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A. 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 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 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 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项正确;夏、商、 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 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 都江堰的修建 B. 芍陂的兴建C. 郑国渠的兴修 D. 灵渠的开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A项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故选A项。4. 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 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 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 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 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5. 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 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 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 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至唐朝(中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表明西汉末年至唐朝初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经历了人口明显减少的时期。结合所学,西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州牧割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北方战乱不断,导致人口减少或增长缓慢,B项正确;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技术继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北方人口因战乱南迁而非外迁,排除C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衰退”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6.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 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C. 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 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可知,明朝读书人穿着丝绸,服饰华美艳丽,不像以前穿着朴素,反映了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A项正确;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与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朝读书人服饰华美艳丽,未体现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排除C项;在封建社会,男女平等观念不可能普遍化,排除D项。故选A项。7. 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 噶尔丹叛乱 B. 鸦片战争C. 大、小和卓叛乱 D. 中法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年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噶尔丹叛乱发生于康熙年间,排除A项;大、小和卓叛乱发生于乾隆年间,排除C项;中法战争发生于光绪年间,排除D项。故选B项。8. 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A. 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B. 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C. 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D. 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欧亚)。根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军北伐发生在1929年前,C项属于汤因比不可能“亲眼见到”的历史事件,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印度焦特布尔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加坡城汇集大量移民,因此会出现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平紫禁城是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因此,AB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9. 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A.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坚强决心 B.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C.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 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英国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灰溜溜地逃走了”直接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A项正确;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排除B项;截止到1949年1月份,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排除C项;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结束于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10. 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A. 马铃薯 B. 辣椒 C. 小麦 D. 玉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和美洲。新航路开辟前,小麦是在旧大陆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C项正确;马铃薯、辣椒、玉米原产于美洲,不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美洲的“作物”,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11.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 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 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C. 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 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漫画中拿破仑横跨世界,象征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而英国人手执刀剑,企图阻止他,体现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B项正确;漫画中除了描绘拿破仑横跨世界,还描绘了手舞刀剑反对他的英国人,“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不能完整概括漫画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英国当时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双方的斗争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对决,排除C项;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大量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联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咖啡传入亚洲不晚于6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建立是在近代以后,①错误;咖啡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与新航路开辟有关,而非源于17至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②错误;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大规模种植咖啡,拉丁美洲形成单一经济结构,沦为殖民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反映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③正确;近代世界贸易的发展促使咖啡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和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常消费品,文化的交流使得饮用咖啡风气的日益流行,因此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④正确。③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狱中的尼赫鲁写道,抗议、祈求、武装起义这些方式在印度都行不通,“就在此时,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非暴力抵抗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它……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它似乎能展现印度人的特别才能。……这种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非暴力不合作是当时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唯一形式B. 甘地的人格是印度群众接受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的首要原因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时就明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主张D.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度)。根据材料“就在此时,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非暴力抵抗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它……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它似乎能展现印度人的特别才能。……这种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可知,尼赫鲁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D项正确;“唯一形式”说法绝对,尼赫鲁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排除A项;尼赫鲁认为“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即甘地的人格有利于调动人民参加不合作运动,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 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 )①越南战争的结束 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70年(中国和美国)。根据材料可知,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越南战争的结束,同时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1964年中国与法国的建交,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不符合材料时间。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5.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地区 1990—1992年 1995—1997年 2005—2007年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世界 843.4 16 787.5 14 847.5 13发展中国家 826.7 20 768.1 17 835.2 16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87.9 20 498.1 16 554.5 1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54.3 12 53.3 11 47.1 8近东和北非 19.6 6 29.5 8 32.4 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64.9 34 187.2 33 201.2 28发达国家 16.7 <5 19.4 <5 12.3 <5A. 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B. 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C. 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D. 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至2007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变化反复,饥饿发生率总体呈现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反映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D项正确;1995年到2007年,发展中国家饥饿人口数量上涨,但饥饿发生率下降,“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说法正确,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部分发展中国家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A. 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 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C. 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 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可知,清朝监察御史核查前朝黄册,发现存在户口数据造假的现象,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C项正确;监察御史奏请“停造无益之黄册”,但材料未表明清朝后续反应,即是否真的停造黄册,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明末黄册造假现象,但不确定是不是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但未体现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7. 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A. 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 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 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 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二次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北议和时,部分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的主张,反映了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C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说法错误,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排除A项;南北议和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B项;二次革命指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8. 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B. 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 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中小企业孵化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可知,从1957年到2020年,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发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有力证明了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经济特区,排除C项;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9. 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 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C.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D. 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伊斯兰文明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后逐渐转译为其他语言流传,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西方文明,B项正确;“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伊斯兰文明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承,希腊字母演化过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0.