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自相矛盾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基础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自相矛盾
一.试题(共10小题)
1.写一写本课的生字。
矛        
盾        
誉        
吾        
2.辨字组词。
矛     誉    
茅     拳    
3.用“√”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吾(wǔ wú)    盾之坚
(2)其人弗(f6 fú)    能应也
(3)夫(fú fǔ)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4.说说下列“之”“其”在句子中的意思。
(1)誉之曰 之:   。
(2)又誉其矛曰 其:   。
(3)吾盾之坚 之:   。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
5.先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楚人“誉之”的原因是:   。
②请你用恰当的话赞美一种事物。
   
7.《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 难一》。   (判断对错)
8.“誉”用音序查字法应查“Y”部,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言”部。   (判断对错)
9.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 卖。
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 楚国人。
陷 锋利。
利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 回答。
弗 用。
应 不。
10.(《自相矛盾》)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基础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自相矛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写一写本课的生字。
矛  矛   矛 
盾  盾   盾 
誉  誉   誉 
吾  吾   吾 
【解答】故答案为:
矛 矛
盾 盾
誉 誉
吾 吾
2.辨字组词。
矛  矛盾  誉  名誉 
茅  茅草  拳  拳头 
【解答】例如“矛”与“茅”,形近,音相同,义不同。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可组词:矛盾。茅:白茅。可组词:茅草。
故答案为:
矛盾 名誉
茅草 拳头
3.用“√”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吾(wǔ wú)  wú 盾之坚
(2)其人弗(f6 fú)  fú 能应也
(3)夫(fú fǔ)  fú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解答】(1)吾:读[wú]时,指我。读[yù]时,古同“御”,抵御。在“吾盾之坚”中应读“wú”。
(2)“弗”在“其人弗能应也”中应读“fú”。
(3):夫:读[fū]时,发语词。表提示作用,常用于文言文中。读[fú]时,是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应读“fú”。
故答案为:
(1)wú;
(2)fú;
(3)fú。
4.说说下列“之”“其”在句子中的意思。
(1)誉之曰 之: 代词,代“盾” 。
(2)又誉其矛曰 其: 代词,代“他的” 。
(3)吾盾之坚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 助词,的 。
【解答】(1)誉之曰。句意:称赞他自己(的盾)说。之:代词,代“盾”。
(2)又誉其矛曰。句意:又称赞他的矛说。其:代词,代“他的”。
(3)吾盾之坚。句意: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句意: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之:助词,的。
故答案为:
(1)代词,代“盾”;
(2)代词,代“他的”;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4)助词,的。
5.先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称赞、夸耀。夸耀自己的盾说。 
(2)其人弗能应也。
 不。那个人无法回答。 
(3)不可同世而立。
 存在。不可能同时存在。 
【解答】选择《自相矛盾》,翻译: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 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 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 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誉:称赞、夸耀。弗:不。立:存在。
故答案为:
(1)称赞、夸耀。夸耀自己的盾说。
(2)不。那个人无法回答。
(3)存在。不可能同时存在。
6.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楚人“誉之”的原因是: 想把自己的盾卖出去 。
②请你用恰当的话赞美一种事物。
 松树在寒风中挺直身子,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坚强。 
【解答】①考查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情况。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这个人之所以向别人夸耀他的盾坚硬,是因为他想把自己的盾卖出去。
②考查了用恰当的话赞美一种事物的能力。赞美一种事物要先掌握这种事物的特点,发现这种事物的长处,然后用恰当的语言去赞美它。如:松树在寒风中挺直身子,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坚强。
故答案为:
①想把自己的盾卖出去;
②松树在寒风中挺直身子,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坚强。
7.《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 难一》。 √ (判断对错)
【解答】根据积累可知,
《自相矛盾》里的故事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出自于《韩非子》。
故答案为:√。
8.“誉”用音序查字法应查“Y”部,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言”部。 √ (判断对错)
【解答】“誉”的音节是“yu”,音序是“Y”,用部首查字法应查“言”部。
故答案为:
9.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 卖。
鬻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 楚国人。
陷 锋利。
利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 回答。
弗 用。
应 不。
【解答】根据《自相矛盾》课文内容完成作答。
故答案为:
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10.(《自相矛盾》)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像楚国人那样的人或事吗?请举例说说(不超过200字)。
 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第二天,我带了个足球,我们玩的时候,他说:“带我一个,我最喜欢踢足球了。”同学都说:“你不是讨厌踢足球吗?”他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解答】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结合对寓义的理解及生活实际完成。
故答案为:
我的同学看到别人带了个足球踢,嫉妒了,因此,说:“我最讨厌踢足球了。”第二天,我带了个足球,我们玩的时候,他说:“带我一个,我最喜欢踢足球了。”同学都说:“你不是讨厌踢足球吗?”他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了。(进阶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自相矛盾
一.试题(共10小题)
1.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楚人拿着cháng máo(   )和dùn pái(   ),chēng yù(   )它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这时有人让他拿自己的cháng máo(   )刺自己的dùn pái(   )试试,于是,楚人zhī zhī wú wú(   )地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2.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代词,指盾)
B.吾盾之坚(的)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助词,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
3.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用你的矛攻陷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B.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C.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和什么一样呢?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C.吾矛之利(好处)
5.下列句子的断句,错误的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C.其人/弗能应也。
D.不可/同世而立。
6.关于《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矛盾。
B.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C.在说服别人之前,先要说服自己。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相矛盾》选自《   》。这则寓言中,楚国人在街上卖盾和矛。他先是夸他的盾坚固无比,   。接着又夸他的矛锋利无比,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当有人问他:“   ”那个人就回答不出来了。
(2)“自相矛盾”比喻   。
8.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你一会儿说亲眼看到过那儿优美的风景,一会儿又说自己没去过,这不是   吗?
