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驿路梨花素养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2.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写梨花美景的作用;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第1课时◎重点:进一步学习“略读”这一阅读方法,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知识链接 驿路,又叫“驿道”。古代的驿道就是今天的国道,在古代又被称为官道,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并按国家统一标准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古代官方驿道云南驿在明朝和清朝时都是我国驿道系统中的咽喉要道,云南驿现在保存的1.7公里长的青石板路就是当时的官道,按一丈(约3.33米)左右的标准建成,可以保证两匹马相向而行,通行无阻。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以及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等,也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进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预习导学】1.自主积累重点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驿路( ) 陡峭( ) 露宿( )竹篾( ) 简陋( ) 撵走( )悠闲( ) 修葺( ) 折损( )(2)解释下列词语。①陡峭: ②恍惚: ③修葺: ④折损: 2.自主学习探究分析。(1)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①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 (延伸 延长 蔓延)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 (飘落 洒落 飘散 )在我们身上。 ③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 (照料 照顾 照管)这小茅屋。 (2)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习小助手·阅读方法:做到“两动”“四不”。“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①《驿路梨花》以 为线索,故事发生在 ,作者通过写解放军同志以及梨花等哈尼族姑娘在瑶山设立了一个驿站方便了过路行人的故事,歌颂了雷锋精神。 ②理清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 — 小茅屋— 【答案】1.(1)yì dǒu sù miè lòu niǎn yōu qì zhé(2)①(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③修理(建筑物)。④客套话,指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2.(1)①延伸 ②飘落 ③照料(2)①“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 哀牢山②发现 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梨花帮助过路人的事 修葺 听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读·复述故事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梳理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并以两种方式讲述关于“驿路梨花”的故事:①根据下表内容,即行文思路,向大家讲述;②以“小茅屋”为见证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向大家讲述。人物 所做的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我”和 老余 修葺小茅屋,挖排水沟 十多年后的某天早上瑶族 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 梨花 妹妹 解放军 梨花 姑娘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素养检测】试比较以上两种复述方法哪一种更好,并说明理由。·学习小助手·全文从整体上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我”和老余从夕阳西下到第二天早上一连串的经历,这是顺叙。“我们”投宿在小茅屋的所见所闻,通过瑶族老人的讲述交代了老人在山中迷路、奇遇小茅屋的过程以及关于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的传说;又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讲述揭示了小茅屋的来历和小茅屋主人是谁的谜底,这两段内容是插叙。一课一法插叙的作用①能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②可以起到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③使文章的结构紧凑、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④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做铺垫,或与前文(后文)形成对比。【答案】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方便后来人 十多年后的某天晚上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几年前,姐姐出嫁后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照料小茅屋示例:第①种方式,行文思路:“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茅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管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第②种方式,我们可以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与瑶族老人一起修葺了小茅屋。(第②种方式,只要从小茅屋的角度,运用恰当的拟人手法复述即可)【素养检测】示例:按文章的思路复述比较好,这样能更好体现文章情节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任务驱动二品·感知人物1.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哪些人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为什么 2.文章写了小茅屋的设施,这反映了小茅屋主人怎样的品质 【答案】1.作者围绕小茅屋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哈尼小姑娘、解放军叔叔等。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专门送粮食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2.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篾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些描写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从中可以感受到小茅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心。任务驱动三悟·体会情感 作者说本文“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下列句子中,倾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习小助手·本题重在体会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朗读下面描写梨花的句子,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答案】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的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以上四句,或描述梨花、梨树林,或通过梦境,或引用诗句,都是为了寓对一代新人的情于这些景中的。215 驿路梨花第2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了解象征手法及设置悬念的方法。知识链接“梨花”诗词荟萃阮 郎 归[宋]秦观 潇湘门外水平铺,月寒征棹孤。红妆饮罢少踟蹰,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馀。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梨 花[金]元好问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工惜天真,玉颊洗风露。素月谈相映,萧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预习导学】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一下。 (2)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 这小茅屋。 (3)不论是谁, 是触犯了党纪国法, 要依法依纪严格查处、惩治。 A.修葺 照管 只要 就B.修理 照顾 只有 才C.修葺 照管 只有 才D.修理 照顾 只要 就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2)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3)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4)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3.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给下面的上联补写下联。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下联: 【答案】1.A2.(1)环境描写(2)语言描写(3)动作、外貌描写(4)外貌描写3.雷锋精神代代传【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品·景物描写【探究一】文章第1段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山势 作用是什么 【探究二】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 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探究三】文章标题和文章结尾都写到“驿路梨花处处开”,句中的“梨花”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吗 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探究一】“好大”“起伏”“挨”“延伸”“消失”等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探究二】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两处是实写,以自然美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一处是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探究三】此处的“梨花”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中梨树上盛开的花,又指互相传递,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任务驱动二析·写作特色【探究一】描写方法 选文刻画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结合全文分析其表达效果。·学习小助手·首先理解什么是间接描写,然后阅读课文,找出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从侧面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的语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间接描写的表达效果。 【探究二】写作技巧 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制造误会,并以此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文章写了哪几次误会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探究三】叙述顺序 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同时还运用了什么叙述顺序 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学习小助手·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老余第一天傍晚到第二天清晨的事,而在此之外,文中还插入了其他内容,这运用的是另外一种叙述顺序。从文中找出插入的内容,简要概括其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一课一法三法精准判断叙述顺序1.辨析开篇段落法。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常见“记得”“忆起”“那年”等表示回忆过去的标志词。 2.抓取关键段落法。插叙或补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3.提取标志性词语法。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补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补充说明故事情节。核心写作 本文刻画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一方面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从侧面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从全文来理解,文章把十几年前的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来叙述,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突出文章主题。请你也运用间接描写写一个片段。【答案】【探究一】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一方面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从侧面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从全文来理解,文章把十几年前的事件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来叙述,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探究二】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第一次误会:“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我”、老余和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产生的结果。第二次误会:“我”、老余和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面的哈尼小姑娘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们”认为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小茅屋的来历,原来小茅屋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的,而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文章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探究三】插叙。内容:瑶族老人讲述自己上个月打猎迷路发现并夜宿小茅屋的过程;梨花的妹妹讲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建造小茅屋及梨花照料小茅屋的事情。作用:丰富了情节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使全文波澜起伏、结构紧凑,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核心写作示例:小林今年不满十四岁,黑黑的脸,黑黑的胳膊、腿儿,长得结结实实的。他在球场上,一见人老爱伸出大拇指自夸:“别看咱个儿不高,标准的足球运动员身材。”小林的妈妈见到老师就念叨:“哎呀,王老师,你说我儿子要不要做心理辅导 看球赛时要不是我拉得快,他差点一脚踹破电视机。作文从来都不交,给国家足球队写的信光草稿纸都有好几本了,连家里喂只兔子,他非要取名叫,叫什么马拉多纳……”简评:此文先从正面描写小林的年龄、外貌及他的自夸,然后通过他母亲的话语从侧面突出了小林是个足球迷。任务驱动三拓·链接生活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人们的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抓住商机开起了民宿,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答案】略。思维导图再读课文,完成填空。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答案】设置悬念 彰显品质 解开悬念 心灵纯美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5 驿路梨花 第1课时.docx 15 驿路梨花 第2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