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讲述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
▲ 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 理解古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培养家国情怀。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西北丝绸之路
1.阅读课文,结合地图,梳理四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易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先秦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2.“凿空”——张骞通西域
(1)经过
①时间:
②内容:

③影响: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发展
(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下降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 。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影响: 。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念:指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开辟
①西汉: 。
②宋元: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朝: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利用表格,自主梳理有关古代丝绸之路中西交流的内容和影响。
分类 输入 输出
物质
技术
文化
2.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材料24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丝路新生——一带一路
1.材料25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北京从历史上的小城,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习近平(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问题: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对中国:
对世界
【合作探究】
1.探究一 丝路的兴衰
材料10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歭,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概括陆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本节精练
1.(2021北京)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3.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4.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5.宋代每一类瓷器有多种样式,单就梅瓶,不同瓷窑利用粗细、横直、长短不同的外部轮廓线,于细微处反复磋磨,以探寻梅瓶一器的最典范之造型。正是依托这种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宋代瓷器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典范美。由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制作
A.深受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B.颠覆了传统制瓷技术
C.体现了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源于“瓷路”的兴盛
6.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7.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
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
8.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9.(2018浙江)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1.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滇籍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给养线。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6分)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讲述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概况。
▲ 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 理解古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资料,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的开辟,培养家国情怀。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西北丝绸之路
1.阅读课文,结合地图,梳理四条丝绸之路的路线。
兴起时间 鼎盛时期 衰落时间 主要贸易商品
陆上丝绸之路 先秦 隋 唐 明 清 丝
草原丝绸之路 蒙 元 明 清 (民族迁徙) 皮毛交易
西南丝绸之路 隋 唐 宋明之后 茶、马
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鸦片战争之后 瓷 器
2.“凿空”——张骞通西域
(1)经过
①时间: 公元前138年。
②内容: 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③影响: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发展
(1)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2)地位下降
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 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影响: 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1)概念:指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开辟
①西汉: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宋元: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 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利用表格,自主梳理有关古代丝绸之路中西交流的内容和影响。
分类 输入 输出
物质 “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棉花、香料、玻璃、金银器皿等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技术 中国的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发明等经由陆路、海路传到西方。
文化 佛教、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丝绸之路对东西文明交流的影响
材料24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的桥梁,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
②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③推动了欧亚大陆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农作物、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物质生活;
②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丝路新生——一带一路
1.材料25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北京从历史上的小城,成为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习近平(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
问题: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对中国: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
国际地位。
对世界: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
发展;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合作探究】
1.探究一 丝路的兴衰
材料10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歭,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概括陆上丝绸之路重要性渐趋下降的主要原因。
环境上:气候干燥、地形复杂,运载能力有限。
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隔断陆路交通,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制定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
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科技上:造船、航海技术进步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运载量更大、成本更低。
三、本节精练
1.(2021北京)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3.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4.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5.宋代每一类瓷器有多种样式,单就梅瓶,不同瓷窑利用粗细、横直、长短不同的外部轮廓线,于细微处反复磋磨,以探寻梅瓶一器的最典范之造型。正是依托这种正心诚意的大胆创新与孜孜不倦的实验,宋代瓷器具备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典范美。由此可见,宋代瓷器的制作
A.深受理学义理观念的影响 B.颠覆了传统制瓷技术
C.体现了技术传承的封闭性 D.源于“瓷路”的兴盛
6.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
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
7.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
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
8.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9.(2018浙江)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1.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茶马古道的滇藏道,从云南普洱茶产地出发,经由大理、丽江到西藏昌都等地,再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作为民族商贸通道可追溯到西汉,到了唐朝,统治边界的扩延,民族之间的交互日渐频繁,加之内地饮茶传统的兴起影响,推动着茶马古道的发展。汉族的茶叶、丝绸、铁器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匹、皮革、虫草的相互交换实质上是文明的碰撞。唐朝时,西南地区的大理国与吐蕃之间虽有纷争但由于贸易往来,云南少数民族之间也无大的战事。宋朝和明清的统治者以茶马贸易巩固边疆,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目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不同民族的人杂居成一个聚落,增进了感情。凭借茶马贸易,滇籍纳西、白、藏等民族商人势力逐渐增强,理塘、巴塘等集镇因茶叶贸易的繁荣而兴起。近代民族危亡之际,特别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对外通道被日军严密封锁,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成为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给养线。
——摘编自聂甘霖、陈纪昌《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问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古以来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6分)
答案:
1.A 2.B 3.A 4.A 5.A 6.A 7.B 8.D 9.A 10.D
11.历史价值
对地方: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对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的治理;
对民族关系:推动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或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对后世:有利于援华物资的输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