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二轮复习学案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标解读】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体系构建】【核心知识速记】1、思维的特征特征 内涵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2、思维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1)以思维方向为标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2)从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3)从反应认识对象的方式: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4)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3、思维的基本形态(1)抽象思维①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形象思维①基本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逻辑的含义/不同用法“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5、狭义逻辑学、广义逻辑学(1)狭义的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广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3)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6、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7、比较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科学思维的特征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9、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考点梳理】一、思维的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区别 原因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包含着共性,要从多样性中把握共同本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作用 能够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人们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联系 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动性,人们才能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思维的间接性内含着思维的概括性、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们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思维的形态及特征1、思维形态的分类分类标准 思维类型思维的方向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联系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都是思维的基本形态;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的多重含义(1)与“规律”同义。(2)“逻辑规律与规则”。(3)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4)“逻辑学”这门学问。2.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形式 具体内容概念 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判断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推理 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要求不同 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五、科学思维的特征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正因为有客观性、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六、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思维素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习题演练】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对甲乙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②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错误 ④乙违反了辩证法要求,没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3.近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共有28个省份、89个地市、442个县整建制开展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这说明科学思维( )①是我们处理新问题的客观依据 ②有利于正确认识国情、世情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有助于我们提高创新力、避免挫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我们平时看到的人,总具有高矮、胖瘦年长年幼男人女人等个性特征。“人”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会思维能劳动。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 B.概括性 C.形象性 D.能动性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定量化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D.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6.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就难在不清楚“实际”是什么,“实际”的整体性、历史性和矛盾性常常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实际”的障碍。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A.曲折性 B.客观性 C.预见性 D.可检验性7.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进行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是( )①内容真实 ②形式正确 ③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结合实践进行思维训练 ④对基本事实切实把握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投了反对票?”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D.犯了“两可”的错误9.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 B.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10.克鲁姆通过努力,发现雪落有声,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必须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源于人脑11.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几个与观测者有关的预言,如光线在经过巨大星体时,在引力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1919年5月29日,借助出现日全食的机会,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1882~1944)等人率领两支考察队,分别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巴西的索布腊尔进行观测,测得两地星光经过太阳时的平均偏转值为1.79″,与爱因斯坦预言的1.75″相差无几。这一材料揭示科学思维的特征是(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12.下列对科学思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正确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维 ②正确反映认识对象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思维 ③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过程 ④思维形式正确,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3.人民网刊文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始终把握科学逻辑这一条主线,把握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精神要义,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闻传播现象,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下列对科学思维认识正确的有( )①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普适性 ④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张平与李青竞选班长,班级规定得票多者当选。该班共计53名同学。当计票结束,刚宣布张平得票26时,部分同学断定,李青赢了!这些同学的判断( )A.正确,因为不是选李青就是选张平,李青得票为27B.正确,因为只会存在选李青或选张平两种情况C.错误,违背了排中律D.错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15.“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量化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普适性16.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A.人的思维都是正确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C.思维结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D.科学思维无需实践检验17.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A.量化性 B.客观性 C.预见性 D.可检验性18.“落水、砸缸、获救”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儿时搭救伙伴的一件轶事,广为流传,人人称颂。幼年司马光所表现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对当代少年儿童仍富于教育意义。司马光的故事说明思维具有( )①概括性 ②能动性 ③间接性 ④直接性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大楼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2)在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时,校长说:“说这个老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3)老师问某学生:“你的作业做完了吗?”这个学生回答说:“我作业做得很认真。”分析上列各个论断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五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这些新思路、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科学思维的有关道理的?参考答案1.C【详解】①: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而不是违反了同一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排除。②: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甲的说法就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②观点符合题意。③: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③正确。④: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就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逻辑矛盾的错误,而不是违反了辩证矛盾,④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2.B【详解】B:不矛盾律有时又称矛盾律,主要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B符合题意。