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单元解读)
新人教版 化学 选择性必修一
课标要求、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内容导览
教学策略、学生活动
模块一 课标要求、教材解读
课标要求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
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
认识化学平衡常数是表征反应限度的物理量,
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了解浓度商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方向间的联系。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课标要求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
的影响。
化学反应速率
课标要求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对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反应的调控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学生必做实验
教材解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的方向等知识属于课程标准中“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主题,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等基础上要继续学习的重要理论,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必修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及化学反应的知识。同时第三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平衡知识的应用,因此,该理论可以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指导作用。
单元解读
教材解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内容结构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的方向
表示方法及定量计算
定性与定量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理论解释
化学平衡建立
化学平衡常数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化学反应的调控(以工业合成氨为例)
教材解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定量表示方法
定性与定量研究影响因素
简单碰撞理论解释
宏观视角
微观视角
本节教材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定性与定量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应用简单碰撞理论解释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展开,突出了定性与定量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等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教材解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二节
本节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在内容的设计上紧紧围绕化学平衡这条线索展开。在学生已经有了化学反应限度基本认识的前提下,本节引言部分直接指出,在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提示学生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问题,明确学习化学平衡的意义。
化学平衡状态
建立(定性)
化学平衡常数
(定量)
化学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
(定性与定量)
勒夏特列原理
教材解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三节
从学生熟悉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反应出发,说明体系有向着混乱度增加(熵增)的方向转变的倾向,教材通过实例说明,有着熵增的方向进行。
从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出发,介绍化学反应有向着焓减的方向进行的倾向,教材通过实例说明,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由此得出结论,不能只依据焓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让学生明确,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考虑焓变和嫡变,正确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对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资料卡片”的形式简单介绍自由能与化学反应自发进行方向的关系,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教材解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第四节
本节围绕合成氨这个调控化学反应的成功案例,从速率和平衡两个方向展开,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与优化,进一步体会理论的指导意义,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原理分析——讨论合成氨可能的条件
联系实际——介绍合成氨的条件
形成思路——形成选择适宜生产条件的基本思路
研究概况——介绍合成氨的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
模块二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章节 教学目标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能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能运用规律解释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3)知道化学反应是有历程的,认识基元反应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历程,能从调控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和选择反应条件。
(4)能用简单碰撞理论说明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体会理论模型的建构过程,强化模型认知意识。
教学目标
章节 教学目标
第二节 化学平衡 (1)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书写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并进行简单计算;能利用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及平衡移动的方向,提升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进一步建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一学科观念。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能依据原理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章节 教学目标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1)知道化学反应是有方向的;
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和熵变有关。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
教学目标
章节 教学目标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 (1)通过工业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与优化,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在合成氨适宜条件的讨论中,形成多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章节 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难点:用简单碰撞理论说明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二节 化学平衡 (1)重点:化学平衡常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
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难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目标
章节 教学重难点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1)重点: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熵变的关系。
(2)难点: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反应的焓变、熵变的关系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 (1)重点:合成氨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综合调控。
(2)难点:形成多角度调控化学反应的思路
模块三 教学策略、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在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4)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化学反应速率时,除了测量浓度变化,还可以测量哪些物理量的变化 请举例说明。
(1)怎样用某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2)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时,为什么数值可以不同 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3)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同一反应的速率时,这些速率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2.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研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路二: 选择不同的化学反应,探究同一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思路一: 选择同一个化学反应,探究不同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从定性与定最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3.建构碰撞理论模型,解释反应条件对速率的影响
(2)运用简单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 认识相关概念
(3)运用简单碰撞理论,解释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二节 化学平衡
1.结合图像分析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发展变化观和平衡观
例如,以工业合成氨为例进行讲解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合成氨的反应有哪些特点
(2)在一定条件下,1molN2 和3 mol H2发生反应,是否可以生成2 molNH3
(3)以1mol/L N2和3 mol/L H2或2 molL NH3为起始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发生反应以时间为横坐标,依度为纵坐标,绘制反应过程中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并与教材中的图2-5对照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二节 化学平衡
2.结合数据分析建构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定量认识化学平衡状态
环节一、认识化学平衡常数。
环节二、理解化学平衡常数。
环节三、应用化学平衡常数。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二节 化学平衡
3.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带助学生发现平衡移动规律
环节一、获取实验证据。
环节二、应用数据分析
在获取实验证据层面,教材中设计了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系列实验
在获取实验证据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人应用数据分析层面,重点突出K和Q的大小与平衡移动方向的关系。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1.结合身边事例,认识自发过程
2.结合从熟悉的反应入手,研究焓变与反应自发方向的关系
(1)寻找能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分析自发反应的共同点
3.从具体反应出发,研究熵变与反应自发方向的关系
环节一、引发认知冲突。
环节二、分析原因。
环节三、寻找特点。
教学策略
内容 教 学 策 略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
1.从速率和平衡两个角度分析合成氨的条件
2.结合工业实际,理解合成氨的条件
(1)阅读“科学 技术 社会”栏目,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2)分析工业上压强采用10 MPa~30 MPa的原因。
3.结合合成氨的研究历史,展望发展前景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合成氨的反应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查阅资料,将学习进一步深化。
(3)分析工业上温度采用400~500 C的原因。
学生活动
本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进一步学习变量控制、对比等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实验前应安排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用品在实验中的作用,分析实验中各个步骤加人试剂的目的和预期的实验现象。
2.在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中,注意变量控制、对比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3.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实验的开放度,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用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经评价、改进后按照最终确定的方案进行实验。
活
动
建
议
章节 课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3课时
第二节 化学平衡 3课时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1课时
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调控 1课时
全章复习 1课时
课时建议
谢谢欣赏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