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认识浪费带来的危害及其形成原因。法治观念:能够在生活中反对浪费,避免浪费。健全人格: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浪费,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话题二“还有哪些浪费可以避免”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还有哪些浪费可以避免教材第49页呈现了校园里常见的,但学生不易察觉的浪费行为:电、纸和文具的浪费,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浪费现象,并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1.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常见的浪费行为,以提问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反思,比如,“你离开教室时是否记得关灯 ”“你是否爱惜草稿纸 ”“一块橡皮用多久 ”“你多久换一次书包 ”2.本页内容是本课第二板块的引子,不用过多展开,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正视和反思发生在身边和自己身上习惯性的、细微的浪费行为。本课时既围绕浪费现象进行进一步探究,又通过调查研究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名“浪费行为小侦探”,细心找出自己身边的各种浪费现象,然后组成各个“侦察小队”,结合教材第50页的内容,调查研究浪费行为的表现、危害、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可以在班级交流,也可以做成图文并茂的小报展出。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相关内容,比如,出示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数据,辨析与纠正浪费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从而拓展学生的认识,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调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浪费现象的调查活动,教师应在调查目标和方法上提供一些具体建议。调查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洞,例如,“水资源浪费调查”“文具浪费调查”的目标就过大,不具体,不如改为“某小学自来水使用中的浪费调查”“某班同学橡皮使用中的浪费调查”等。调查方法可以采用观察、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观察时要注意安全,做好记录,通过数据或图片的方式呈现结果比较好;如果采访有代表性的人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录像;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资料,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调查中留心一些节约小妙招,并向全班同学推广”。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帮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本课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学生心中种下勤俭节约、预防浪费的种子,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身边“潜伏”的浪费,达到自我警醒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在家里、校园里应该提醒自己、家人和同学注意节约、不要浪费,如果有人减少了浪费,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或奖励等。此外,还应把自律和他人监督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班级水电节约监控表"等,把监督的任务分配给所有学生,让避免浪费成为一个长期的关注点,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