(2)这篇作文本来挺好的,可你又在结尾处添加一些无关的话,真是   啊!
(3)   ,为时不晚。既然你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那现在改正还是来得及的。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①卮②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③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舍(shè)人:指投靠在贵族家里为其做事的人。②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③遂(suì):于是。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酒且饮之(拿,端)
B.蛇固无足(足够)
C.终亡其酒(失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4)先画好蛇的那个人为什么最终没有喝到酒呢?
   
(5)从这则寓言中,我们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请写在下面。
   
10.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楚人被那人一问,羞得脸都红了。回家后,他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改变了自己的营销模式。第二天,他会怎么做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进阶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自相矛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楚人拿着cháng máo( 长矛 )和dùn pái( 盾牌 ),chēng yù( 称誉 )它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这时有人让他拿自己的cháng máo( 长矛 )刺自己的dùn pái( 盾牌 )试试,于是,楚人zhī zhī wú wú( 支支吾吾 )地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解答】故答案为:
长矛 盾牌 称誉 长矛 盾牌 支支吾吾
2.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代词,指盾)
B.吾盾之坚(的)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助词,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
【解答】A、C、D正确。
B选项有误,“吾盾之坚”意思:我的盾很坚固。“之”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故选:B。
3.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用你的矛攻陷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B.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C.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和什么一样呢?
【解答】出自《自相矛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意思是: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故选:B。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C.吾矛之利(好处)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吾矛之利”的意思是:我的矛锋利极了。“利”是锋利的意思。
故选:C。
5.下列句子的断句,错误的是(  )
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C.其人/弗能应也。
D.不可/同世而立。
【解答】A、C正确。
B有误,句意: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根据意义划分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故选:B。
6.关于《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矛盾。
B.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
C.在说服别人之前,先要说服自己。
【解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先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又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做事、说话前后矛盾。故选项AB说法正确,选项C说法不正确。
故选:C。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自相矛盾》选自《 韩非子 难一 》。这则寓言中,楚国人在街上卖盾和矛。他先是夸他的盾坚固无比,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接着又夸他的矛锋利无比,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当有人问他:“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那个人就回答不出来了。
(2)“自相矛盾”比喻 说话、做事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
【解答】(1)《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 难一》,这则寓言中,楚国人在街上卖盾和矛。他先是夸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接着又夸他的矛锋利无比,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当有人问他:“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那个人就回答不出来了。
(2)“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做事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故答案为:
(1)韩非子 难一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说话、做事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8.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1)你一会儿说亲眼看到过那儿优美的风景,一会儿又说自己没去过,这不是 自相矛盾 吗?
(2)这篇作文本来挺好的,可你又在结尾处添加一些无关的话,真是 画蛇添足 啊!
(3)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既然你知道玩手机是不对的,那现在改正还是来得及的。
【解答】(1)自相矛盾: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画蛇添足:比喻一人做了一件事,不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3)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
故答案为:
(1)自相矛盾;
(2)画蛇添足;
(3)亡羊补牢。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①卮②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③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舍(shè)人:指投靠在贵族家里为其做事的人。②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③遂(suì):于是。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引酒且饮之(拿,端)
B.蛇固无足(足够)
C.终亡其酒(失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由这个故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画蛇添足。 
(4)先画好蛇的那个人为什么最终没有喝到酒呢?
