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四篇不同的课文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文将情感蕴含在园中的花朵、虫子、鸟儿的具体事物和主人公经历的事中。课后的“阅读链接”补充了整本书的结尾,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悟。 二、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园子里事物的自由自在,“我”在园子里快乐无忧的心情,体会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我”对祖父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3.领悟作者运用反复手法和寄情于景、寄情于事的表达手法。三、教学重难点1.体会园子里事物的自由自在,“我”在园子里快乐无忧的心情,体会祖父对我深深的爱,“我”对祖父的怀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2.领悟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和寄情于景、寄情于事的表达手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忆童年,导入园子1.学生回忆童年:展示一些有趣的童年照片或图片,提出问题:“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让你留下了深刻的童年回忆?”。2.作家萧红的祖父拥有一个令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回忆童年的游园之旅,走进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去感受作者笔下童年的欢乐。3.揭示课题,根据课题猜一猜:—— 祖父的园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园子里可能有哪些景色?——你觉得在园子里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4.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nǎi)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是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小说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二、任务一:走进园子,欣赏园中景过渡: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萧红为什么会对祖父的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令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活动一:初读课文,初见园子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园子里有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2.检查字词学习。课件出示:第一组:蚂蚱 蜻蜓 蝴蝶 蚌壳第二组:樱桃 榆树 谷穗 倭瓜第三组:拔草 铲地 割草第四组: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1)指名分组读,教师相机正音。(2)引导发现:你发现这几组词有什么特点?第一组词语是园子里的昆虫,第二组词语是园子里的农作物;第三组词语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3.重点指导书写“拔、承、瓢”3个易错字。(1)拔:书写时请注意:右边是“朋友”的“友”加一点,要跟“拨水”的“拨”区分开。可以巧记为:一手放在前,一点放“友”肩。(2)“承”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中间的竖稍弯曲,三个横要短、靠上一些,右边撇要短,捺要长。它的笔顺是:横撇、竖钩、横、横、横、横撇、撇、捺。小口诀:承字记心间,撇捺要舒展。中间三横短,最后一横长。撇折在下方,好像人之肩。(3)“瓢”字要注意,右边是一个“西瓜”的“瓜”。书写的时候,票字要窄长,右半部分的撇画穿插到左半部分。出示水瓢图,帮助记忆。4.交流: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园子。5.再读课文,思考与交流,课文从哪两个角度写了祖父的园子?课文主要写了祖父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教师板书:园中景和园中事)5.哪些语段写园中景,哪些语段写园中事?(课文第1-3自然段,15-18段写园中景,4-14自然段写园中事。)活动二:品读语段,赏园中景1.过渡:作者记忆中的园子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细细欣赏。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园子景色的句子,圈画课文描写的景物,分类整理,填写在学习单上,说说园子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学习单一:园中景物 园子给你的印象动物植物自然景象3.交流反馈:(1)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好玩的、有趣的景物呢?预设:——动物: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蚯蚓、蝙蝠、虫子、鸟——植物:大榆树、狗尾巴草、玉米、黄瓜、倭瓜、花——自然景象:太阳、天空、白云(2)这些景色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预设:美丽的园子、五颜六色的园子、生机勃勃的园子……活动三:景中悟情,品园中情1.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你能体会到“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园中的景物对萧红意味着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学生自主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批注阅读感受。2.交流分享阅读感受,相机着重引导朗读品味以下三个句段: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1)作者描写了园子里各种各样的昆虫,透过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快乐、自由、无忧无虑、没有烦恼……)(2)这样的描写,为什么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从语言表达上,你有什么发现?(对景物进行形象描写,语言口语化,富有童趣)◆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透过作者对太阳的描写,你体会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开心的、健康的、自由的、明亮的)作者是如何描写太阳的?从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善于想象和联想,运用侧面烘托的描写方法)◆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1)这段话其实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自由”的感觉描写出来的?(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反复、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事物自由自在的特点。)教师小结: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留下了鲜明的记忆,一草一木皆有情,作者重点描写了园子里的昆虫、草木,表达了对园子深深的喜爱之情,这就是寄情于景的表达手法。3.仿照课文中寄情于景的写法,写写校园里的景物,表达快乐、自由的心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