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 木兰诗素养目标1.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语言美。2.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4.感受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第1课时◎重点: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知识链接“乐府”与“乐府诗” 乐府初设于秦,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汉武帝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各地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汗( ) 鞍鞯( ) 燕山( ) 辔头( )戎机( ) 金柝( )朔气( ) 军帖( )红妆( ) 机杼( ) 拓展:“帖”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另外两种读音:一种读音是 ,可以组词为“ ”;一种读音是 ,可以组词为“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唯闻女叹息 闻: (2)可汗大点兵 大点兵: (3)旦辞爷娘去 辞: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 (5)愿驰千里足 愿: (6)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 3.认真朗诵《木兰诗》,请以“木兰 ”的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木兰 →木兰 →木兰 →木兰 →木兰 →讴歌英雄 【答案】1.kè hán ān jiān yān pèi róng tuò shuò tiě zhuāng zhù拓展:tiē 服帖 tiè 字帖2.(1)听到,听见。(2)大规模地征兵。(3)离开,辞行。(4)只,仅仅。(5)希望。(6)疑问代词,怎么。3.替父从军 奔赴战场 征战沙场 还朝辞官 重见亲人【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把握节奏语调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注意停顿、节奏和语调。 示例:第一节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三、四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答案】第二节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的所思所虑,这里可以略微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第三节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的气氛,“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象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之后的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第四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时语气要相对滞重,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着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凯旋的气氛。第五节前四句要读出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的自豪感。“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节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读第六节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装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读最后一节,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语气,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任务驱动二疏通积累字词再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并试着翻译诗歌,注意重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对镜帖花黄 “ ”同“ ”, 。 (2)出门看火伴 “ ”同“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 今义: (2)出郭相扶将 古义: 今义: (3)策勋十二转 古义: 今义: (4)赏赐百千强 古义: 今义: (5)双兔傍地走 古义: 今义: 【答案】1.(1)帖 贴 粘贴,贴上(2)火 伙 伙伴2.名词,织布机 名词,重要的事务名词,集市 动词,买名词,文书 动词,同“贴”,粘贴3.(1)只,仅仅。但是。(2)外城。用作姓氏。(3)量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转过。(4)有余。与“差”相对。(5)跑。行走。任务驱动三复述故事情节 再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并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学习小助手·复述故事内容,要求语言精练,做到简明扼要,应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而不必像句子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情节内容的顺序安排。【答案】示例:《木兰诗》讲述了一位名叫花木兰的奇女子,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得胜归来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29 木兰诗第2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感受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知识链接乐 府 双 璧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省)的一桩婚姻悲剧,是汉代古乐府民歌杰作之一,也是现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预习导学】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赏赐百千强 B.军书十二卷C.女亦无所思 D.双兔傍地走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答案】1.C2.(1)夸张、对偶(2)对偶(3)排比、互文(4)对偶、互文3.(1)昨天晚上看见了军中的文告,可汗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2)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3)脱下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女儿装。在窗户旁边对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再在额上贴上花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品语言读了这篇课文,我们被诗歌优美的语言打动。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分组赏析诗歌的语言:①修辞手法;②描写手法;③表现手法。·学习小助手·赏析语言首先要理解词句的字面意思,其次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体验和作品的具体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句的内涵。【答案】示例:句子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赏析1: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写花木兰从军前的准备忙碌而井然有序,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写出了战事的紧迫,表现了木兰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句子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赏析2:运用排比、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句子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赏析3:这两句夸张地描写了征途的遥远、木兰的矫健雄姿。木兰身跨战马,随着出征大军穿过一道道关口,飞越一座座高山,万里迢迢向前线进发,形象地表现了木兰纵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句子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赏析4:这两句运用景物描写(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边塞夜景。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军中宿营;冷森森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星夜巡逻。哨兵的形象正是为战场上的木兰所做的一幅剪影,衬托出木兰的勇敢和坚强。句子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赏析5:这两句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手法,概述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在有幸归来的将士中,英勇善战的木兰就是其中之一,衬托了木兰的英勇、机智、善战。任务驱动二析人物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学习小助手·人物形象特征主要从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中概括,要通过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等间接表现概括人物性格,还要将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答案】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平凡生活。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任务驱动三究详略 这首诗在叙事时十分注意繁简详略的安排。请梳理故事情节,探究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及其作用。 作用: 一课一法详略得当“三注意”一、要注意文章中心。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乃至不写。 二、要突出关键过程。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往往只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它们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只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而事情的发展过程,即整个事件,才是文章的主体,所以要详写。 三、要注意点面结合。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只是为了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作用。“点”上的内容才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答案】替父从军 多年征战机智勇敢 不慕名利 思想感情突出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品质的颂扬;另外,这种详略安排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漠和厌恶。思维导图再读课文,梳理内容。【答案】深明大义 不慕名利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9 木兰诗 第1课时.docx 9 木兰诗 第2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