 因为他画好蛇后又去给蛇画脚,所以没有喝到酒。 
(5)从这则寓言中,我们能明白一个什么道理?请写在下面。
 我明白了做事不可多此一举,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
A.正确。
B.有误。“蛇固无足”的意思是:蛇本来没有脚。“足”是脚的意思。
C.正确。
故选:B。
(2)考查了翻译句子。“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的意思是: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考查了成语。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这篇古文通过讲述一个门客画好蛇又给蛇画脚,最终失去了酒的故事,因此可用“画蛇添足”来形容。
(4)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古文“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这句可知,先画好蛇的人没有喝到酒的原因是:他画好蛇后又去给蛇画脚,所以没有喝到酒。
(5)考查了情感主旨。这篇古文通过讲述一个门客画好蛇又给蛇画脚,最终失去了酒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可多此一举,蛇本来没有脚,却自作聪明将蛇添了脚,结果画不成蛇,还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一壶酒。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故答案为:
(1)B;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因为他画好蛇后又去给蛇画脚,所以没有喝到酒;
(5)我明白了做事不可多此一举,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道理。
10.展开想象,续写故事。
楚人被那人一问,羞得脸都红了。回家后,他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改变了自己的营销模式。第二天,他会怎么做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解答】范文:
续写《自相矛盾》
楚人被那人一问,羞得脸都红了。回家后,他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改变了自己的营销模式。第二天去别的国家从头卖起。
他在别的国家别的'市场上摆了个专卖矛的铺子,上面还挂了个旗子:顾客就是上帝。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走了过来,那个人对他说:“我是来买武器的,你有什么厉害的武器吗?”他对那个人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能刺穿许多盾。”说着说着便拿起一根矛,用力一戳,他手上的盾便破了洞,那个人看了,便说:“这么厉害,那我把所有的矛都买下吧!”
终于有一天,那位曾经被人嘲笑的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现在的他,已经靠卖矛成为了一个大富翁。(培优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自相矛盾
一.试题(共10小题)
1.在下面带点字读音错误的一组是(  )
A.寓言(yù ) B.陷入(xiàn)
C.锋利(fēn) D.矛盾(máo dùn)
2.下列成语中,不是寓言故事的一项是 (  )
A.井底之蛙 B.掩耳盗铃 C.程门立雪 D.自相矛盾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4.其人弗能应也(  )
A.应该 B.照应 C.回答
5.《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选自(  )
A.《论语》 B.《韩非子》 C.《诗经》 D.《战国策》
6.写出与下列意思相符的词语。
(1)向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   
(2)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3)(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7.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我的盾牌   。
(2)我的长矛   。
(3)《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
8.课内填空。
《自相矛盾》是一则    故事,出自《   》,讲述了楚国有个    和    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我们    。
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3)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4)不可同世而立。
   
10.小古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培优篇)2023-2024学年下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5 自相矛盾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在下面带点字读音错误的一组是(  )
A.寓言(yù ) B.陷入(xiàn)
C.锋利(fēn) D.矛盾(máo dùn)
【解答】C.“锋”的正确读音是“fēng”。
故选:C。
2.下列成语中,不是寓言故事的一项是 (  )
A.井底之蛙 B.掩耳盗铃 C.程门立雪 D.自相矛盾
【解答】A.井底之蛙:寓言故事,意思是指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B.掩耳盗铃:寓言故事,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C.程门立雪:成语故事,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D.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故选:C。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解答】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开。
出自《矛与盾》
句意: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根据意义划分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故选:C。
4.其人弗能应也(  )
A.应该 B.照应 C.回答
【解答】此句出自《自相矛盾》。意思是那个人不能回答。“应”回答。
故选:C。
5.《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选自(  )
A.《论语》 B.《韩非子》 C.《诗经》 D.《战国策》
【解答】《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 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
故选:B。
6.写出与下列意思相符的词语。
(1)向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 夸耀 
(2)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坚固 
(3)(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锋利 
【解答】故答案为:
(1)夸耀;
(2)坚固;
(3)锋利。
7.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我的盾牌 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2)我的长矛 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
(3)《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要实事求是,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解答】(1)(2)根据课文原文填空。
(2)结合课文内容,课文写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自夸他的矛能刺穿所有的盾,又自夸他的盾能档住所有的矛。当别人问他用他自己的矛刺他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要实事求是,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故答案为:
(1)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2)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3)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要实事求是,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8.课内填空。
《自相矛盾》是一则  寓言 故事,出自《 韩非子 难一 》,讲述了楚国有个  卖矛 和  盾 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我们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
【解答】《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 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故答案为:
寓言 韩非子 难一 卖矛 盾 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夸耀它说。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3)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4)不可同世而立。
 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解答】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本题选自战国晚期韩非子的《自相矛盾》。
故答案为:
(1)夸耀它说。
(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3)我的矛非常锐利,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4)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10.小古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答】(1)考查了词语解释。结合句子理解,A.正确,“誉之曰”意思是他夸耀自己的盾说。因此“誉”是称赞的意思。B.正确,“于物无不陷也”意思是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陷”是“穿透”的意思。C.有误,“吾矛之利”意思是我的矛很锐利。“利”是“锐利”的意思,不是“好处”。D.正确,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夫”句首发语词。故选C。
(2)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译文来回答,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可知,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考查了思维拓展。不自相矛盾,言之成理即可,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楚人的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故答案为:
(1)C;
(2)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