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我参与 我奉献》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明确关爱弱势群体需要各方合力,我们应当平等地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健全人格:认识到平等友善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培养公共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公共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话题一“友善相待”和“文明有礼”教学反思:本课是课标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话题:友善相待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爱心早餐”故事下的情境问题“我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知道建设美好社会,需要人们的相互关爱与帮助。第二个教学环节,借助爱心衣物捐赠方案比较和全国团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平等友善可以传递正能量、使社会更加美好,激发学生关爱、帮助他人的情感。第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从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主动发现等方式,认识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各方的关爱和帮助。话题:文明有礼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可借助评析活动园中的人物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既是文明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需要人们做到文明有礼。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请学生纠正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发现文明有礼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行中,人们应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第三个教学环节,借助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影响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提高公共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要关爱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父母长辈、同学朋友等。但是对于公共生活中与自己关系不密切、接触不多,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则缺乏友善相待的意识和情感。因此,设定第一个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与关爱,当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有这样的意识和行为时,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五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文明有礼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但作为公共生活的参与者,他们需要认识到文明有礼不仅是个人素养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公共生活的需要。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要将学生对文明有礼的认识从个体修养延展到公共生活建设的层面,进而引导学生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公共意识。在社区生活中,社区成员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利益与发展,还要关注他人服务社区建设。因为只有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贡献力量,才能建设良好的社区,使每位贡献力量的社区成员最终受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