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相关领域的成就,认识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及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到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任命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古代西亚化和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认识古代西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难点:了解阿拉伯文化的成就,认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时空定位】
【课前预习任务】预习本课三个子目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了解三个区域的文化成就。
领区域 西亚 古埃及 阿拉伯
文字  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楔形文字   ”。 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世纪,一直使用 象形 文字
文学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①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②诗歌大多是宗教诗 ,也有爱情诗 ③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④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 等  ①获胜的诗歌会被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②《天方夜谭》:多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
建筑和艺术 ① 苏美尔人   的泥偶雕像 ②亚述帝国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  人首飞牛    。 ③  波斯  王宫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①受到宗教较大影响(2)法老们修建众多神庙,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
法典 ①代表:古巴比伦王国的《 汉谟拉比法典》。 ②意义:反映了       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科学 和 技术 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 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凯撒制定 儒略 历 ,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②数学、医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就有许多埃及医生 ①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②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③《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④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课堂探究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
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详解】
(1)特点:根据“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得出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原因: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原因包括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综合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
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详解】
(2)作用: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可得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
【课后巩固练习】
1.《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人分成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几个等级,上等级的人相对于下等级者享有更多的权利和承担更少的义务,同样的罪过处罚也较轻。如,若奴隶主贵族使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偿,而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受到严重惩罚。由此可见(  )
A.法典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 B.法典内容全面且具操作性
C.法典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 D.法典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
2.郭应德先生在《阿拉伯中古史简编》一书中说:“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农业的兴旺和海上航行的繁盛,促成了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地理的研究,农田水利的兴办和国家财政经济的筹划,加速了数学研究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学术的发展得益于(  )
A.哈里发政府对科研活动的奖励政策 B.阿拉伯帝国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C.重视对其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创新 D.阿拉伯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精神
3.“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西亚楔形文字最早是书写在泥板上②文化特色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影响
③两河流域的书写形式早于其他地区④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5.(2021·福建高考·1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将世界各地的文化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并保存下来。14世纪,不少典籍流回到欧洲,这(  )
A.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C.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基础
6.754 816年,阿拉伯帝国存在着一个专门的翻译机关﹣﹣“智慧宫”,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介绍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等人的科学成就。可见,此时期的阿拉伯人(  )
A.在文化上缺乏创造性 B.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 D.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
7.下列书籍与地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正确的是( ),
居延汉简② B.纸草书卷① C.泥版文书③
8.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灌溉知识,能够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秸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表明当时苏美尔地区(  )
A.形成成熟的象形文字 B.已进入文明时代
C.广泛地使用铁制工具 D.建立了集权国家
参考答案:
1.【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分成奴隶主、自由民和奴隶几个等级”“若奴隶主贵族使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偿”。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社会等级,强调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反映出此法典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意志,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此法典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A项错误;
只一项内容不能说明此法典内容全面,B项错误;
法典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与“上等级的人相对于下等级者享有更多权利和承担更少的义务”等不符,C项错误。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研究……繁盛……发展……发展”。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其学术的发展即得益于此,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故排除。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考生可根据材料“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代西亚,楔形文字产生,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故①正确;
根据材料“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可知,文化特色的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影响,故②正确;
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早于其他地区产生的,其书写的形式也早于其他地区,故③正确;
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地区的书写材料比较的信息,不能断定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故④错误,综上,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8世纪,西亚......‘石柱上所铭刻’”可知,此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和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故选B项;波斯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晚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及地处尼罗河流域,不属于西亚地区,排除D项。
5.【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4世纪”。
【解答】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洲,其中包括指南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这些为15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B;
14世纪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时间18世纪末相距较远,排除C;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 世纪,也距离14世纪较远,排除D。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该翻译机关搜集翻译了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大量文献等。
【解答】八世纪中期开始,阿拉伯帝国设立专门机关,搜集和翻译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的文献,介绍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科学成就,体现出阿拉伯人强烈的求知欲望,故C项正确。
阿拉伯人在文化上并不缺乏创造性,故A项错误。
阿拉伯帝国并没有征服中国、罗马和希腊等地,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人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故D项错误。
故选:C。
7.B项
8.【分析】本题开心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依据材料“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灌溉知识,能够使用金属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灌溉知识,能够使用金属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依据进入农耕文明时代,故B正确;
依据材料“用削成尖头的秸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说法片面,排除;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集权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
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