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1. 名句解读:“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表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要增进民生福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在我国,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 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3.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 党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 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 尊重创造 。8.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9.中国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0.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 改革开放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12.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15.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1.名句解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我们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4. 知识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5.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决定性因素。6.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要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7. 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8.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9.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0.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1. 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制道。12. 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13. 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2. 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3.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4.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途径)有: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5.民主选举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6.民主协商地位:保证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7.民主决策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1.名句解读:“法令者,民之名也,为治之本也”。 启示我们法治要求有良法之治,良法放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启示我们: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现引申为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2.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3.法治要求实行良法,还要求实行善治。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5.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7.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9.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10.“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现引申为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11.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4.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5.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便是文明。6.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7.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8.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9.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0.中国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面对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5.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第七课中华一家亲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平等的表现社会地位平等、法律地位平等。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的义务。9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10.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12.一个中国原则的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在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