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05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2.体会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激发爱科学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体会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 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从1936年1月1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共计38年零37天,从未间断,他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83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2.文体知识(1)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2)说明文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态、构造、类别、特点、功能等。说明对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解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对象往往是抽象的事理,解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萌发(ménɡ) 次第(dì) 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ɡ) 周而复始(fù)悬殊(shū) 连翘(qiáo) 物候(hòu) 花香鸟语(yǔ)刺槐(huái) 载途(zài) 簌簌(sù) 草长莺飞(zhǎnɡ)理解词义: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三、活动一:明说明对象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理解概念结合前三段的内容,请说一说“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物候学”这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与气候有关,能据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物候:草木枯荣、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候学: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2.明确对象根据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物候学”概念的理解,结合下面的资料,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物候学”中的哪一个?助读资料:本文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一一物候学》一文改写,“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中的一个小标题,还有三个小标题分别是“四个因素”“在各国的发展”和“作用很大”。明确:物候学3.比读标题《一门丰产的科学一一物候学》和《大自然的语言》,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为什么?明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新颖有趣。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四、活动二:理说明顺序1.概括内容(1)概括1-3段内容,思考:课文1-3节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第1 段:描写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周期变化的四季景象。第2 段:引出自然现象与农事的关系。第3 段:正式提出“物候”与“物候学”的科学术语。文章第1节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接着第2节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第3节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从而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物候学”。(2)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那么4-12段又介绍了与物候有关的哪些内容?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顺序(1)四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阅读4、5段,思考: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①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②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③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分别是什么?7节:纬度差异:南方与北方——影响范围较广8节:经度差异:沿海与内陆——影响范围与纬度相比小9节:高下差异:高处与低处——影响范围与纬度、经度相比变小10节:古今差异:过去与现在——影响范围比其他三个因素要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颠倒?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从共时性到历时性的条理,这样安排条理清楚。(4)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是什么?它们说明的顺序能否颠倒?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不能。“首先”“对于安排……,确定……”“还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为了便利”五层意思,有重有轻,有主有次。小结:因为事理说明文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所以无论是全篇、某部分之间,还是某一段落内部之间,本文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都十分讲究,说明极富条理性。五、课堂总结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文章按“物候与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文章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六、布置作业1.积累“读读写写”字词。2.搜集: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古诗。【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现象 描述现象物候 做出解释 纬度 经度 主学 推究原因本质 阐明意义 高下 古今 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九九歌”是中国古代民间用来表示冬至后八十一天日期的总称,称“冬九九”。每九天为一个九,按次称为一九,二九,三九,直至“九九”,即所谓“数九寒天”,是气候上的冬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燕来,九九耕牛遍地走。你知道哪些包含物候知识的谚语?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些谚语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接着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探究有趣的《大自然的语言》。二、活动一:析说明方法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使用了许多说明方法,请从文章找出相关例子,说说其作用。方法提示:①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②列数字:通过列举准确的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特点,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有说服力。③作比较:把……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④作引用:通过引用……资料,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趣味性。⑤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明确:句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分析: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农谚,鲜明生动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权威性、趣味性。句2: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分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句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分析: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使说明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句4: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分析: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物候观测使用得“仪器”与气象仪器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使用活生生的生物作为观测“仪器”(手段)的特性---灵敏、复杂,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句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分析:运用作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用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并以此为例,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比较,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物候想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三、活动二:品说明语言1.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指在对知识表达上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符合客观事实。如:表时间(当时、目前、刚刚、今),表数量(大量、少数、许多),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表程度(很、十分、非常、相当、更、最、基本上),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几乎、也许),表频率(经常、常常),表来源(据透露、据记载、据说)等,都要求准确无误。阅读说明文要特别注意文中这些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以及关联词语,要细心的捕捉这些词语,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表达作用。生动性:指说明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主要表现为:(1)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可使被说明的事物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增强文章的可读性。(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清新。(3)句式富于变化,成语、四字词语的使用,能使文章自然流畅,富有情趣。2.体会语言准确性读下面句子,品味加点词的作用。(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许多”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左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体会加点词“一定”的作用)“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体会加点词“平均”的作用)分析:“平均”一词表示范围,说明了文中所述的提早日期是十年的统筹情况,并非专指某一年。“平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体会语言生动性读下面句子,结合内容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明确:“沉睡”“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2)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明确:“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是拟人的手法,这里面的“载”,是充满的意思,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写出了风雪交加、旅途的艰难。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4.归纳小结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四、活动三:解物候知识阅读下面诗歌,说说其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玉兰和红杏郭沫若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明确:这是由于纬度的差异。广州在南方,北京在北方,北京比广州的纬度高,所以春天来得晚,玉兰花开的也就晚。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明确:这首诗说明了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但是又有着第三个因素海拔的差异,两者相结合,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写的是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五、课堂总结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竺可桢还是一位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他尊重受众,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服务大众,解决实际问题。文章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将会是第一个感受到的人。让我们走近科学,热爱科学吧。愿我等中国青年都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热,就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向自然致敬,奋斗有你我。向科学致敬,光热成炬火。六、布置作业1.完成《分层作业》。2.推荐阅读:《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原文、《竺可桢的大自然日记》。【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说明顺序——逻辑清晰 严谨求实说明方法——多种多样 走近科学说明语言——准确生动 热爱科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