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家的好邻居》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愿意主动行动,积极想办法为邻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邻居友好相处。且能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邻里生活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知道邻里发生矛盾时要互相体谅,并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话题二 “不给邻居添麻烦”教学反思: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邻里关系的民族,对邻里关系的重视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方面,“六尺巷”等邻里谦让的故事常常被人们所称颂。虽然邻里生活的基调是充满温情的,但也不可避免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小摩擦。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更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解决。确定了“学习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的目标。本课从情感的角度转向理性的角度来讲邻里生活,一方面讲避免给邻居添麻烦,另一方面讲如何理性地处理邻里纠纷。教材第39页呈现的三个情境,其中两个是不正确的做法,一个是正确的做法。右上图是正确的做法。这三个情境,其中两个是农村场景,一个是城市场景。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教师结合本地区或本班的实际情况使用其他邻里产生矛盾的情境。关注学生自身的经历。教材第40页三幅图呈现了三个为邻居考虑的事例,留白框是引导学生思考处理邻里关系的注意事项,以此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注意事项。“活动园”一方面拓展本环节的教学,另一方面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根据本地区或本班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者替换部分事例。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一方面收集故事,另一方面思考故事带给自己的该如何处理邻里关系的启示。教材第41页正文是前后两个环节的过渡,即从为邻居着想,减少邻里矛盾,过渡到自己受到伤害时,又该如何解决问题。教材第41页两幅图呈现了邻里生活中,自家利益受到伤害的事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性地应对这些冲突。“小贴士”从用沟通来解决冲突过渡到其他解决冲突的途径,提供给学生一些处理邻里冲突的方法。两幅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注意理性处理邻里纠纷。“小贴士”是半开放式的,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咨询长辈。第三课时的重点是学会与邻居和睦相处.邻居有困难主动提供帮助,掌握解决邻里纠纷的方法。难点是如何通过理性的方式维护自家的权益。解决难点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丰富邻里生活的经验。对于那些没有或者较少有邻里生活经验的学生,在教学前可以让他们采访父母,从父母的角度寻找可以利用的邻里生活经验。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尝试和自家的邻居交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那些已有较为丰富邻里生活经验的学生,分享邻里交往的经验和技巧,以此丰富那些暂时没有或者经历较少学生的经验。选择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帮助学生总结一些理性处理邻里纠纷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本课既循情,又据理,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邻里生活间的温情,也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地处理邻里关系,既不要给邻居制造麻烦,又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维护自家的权益。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邻里生活的经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做好学情的诊断,结合本班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所以本课的教学相对容易,但是对于城市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而言,学生的邻里生活经验可能较少,甚至没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前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