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财政政策 课件(共35张PPT) - 《财政学(第十版)》同步教学(人民大学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六章财政政策 课件(共35张PPT) - 《财政学(第十版)》同步教学(人民大学版)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十六章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概述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什么是财政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的历史发展
1、自然经济条件下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理财家早已提出的“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等颇有见地的、朴素的财政政策思想
一、财政政策概述
2、经济大萧条时期及以后
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罗斯福“新政”,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回升。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在新中国的运用
1、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财政基本上服从于是一个国民收入的统配计划,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采取直接调节的形式,内容单一。
一、财政政策概述
2、市场经济时期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间接地调节经济的运行,财政政策的内容、手段和目标更加丰富,财政政策的调节功能更显重要,财政政策的运用和操作的难度也加大了。
财政政策的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各级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政府。
各级政策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关键作用。
一、财政政策概述
一、财政政策概述
以我国为例:
改革开放以前:中央政府处于财政政策制定者的地位 ,地方政府处于财政政策执行者的地位。两者利益冲突及矛盾较小。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不仅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一个地区的政策制定者 。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者的利益冲突及矛盾加大,导致政策效果不能达到最优。
①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
②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要求
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 ,并且取决于民众的偏好与政府的 行为
一、财政政策概述
制约因素:
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财政政策的一般政策目标 :
一、财政政策概述
经济的适度增长
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收入的合理分配
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手段
1、税收
税收具有形式上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征 。
税收调节作用的体现 :
确定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确定税负的分配
税收优惠与税收惩罚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手段
3、政府公共投资
SW1
E1
E2
U1
U2
0
V1
V2
X
基础产业投资“乘数效应”
显示图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手段
4、国债
国债调节作用的体现 :
“排挤效应”
“货币效应”
“收入效应”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手段乘数
国民收入的绝对公式为:
Y=C+I+G
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私人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购买性支出。其中,
C=Ca+bYd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手段乘数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手段乘数
税收乘数:
购买性支出乘数:
转移性支出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
一、财政政策概述
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主要媒介体:货币供给、收入分配、价格
以货币供给为例:比如当实行赤字财政的时候,不论是增支还是减税,也不论是采取货币化融资还是采取债务化融资,首先都是扩大货币的供给量,而后才能达到扩大总需求的目的。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按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侧面划分:
1、需求侧财政政策
2、供给侧财政政策
代表:凯恩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
代表:供给学派 里根政府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划分:
1、扩张性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3、中性财政政策
(一)1997年以前的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1996年以前的一段时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组合。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将国民经济导入良性发展,从1993年开始实施“适度从紧”的“双紧”政策。
(二)1998年以后的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1、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2、2005年转为稳健财政政策
3、2009年重新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1、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政策背景: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周边国家和地区,使得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步伐明显放缓。我国从1998年开始,外贸出口额增长明显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态势,国内消费需求低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缓,结构性矛盾凸显,通货紧缩趋势显现,GDP增长率由1996年的9.6%、1997年的8.8%,1998年上半年下滑为7%,伴随经济增速放缓的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下降。种种情况表明,如果政府再不主动出击改变这一系列不利局面,此前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大好成果可能会付诸东流。
1、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可行性:
①国债发行仍有较大空间
②财政赤字的风险不大
③1994年分税制改革
④全社会可动员的资金潜力较大
1、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要点:
①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加财政支出为主的扩张性政策
②增发国债是积极财政政策的的主要措施,也是启动措施,增发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③没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惯用的减税政策,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适度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
④优化支出结构,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提高公教人员工资等公共需要
⑤实行“紧中有松”的稳健货币政策与松中有紧的积极
财政政策相配合,保证 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
(2)加快基础实施建设,优化经济结构
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 :
(3)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4)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1)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就业和再就业机制,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6)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7)大力刺激消费、鼓励出口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2、2005年转为稳健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政策背景:进入2004年伊始,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和信贷扩张引发了经济过热的迹象。
2、2005年转为稳健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政策背景:进入2004年伊始,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和信贷扩张引发了经济过热的迹象。
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赤字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积极增加积极收入,合理调整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
推动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2009年重新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政策背景: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骤然降温,经济增长过快而后回落的风险已开始显现。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次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趋冷的经济回暖,开始转向稳定增长的轨道。
(1)“加法”更有效,不是直接发力扩大需求,而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有效供给。
(2)“减法”力度大,深化增值税等减税措施基本落地,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为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3)“焦点”更清楚,聚焦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和稳定就业,在民生领域发挥积极作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财政政策
三、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货币政策简介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三)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
1、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2、存款准备金制度
3、利率
4公开市场操作
5、贴现政策
从总量调节出发可把货币政策分为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
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不同,而且这种作用不可相互替代,主要体现在:
(三)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配合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要求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该会议也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物价上涨和GDP增长对比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货币与准货币(M2)增长(%) 19.7 13.6 13.8 13.6 12.2 13.3 11.3 9.1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3.3 5.4 2.6 2.6 2.0 1.4 2.0 1.6
GDP(当年价格)增长(%) 18.3 18.5 10.4 10.2 8.2 7.0 8.0 11.2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18)》。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