系作者的情感,体会词语的附加含义方法便笺理解重要句子含意题解题思路抓关键词,多方揣摩结合句中关键词表层义、深层义等理解句意。联系语境,具体分析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辨析修辞,思考深意分析句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深意,进而理解句意。联系主旨,整体领会把握句子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整体领会句意。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方法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⑴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思想主旨的词语 联系作者创作意图,分层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其在语境中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如对《荷塘月色》中“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联系朱自清的创作意图⑵运用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义 需借助这些手法,挖掘词语的意义,分析其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小睡”的真正含义,就需解释其拟人义四种重要词语的理解方法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⑶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多加注意,明确指代内容。如《记念刘和珍君》“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中的“它们”一词就要这样理解⑷有临时词义的词语 分析语境,理解临时词义 这类词语要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理解词语含义“三步骤”第一步:审视词语特点一看其自身特点,关注词性、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关注句中的搭配成分,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其上下文有无提示。第二步:扣住语境,理解其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彩而产生的新义;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第三步: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从“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义。四种句子的理解方法类别 特点 方法⑴含蓄句 在表达上含蓄,含意丰富深刻,具有警示作用,富含哲理的语句 由表及里。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⑵修辞句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语句 还原法。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四种句子的理解方法类别 特点 方法⑶结构句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抓住位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来确定含意。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理解其含意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找;总结句往往放在结尾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其上文中去找;过渡句当然要从它的上下句(段)中去找;照应句要从它所照应的内容去找⑷主旨句 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 立足全文。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又要注意对观点句、态度句及情感句的把握理解句子含意的“四方法”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2.观察位置,把握联系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3.关注特色,由表及里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4.抓住主旨,联系背景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本一《放猖》废名;文本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文本一: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审题]本题考查体会文学作品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备考知识重要词语①解释表层义②分析语境义/关注手法,描画面③体会蕴含感情④表达主题的作用官方标答:①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语境义,第①段);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描画面);③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蕴含感情)。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文本一: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官方标答:①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语境义);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描画面);③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蕴含感情)。组织答案:①划线部分文字一连用了六个“跑”字,形象的照应并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语境义,第①段);②连用“跑”字,再现了“放猖”驱疫习俗中的精彩场景,上演了一场快乐的闹剧,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氛围,使“放猖”这一民间习俗充满热闹的气氛(描画面);③“跑”中有一种天地间唯一的自由,表现作为孩子的“我”对他们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蕴含感情)。[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本一《放猖》废名;文本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审题]用文本二的莫须有先生的“教”到文本一“我”的写,从教师的理论到学生的实践,多重设题,从而让考生对文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角度也有更多层次的认知。转换命题语言:①如何理解文本二中“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内涵?②文本一如何在选题、视角、叙述口吻、创作的心理等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上体现“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内涵的?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官方标答:鬼神祭祀之事在成年人眼中是郑重、严肃、不可亵渎的,作者却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儿童一样纯真而敏感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非理性的直觉来体验。①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内心羡慕;②“放猖”的习俗简直就是一场快乐的闹剧;③“放猖”后要面对热闹后的寂寞;④再见昨日的猖兵时有偶像破灭之感。组织答案:①作者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1分),用儿童纯真的视角展开观察,消解了成人眼中的郑重、严肃和不可亵渎(1分)。②用孩子的口吻(1分)讲述心理变化,表现内心对“放猖”的猖兵感受到的神奇和内心的羡慕(1分),欢快热闹过后的落寞(1分),以及再见昨日的猖兵时的破灭感(1分)等,印证了“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2020年·新高考I卷《建水记[注](之四)》于坚]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审题]本题重点考查对文学作品中精准理解词句内涵的分析能力。→依据题干“饮食描写”[定位文本]③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④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⑤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建立答题模型: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6D),突出了/描写了建水城的_____特点。②文章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明代传下来的”体现了建水城的_____特点。③文章还重点写了胡同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这些描写表现了建水城的_____特点。