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解读)-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件(共1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教材解读)-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课件(共17张ppt)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克与千克》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目录
1
单元教材分析
2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3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教材例题解析
5
教学实施建议
数与代数
统计与概率
图形与几何
综合与实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认识质量单位




解决问题
认识克及天平
例1
解决问题
例3
认识千克
例2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编排特点
01
02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已有认知进行编排。
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为估量做好准备。
03
注重估测方法的教学,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04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术语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生活语言。
单元教材分析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提出:“理解常见前量”“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地估算”,在“学段内容”中是出:“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草”,“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数学
抽象
数学
建模
数据
分析
直观
想象
逻辑
推理
数学
运算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2
4
1
3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质量的机会,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概念。
在建立质量要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4
教材例题解析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在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由此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总体概述。因此,除了引出质量单位可与千克外,还呈现了得到物品质量的方法:可以通过看包装上的标示来获知;没有外包装的就得用秤来称量。
由于日常生活中通常将“质量”成为“重量”,因此,“质量”这个词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避免理解上的困难,教材尽量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有多重”替代“质量”,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质量”概念。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教材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是用克进行测量的基础。
教材借助1个2分硬币的质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实际感受1克有多重,也为学生后面进行估计作好准备。
教材借助让学生称1克黄豆的活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介绍用天平称重的方法;二是通过1克黄豆的数量及掂1克黄豆的活动,锦衣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教材例题解析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使学生逐步掌握估量方法,培养估量能力
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材给出了表示千克的符号“kg”,结合具体实物给出了净含量的含义,让学生了解。
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两袋盐,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掂一掂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二是深化学生对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常用的3种以“千克”作单位的秤,一是体现千克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二是了解秤的使用方法;三是了解每种称都有它的称量范围;四是通过称量积累学生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材例题解析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认秤重在读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度量意识
介绍生活中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时,应注意把握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秤的称量范围,即知道秤的适用情况;知道如何通过刻度读出物体的轻重。其教学可借鉴二年级上册尺子的教学,通过刻度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本质。教学时也应注意要求不要过高,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入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建议
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其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地利用。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如,如果让学生感受克时找不到2分硬币,可以用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1克的东西代替,如1克黄豆、1根香烟等。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的感受就更生动了。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是否能很好地能落实教学目标是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教学实施建议
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或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1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修订后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编排的。为此,教师应将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上。如,教学完例1后,应注意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时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设计给出估计标准与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标准的作用,逐步形成估测的策略,培养估量能力。
教学实施建议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