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ACD排除。故本题选B。3.C【详解】①:客观实际是处理新问题的客观依据,①错误。②③:材料中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效,说明了科学思维有利于正确认识国情、世情,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③符合题意。④: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避免挫折”的说法错误,④错误。故本题选C。4.B【详解】B:“高矮、胖瘦、年长年幼、男人女人”是人的个性特征,从中得出“会思维能劳动”这一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B符合题意。A: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材料未体现,A不符合题意。C:材料没有涉及到形象性思维,C排除。D:能动性是指人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5.C【详解】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指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A不符合题意。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定量化指科学思维特别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即分析“是多少”“有多少”,B不符合题意。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指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 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C符合题意。D: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指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点睛】6.B【详解】A:曲折性不是科学思维的特征。A不选。B:材料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的整体性、历史性和矛盾性常常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实际”的障碍。说明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B正确。CD: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思维的预见性和可检验性。CD不选。故本题选B。7.D【详解】①②③④:对基本事实切实把握就是为了确保内容真实,①④符合题意;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结合实践进行思维训练,就是为了确保形式正确,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8.C【详解】C:材料中的问答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故C入选。ABD:材料中的问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并不违反排中律,因此排除A B D。故本题选C。9.B【详解】B:材料体现了专家对人类破坏环境恶果的预见,这表明科学思维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它的结果具有预见性。B项符合题意。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是指科学思维不仅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性分析,还特别重视对认识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数学分析的手段来提高认识的量化程度。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A与题意不符。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是指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C与题意不符。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是指科学思维的结果(如科学定律、科学原理等),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10.B【详解】B:克鲁姆通过努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发现了雪落有声,B项符合题意。AC:选项AC与题意不符,不选。D:无论正确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故D错误。故本题选B。11.C【详解】C:英国天文学家经过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预言的正确性,反映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C正确。AD: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在材料中未体现,AD不符合题意。B:追求认识的精确性不属于科学思维的特征,B错误。故本题选C。12.C【详解】③:任何思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思维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思维不一定是科学思维,③说法片面。②:科学思维即正确的思维,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不选。①④:科学思维思维形式正确,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正确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故①④正确。故本题选C。13.D【详解】①②③④:本题考查科学思维的有关知识,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预见性和普适性,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分别从科学思维的含义、特点、作用等角度正确认识了科学思维。故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14.C【详解】C:同学投票时,既可能选张平,也可能选李青,还可能弃权,张平得票没能过半,并不意味着其他票都投给了李青,这些同学的判断,违背了排中律,C符合题意。ABD:根据材料的内容,这些同学的判断,违背了排中律,故ABD不选。故本题选C。15.A【详解】A:科学的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而创新中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思维方法。A应选。BCD:BCD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选A。16.C【详解】C:对转基因产品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到底哪一种正确要靠实践的检验,故C正确。A:思维有科学思维也有错误的思维,故A不选。B:科学的思维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故B不选。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思维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的思维,故D不选。故本题选C。17.B【详解】B:材料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故选B项。ACD:材料体现的是科学思维的客观性,未体现量化性、预见性与可检验性,故ACD不选。故本题选B。18.A【详解】①②③:司马光的故事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动性、间接性,故①②③入选。④:直接性不是思维的特点,不选。故本题选A。(1)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整个大楼漆黑一团”与“只有大楼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是相互矛盾的,这是错误的。(2)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校长的话把“是体罚”和“不是体罚”都否定了,违反了排中律。(3)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材料中“作业做完”与“作业做得很认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保持概念的同一性。①思维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对象。材料中这些新思路、新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这些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体现了上述道理。②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材料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这一道理。③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材料中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才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决策,体现了这一道理。④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材料中这些新思路、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明以这些新思路、新理念为指导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说明国家的这些决策属于科学思维。【分析】本题以我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为背景材料,从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回答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科学思维的有关道理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转化为科学思维的知识来组织答案:材料中“这些新思路、新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这些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体现了思维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对象。材料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了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材料中“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才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决策”,体现了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材料中这些新思路、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明以这些新思路、新理念为指导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说明国家的这些决策属于科学思维。【点睛】本题第二问属于体现类主观题。考生作答时首先:定点,明确考查的知识点,回顾相关知识点。其次:联系,审读材料,在材料分析时要注意分层次,抓关键句。最后:梳理、作答。