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组织答案: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这些描写较为集中地介绍了建水城(回应题干)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1分)。②文章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并且说“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以此表现建水城(回应题干)的历史传承(1分)。③文章还重点写了胡同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这些描写表现的是建水人(回应题干)的日常生活和建水城的烟火气息(1分),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回应题干)的城市品格(1分)。官方标答: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回应题干)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回应题干)的城市品格。散文鉴赏中常见的语言特色用词之美 特点或作用叠字之美 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富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形式整齐,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炼字之美 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传神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句式之美 特点或作用(句子)长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风格之美的术语: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修辞之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散文语言特色鉴赏“三步骤”第一步:概括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分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第三步:规范解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题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李广田]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审题:考查细节描写的对人物形象特征的作用。备考知识:童趣:儿童的情趣。儿童情趣是指儿童在特定的心理素质条件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所显示出来的一切特点,如爱幻想、好奇、幼稚、天真等。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P199、P202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是思路结构(情节)链条上的珍珠,是文本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生动的情节,任何典型人物形象,任何重大的主题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细节描写情节上/思路结构的细节描写环境上的细节描写/物象上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细节描写:肖像、动作、神态、心理、对话(语言)建立答案模型:⑴动作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⑵神态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⑶心理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⑷语言上__________细节,体现了孩子的__________。官方标答:⑴小岫“还不等回,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jiǎo xiá古灵精怪,机灵);⑵“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⑶“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⑷“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以上的表格就是散文的所有的基础考试题型,接下来我们会按照顺序逐一进行学习,不过同学们也要注意一点,这里说的是基础题型哦,正如在数学中最难的大题永远是综合性很强的大题,其考点涵盖多个知识点,那么在语文中也是一样,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很多比较难的题都是综合了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近5年高考散文都考了哪些内容吧!卷区&题目 题干 考点(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李广田 《到橘子林去》 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标题意蕴的探究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概括内容要点(2021·全国甲卷) 王小鹰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8.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分析语段作用)9. 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句子意蕴探究卷区&题目 题干 考点(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 蒋子龙 《记忆里的光》 8.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分析脉络层次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标题意蕴的探究(2020·山东卷) 于坚 《建水记》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分析语段作用)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卷区&题目 题干 考点(2018·北京卷) 苏童 《水缸里的文学》 20. 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分析语段作用)21.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标题意蕴的探究22. 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个性阅读和创意解读类探究卷区&题目 题干 考点(2018·天津卷)石红许 《虹关何处落徽墨》 18.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鉴赏表现手法19.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分析语段作用)20.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分析语段作用)卷区&题目 题干 考点(2017·新课标全国卷I卷) 林徽因 《窗子以外》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标题意蕴的探究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鉴赏表达方式(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卷) 李娟 《我们的裁缝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鉴赏语言特色方法便笺归纳概括情感主旨分析角度分析作品形象散文中的人、物、景等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往往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是非的倾向。分析作品语言散文的语言往往能直接反映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作品背景散文的主旨多与作者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方法便笺解读标题有些散文标题是对文章主旨最精练的概括。归纳概括情感主旨分析角度关注首尾散文开头和结尾常揭示或暗含主旨,如《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议论抒情句散文中的议论句或抒情句常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虽然在高考中考频不如小说,但因为其文本特性不如小说好读易懂,所以在同学们眼中,散文比小说要“难”,但究其根本,散文命题的创新点不如小说丰富,我们通过上面表格也可以发现,高考常考的基本上都是基础题型。我们前面也说了,很多比较难的题都是综合了两个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命题,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万一遇到这样的题怎么办。其实同学们无需过于忧心,要知道所有的高楼都是由一块块基础的砖石垒砌而成,所以我们一定要打好基础,然后认真分析题干中“暗示”的考点,对症下药,那么一切“难题”均可迎刃而解!接下来我们会按照顺序逐一进行学习,从散文的基础常识学起,再下“散文”这一“大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