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应对自然灾害》第三课时教学反思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知道人们为抵御自然灾害采取的措施及其面对灾害时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责任意识:感悟抗灾精神,体会我国人民“- -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话题三“不屈的抗灾精神”教学反思:第三个话题“不屈的抗灾精神”,告诉学生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也一直在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教材以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为例,通过抗灾救灾中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感人故事,让学生感悟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本课涉及模拟演练、绘制逃生图等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建议将区课时融合使用。这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围绕“当灾害发生时该怎么办”的问题,分别呈现多种自然灾害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学会科学合理地遇险,认识到具备避险意识、自救自护知识和方法可以防止或减轻伤害。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并绘制合理的逃生路线图。第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和教材文本的学习,了解依靠科技和法律手段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带来的伤害。第四个环节:组织学生通过讲述抗灾中的感人故事,感悟不屈不挠团结互助的抗灾精神。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提升防灾避险的意识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学会在灾害中自护自救是防御自然灾害不可或缺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自护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不同自然灾害的避灾要点,呈现多个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选择判断中学会自护自救,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组织学生实践演练,在教室、操场等场所开展模拟防灾演习,提升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防灾避险意识和有效运用防灾避险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