将材料信息与考察知识点对照,作到观点与材料结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二轮复习学案 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课标解读】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体系构建】【核心知识速记】1、思维的特征特征 内涵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2、思维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1)以思维方向为标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2)从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3)从反应认识对象的方式: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4)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3、思维的基本形态(1)抽象思维①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形象思维①基本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逻辑的含义/不同用法“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5、狭义逻辑学、广义逻辑学(1)狭义的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2)广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3)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6、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7、比较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科学思维的特征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9、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考点梳理】一、思维的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区别 原因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包含着共性,要从多样性中把握共同本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作用 能够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人们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联系 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能动性,人们才能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思维的间接性内含着思维的概括性、能动性;正是由于思维的能动性,人们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思维的形态及特征1、思维形态的分类分类标准 思维类型思维的方向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形象思维。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区别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联想、想象和幻想等作用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要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联系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而区分;都是思维的基本形态;都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的多重含义(1)与“规律”同义。(2)“逻辑规律与规则”。(3)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4)“逻辑学”这门学问。2.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形式 具体内容概念 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方式。判断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方式。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推理 推理就是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四、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要求不同 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五、科学思维的特征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正因为有客观性、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六、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思维素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逻辑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责任。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习题演练】1.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该种什么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对甲乙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②甲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要求,存在“两不可”的错误 ④乙违反了辩证法要求,没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3.近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共有28个省份、89个地市、442个县整建制开展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这说明科学思维( )①是我们处理新问题的客观依据 ②有利于正确认识国情、世情 ③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④有助于我们提高创新力、避免挫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我们平时看到的人,总具有高矮、胖瘦年长年幼男人女人等个性特征。“人”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会思维能劳动。这说明思维具有( )A.间接性 B.概括性 C.形象性 D.能动性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因为(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定量化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D.科学思维的结论具有可检验性6.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就难在不清楚“实际”是什么,“实际”的整体性、历史性和矛盾性常常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实际”的障碍。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A.曲折性 B.客观性 C.预见性 D.可检验性7.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进行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是( )①内容真实 ②形式正确 ③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结合实践进行思维训练 ④对基本事实切实把握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投了反对票?”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D.犯了“两可”的错误9.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 B.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适性10.克鲁姆通过努力,发现雪落有声,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必须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B.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D.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源于人脑11.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几个与观测者有关的预言,如光线在经过巨大星体时,在引力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1919年5月29日,借助出现日全食的机会,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1882~1944)等人率领两支考察队,分别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和南美巴西的索布腊尔进行观测,测得两地星光经过太阳时的平均偏转值为1.79″,与爱因斯坦预言的1.75″相差无几。这一材料揭示科学思维的特征是(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精确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12.下列对科学思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正确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维 ②正确反映认识对象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思维 ③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过程 ④思维形式正确,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13.人民网刊文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始终把握科学逻辑这一条主线,把握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精神要义,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闻传播现象,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下列对科学思维认识正确的有( )①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②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③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普适性 ④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张平与李青竞选班长,班级规定得票多者当选。该班共计53名同学。当计票结束,刚宣布张平得票26时,部分同学断定,李青赢了!这些同学的判断( )A.正确,因为不是选李青就是选张平,李青得票为27B.正确,因为只会存在选李青或选张平两种情况C.错误,违背了排中律D.错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15.“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这表明( )A.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B.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量化性C.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D.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和普适性16.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A.人的思维都是正确的 B.思维能够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为C.思维结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D.科学思维无需实践检验17.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 )A.量化性 B.客观性 C.预见性 D.可检验性18.“落水、砸缸、获救”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儿时搭救伙伴的一件轶事,广为流传,人人称颂。幼年司马光所表现的智慧、勇气和责任感对当代少年儿童仍富于教育意义。司马光的故事说明思维具有( )①概括性 ②能动性 ③间接性 ④直接性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大楼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2)在讨论某教师的行为是不是体罚学生时,校长说:“说这个老师的行为是体罚学生,恐怕是不行的;说他的行为不是体罚学生,恐怕也不行。”(3)老师问某学生:“你的作业做完了吗?”这个学生回答说:“我作业做得很认真。”分析上列各个论断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如“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五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这些新思路、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航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科学思维的有关道理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二轮复习学案选必三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原卷版).doc 二轮复习学案选必三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