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导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资源简介

第 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目标】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成果
难点: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
【时空定位】
【名词解释】
1.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16-18世纪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西方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作好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开始从启蒙时代向近代社会迈进。欧洲人从16世纪起就逐渐摆脱在历史发展中长期落后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状态,广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华,而向近代社会冲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课前预习任务】
一、预习本课第一目正文内容,了解外来文化传入中华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及影响)
1. 佛教文化的传入
历程 (时间 表现) 两汉之际 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儒家 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 道教 理论的宋明 理学 形成,佛教融合为 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对中国的影响 积极:积极: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术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历程 (时间、表现) 明末清初 (1)意大利人 利玛窦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 、 南怀仁 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19世纪中叶-- 20世纪早期(近代) (1)开明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2)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天文算学等馆;清政府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如严复、詹天佑等;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4)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5)1915年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 民主与科学 的思想。 (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此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科技思想文化得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预习本课第二目正文内容,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表现:
①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    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②思想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隋唐以后  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大力发展。
③唐文化:
领域 国家或地区 表现
社会制度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    为蓝本,使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越南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其他 东亚和东南亚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途径: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 ,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科技: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①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
等活动的发展。
②火药:在13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④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⑤三大发明总的对欧洲社会进程作用: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逐渐过渡到近代社会。
(2)思想: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其他: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课堂探究任务】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域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先秦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的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守仁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材料三: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
——日本学者木宫泰彦
(1)根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包容力:儒学吸收佛教、道教,产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释、道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
生命力:宋明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3)根据第(2)小问和材料三,并结合本课第一目第二目相关史实,分析中华文化对世界有何意义?
①中华文化通过吸纳与借鉴外来文化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又丰富了外来文化内涵,推动外来文化发展。
②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既扩大了中华文化圈和影响力,又推动了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总作用:丰富了世界文化文明内涵,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为助力世界难题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课后巩固练习】
1.(2023·海南高考·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可知欧洲学者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同时将一部分欧洲表述习惯融入其中,以便于欧洲人的理解和传播,这说明当时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是建立在当时欧洲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下,故选D项;欧洲学者只是将一些特定专有名词替换成欧洲人便于理解的语言情境,并不会影响原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欧洲学者对中华文化的借鉴,并未体现欧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文明交融”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明确说明欧洲学者用拉丁语为《论语》作注,是为了学校的文化教育,排除C项。
2.(2023·浙江高考·18)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故选B项;“社会上层……称道不已”说明赞赏者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有一定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挠制度的借鉴和学习,即它不能解答为何他们对中国制度赞赏却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排除D项。
3.(2023·湖南高考·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应朝鲜、日本使臣请赐,明成祖赐重要经籍予朝日,明朝初年中国国力强盛,朝日希望通过请赐行为加强与明朝的联系进而得到本国民众的支持可知朝日两国请赐为手段,旨在以此强化政权权威,故选D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儒学有新发展,而明初儒学未有新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提及应朝日请赐,明成祖赐予了书籍而已,也可以赐予其他物品,而非书籍向外流通渠道畅通与否,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不合史实、逻辑,朝日使者要求请赐并未指明所赐何物,请赐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支持,排除C项。
4.(2022·湖南高考·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解析】晚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使得人们在关注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时,注意到了与《墨子》的记载相似,从而引发了国人对《墨子》的关注与研究,所以说墨学的复兴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影响,故选C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墨学复兴的背景,并未提到其结果和影响,排除A项;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本身并不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其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科技以经验和观察为主,而不是以实验为主,排除D项。
5.(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D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B项;“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C项。
6.(2020.7·江苏高考·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表明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表明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统治地位没有动摇,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不是在北宋,排除C项;阳明心学是在明朝,不是在北宋,排除D项。
7.(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8.(2017·海南高考·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材料科考试题反映出清末教育借鉴西方学校体育、德育、智育,这只是教育内容方面发生变化,不能推断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朝廷借科举强调以国学为本,同时倡导借鉴利用西方教育,而不是仅仅回归国学,故C项错误;材料中朝廷仍然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西方教育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