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2.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二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2.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二课时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健全人格:初步形成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长远大局意识,萌发感恩与保护地球的情感。
责任意识:通过学习明确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话题二“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
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感受环境问题的危害——探究环境问题 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产生尊重自然、珍爱地球、保护环
境的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环境问题的话题,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环境事件,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环境问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开展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拼摆卡片探寻水保病事件产生的根源;再引导学生仿照水俣病的案例画出某个环境问题的关系图,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或绘画表达对人类不当行为的看法,激发他们珍惜、善待地球的情感。
需要经历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活动园中 “日本的水保病事件告诉我们什么”,是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思考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假如离开地球,人类还能生存吗”就属于高水平的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关联、整合多种信息进行深度学习,经过对比、找出支撑的论据、关联多个信息、将碎片信息结构化、归纳概括、运用资料解释说明观点等高阶思维过程,最终得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结论,这样才可能为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设计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数据、图表、照片或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清晰认识到环境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问题,如果环境被破坏,人类将难逃厄运,从而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