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核心素养目标:
健全人格:从环保节日切入,引导学生从“知”落到“行”上,感悟环保重在落实,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责任意识:能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或结果,知道人类社会为保护地球家园,正在作出各种有益尝试,认识到保护地球是全世界的责任。
话题三“我们共同的责任”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我们共同的责任
第三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延伸,是在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原因后,思考如何应对人类不当行为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而提出“保护地球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的观点。
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系列措施保护地球 保护环境,我们也可以有所作为。在第一个环节,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国为保护环境采取的行动,了解人类为解决环境问题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第二个坏节,教学应侧重行为导向,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保护行为,意识到自己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本课时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人、学校、社区的环保行为,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活动还要关注“人类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懂得人类应该在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开发自然的基础上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是树立环保责任意识,教学难点是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环保责任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与环保活动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尝试了以下教学策略。
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把环保知识和环不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较难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本课“小小环境观察员”活动提供了范例。该范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周围的环境问题、反思自己或他人不当的环境行为,学会针对问题思考对策、撰写提案,并通过全班民主商议制订班级环保公约。由于这一约定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制订的,因此制订公约的过程不仅是环境责任意识提升的过程,也是环境行为自我道德约束的过程,学生在后续生活中遵守班级环保公约,更是规范自己环保行为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