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要求】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时空定位】
【教材主干知识梳理】
1.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了解早期人类的产生的前提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梳理这一发展过程的思维导图。
拓展阅读:
女性非常熟悉植物的生命周期,并认识到阳光、雨水和温度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为了获得更丰富、更稳定的食物,新石器时代的女性可能开始培育植物,而不再仅仅依靠采集野外食物。而与此同时,新石器时代的男性成员放弃了为了食肉而捕猎的目的,开始喂养抓获来的动物。这些实践活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逐步形成。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
国家与氏族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而氏族的划分却依据血缘关系。二是国家已有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而氏族所有的却是民主管理机关。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古代史》
2、依据教材和拓展材料,认识在不同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古代文明表现出的多元不同特点。
(1)古代西亚 两河流域
拓展阅读:(法典治理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中经常把契约作为判案的唯一证据;采用了最为野蛮的同态复仇的方法。既有彰显法律公正性,也有奴隶制立法的残酷性。— —摘编自李海峰著:《古代近东文明》
(2)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拓展阅读:(法老的神圣地位)
《金字塔铭文》中体现保佑国王通过冥世之路,到达来世、获得永生的宗教咒语,最早出现在国王乌纳斯金字塔与河谷享殿的通道墙壁上。与死神奥塞里斯的结合,象征着王权的延续和国王在冥世的神圣地位;而作为拉神之子的形象则象征着过往在今世和将来的权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例题】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3)南亚 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拓展阅读:(种姓制度的传承)
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经历过许多调整,并且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社会法令和宗教法令的结合,使种姓制度仍在印度农村地区发挥作用。——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欧洲 爱琴海(古希腊文明)
拓展阅读:(海洋文明、小国寡民、公民政治)
城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政治上的独立。多数城邦都是弹丸小邦,城市多设在高地,位于交通和商贸要道上,与周边农村形成共生关系。——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祖籍本邦的成年男子,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土地)。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有自备武器装备‘执于戈以卫社稷’的义务,同时有权参加城邦内议事或审判的职能。”
——摘编自顾准著:《希腊城邦制度》
3、总结: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填写古代文明概况简表
古代文明 地域 出现时间 主要成就
政治 文化
埃及文明
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 ,包含数学知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两河流域文明
印度文明
希腊文明
〖概念阐释〗 文明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成了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作文明。”
城邦
城邦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村社构成。城邦居民的主体是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城邦公民一般指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出身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不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人们因此把古希腊城邦比喻成“男性公民的俱乐部”。
1.(2023·全国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2.(2023·福建高考)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3.(2023·重庆高考)古印度《摩奴法典》是根据吠陀经步典和古来习惯编成的法论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其中段条文称,信众“如欲获得最好的幸福,即最后解脱,不要终生淹留在非僧侣种姓的教师那里,或不识吠陀的婆罗门那里”。该条文旨在( )
A.巩固婆罗门教地位 B.革新教育体制
C.打破种姓制度隔阂 D.宣扬法律权威
4.(2023·浙江高考)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5.(2022·辽宁高考)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6.(2015·上海高考)“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们让诸大神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 )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7.(2013·上海高考)某古代文明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有自己的文字体系,②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经济,③有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典,④在文学方面成就突出,该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两河流域文明
8.(2012·上海高考)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9.世界最初的文明主要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这反映出古代文明(  )
A.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建立完善的国家机器
C.相互间处于封闭隔绝状态 D.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
10.促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开始形成 B.早期城市的出现
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D.私有制逐渐确立
11.《梨俱吠陀》提到众神享受作为祭品的“原人”后,将其身体进行分割,“其嘴乃成婆罗门二臂制成刹帝利,两股衍生是吠舍,双足产出首陀罗”。这一记载反映的是(  )
A.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B.古巴比伦的君主专制
C.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D.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度
12.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
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13.(2023·湖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