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合理消费》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通过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法分析出合理消费与过度消费的后果,能够合理安排、合理消费。法治观念:养成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坚持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健全人格:避免过度消费,提高勤俭节约的意识。话题二“学会合理消费”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要点是引导学生调整行为。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自己及家庭的消费调查表(一周或一月),从饮食、衣着、日常用品、学习、休闲等方面了解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情况,课上结合教材第40页和第41页的内容,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哪些消费属于合理消费,哪些属于过度消费,分析二者分别会带来哪些后果,让学生对合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后果有充分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和实施教材设计的春游午餐计划,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懂得量人为出,做到精打细算,初步学会合理开支的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第43页的阅读角,引导学生从个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家庭经济负担、我国国情、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思考如何合理消费,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科学合理消费观的认识。由于心智尚不成熟和缺乏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易受外界影响,在购物时往往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有时会被商品的包装所吸引,有时会因为同伴买了某种商品而盲目攀比,有时受广告、动画片、流行读物等影响,很可能凭直觉提出购买要求而没有考虑实际需求。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反思自己的消费愿望,学会提出合理的购物要求。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有的父母以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作为疼爱孩子的主要方式,导致孩子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有的父母以物质奖励作为鼓励的重要手段,易造成孩子片面地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学习动机。有的父母自己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制,孩子也容易沾染铺张浪费的气……当前,中小学校园里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赶时髦等现象。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注意学生学习体验的真实性。合理开支有一定的现实性,教师要根据本地区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一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有不少合理的消费需求都难以满足,更谈不上过度消费。教师一方面要肯定这些学生有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愿望是很正常的,赞赏他们体谅父母、懂事明理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教育他们,即使以后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合理消费。对于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教师要注意分寸和尺度。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要根据当前的时代背景赋予其新的内容。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不攀比,不虚荣,不盲目追求品牌,注重实用功能,物尽其用,就符合节俭的基本要求了。让学生明白,勤俭节约、合理消费不是提倡大家过苦日子,不是抑制消费,更不是“一毛不拔”,而是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及实践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