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蒙古军队西征C.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图中线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到达印度和中国地区,由此可知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蒙古军队西征指的是蒙古建国后,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其方向应该由东向西,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公元4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韩国、日本;8世纪时传入阿拉伯,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2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段话旨在( )A. 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B. 反映生产方式、交往和分工之间相互关系C. 阐明各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 揭示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根本动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据材料“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民族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联系,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根本动力,D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生产力发展促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而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排除A项;材料所述“交往和分工”指的是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交往和经济分工合作,认为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各地区的交往联系和国际分工的扩大,“生产方式、交往和分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列举材料的部分关键词,未能点明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连为一体,“各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答案】22. 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垄断高官。23. “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誊录、糊名);③科举规模扩大(人数增加、数量增加);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社会广泛传播。【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本意:据材料“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得出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表现:据材料“计资定品”“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得出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成因: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主要是因为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逾于前代”之处:据材料“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表现在: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③科举规模扩大;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非程朱学不试”体现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原因可从程朱理学本身的特性、封建国家的支持、理学的广泛传播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得出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结合所学得出,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成为儒学主流,在社会广泛传播。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康有为《清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答案】观点判断: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必要性:世界步入铁轨时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利于求富(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便于图强(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开民智(思想启蒙、解放)不切实际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列强干预(争夺、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解析】【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观点判断: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具有必要性,但操之过急。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必要性和不切实际两方面辨证评价,如根据材料“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和所学知识,当时世界已经步入铁轨时代,而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需要救亡图存,并且修建全国铁路利于求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交流、开发资源、开发边疆、发展工商业,同时也利于巩固国防、削弱列强对华控制,促进思想启蒙、解放等方面分析必要性;但也有其不切实际的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新政阻力大,如守旧派、顽固派、政治腐朽等阻力大,这时期列强干预,如控制路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分析不切实际的理由。24.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答案】24.原因:拥有广阔市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自由贸易;炮舰外交;改革政治制度。相关事件: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文官制度改革;第二次鸦片战争。25. 改变: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因素:凡尔赛体系以强权政治原则构建新秩序不合理,对战败国尤其德国惩罚过于严厉;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国际联盟的软弱;英法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26. 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合理性: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优点: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原因:据材料“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得出拥有广阔市场;据材料“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得出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据材料“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得出自由贸易;据材料“‘炮舰外交’必不可少”得出炮舰外交;据材料“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得出改革政治制度。相关事件:根据题干要求,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的事件。结合所学,1856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胜俄国,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将奥斯曼变成附庸。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逐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1856年,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联合法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世界。改变:结合所学,一战期间的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因素:据材料“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得出凡尔赛体系以强权政治原则构建的新秩序不合理,对战败国尤其德国惩罚过于严厉;据材料“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得出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法西斯的扩军备战;据材料“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得出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结合所学,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英法面对法西斯的扩张实行绥靖政策,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也是冲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速其崩溃的重要原因。【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三大支柱:据材料“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合理性:从历史教训、现实需要、本身优点三方面分析。如:历史教训:用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武力(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维护少数国家利益,无法保证世界和平,反而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现实状况: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优点:“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利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的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长城是抵御外敌的战略防线,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纽带。理由:修建秦汉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匈奴的进犯,明长城是为防御边疆瓦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长城的军事防御,是农耕文明生产力水平和防御理念的重要体现,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同时,长城也见证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过程。长城沿线的烽燧瞭望、交通驿站、互市贸易等空间场所客观上保障了亚洲内陆东西、南北向的贸易畅通,促进了沿线的多民族交流。从秦汉时期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战争,到明清时期内地与边疆经济的往来频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边疆民族以长城这条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的主线为纽带,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中国版图。综上所述,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载体,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既起到了战略防御的军事作用,也发挥了促进交流的纽带作用。【解析】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A. 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 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 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 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 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 都江堰的修建 B. 芍陂的兴建C. 郑国渠的兴修 D. 灵渠的开凿4. 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 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 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 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 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5. 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 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 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 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6.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 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C. 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 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7. 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 )A. 噶尔丹叛乱 B. 鸦片战争C. 大、小和卓叛乱 D. 中法战争8. 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途经欧亚许多地方,记载了他“亲眼见到过往悉心研究过的人和事——那些书面报道里栩栩如生的人与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经的城市中,他不可能“亲眼见到”( )A. 印度焦特布尔城:路上有卡车与汽车,整个城市都通了电灯B. 新加坡城:使用中国汉字、印度的泰米尔文和英文的告示牌C. 上海:国民革命军北伐,租界调来了大批部队驻防D. 北平: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宫——紫禁城9. 1949年4月20日,英国“紫石英”号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双方发生激烈炮战,该舰被击伤后搁浅。当时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这个日子很有可能永垂史册,因为在这天……中共炮手轻蔑地把英国皇家海军搁到了一边,这一天标志着已经破产的中国旧政权终于被迫承认自己的无能。”7月30日,“紫石英”号灰溜溜地逃走了。“紫石英”号事件表明( )A.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B.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的覆灭C.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 D. 百余年来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结束10. 有学者指出:“欧洲作物在美洲的一页农艺史,是在哥伦布二度来航才真正发轫。当他重返伊斯帕尼奥拉(今海地、多米尼加两国所在之岛屿),带领着17艘船只、1200名人手,还有各式作物种子、切枝……初期栽种成果便令人大受鼓舞。”下列项中,属于哥伦布能带去的“作物”是( )A. 马铃薯 B. 辣椒 C. 小麦 D. 玉米11. 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 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 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C. 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 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12.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之后咖啡馆逐渐风行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人也有计划地在殖民地生产咖啡。1882年,第一家国际性的咖啡交易所在纽约开张。到20世纪初,拉丁美洲成了全世界咖啡生产的中心,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咖啡传入亚洲是在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之后②咖啡传入欧洲源于启蒙思想家的大力宣传③拉丁美洲成为全世界咖啡生产中心与近代不合理国际分工密切相关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场得益于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的交流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狱中的尼赫鲁写道,抗议、祈求、武装起义这些方式在印度都行不通,“就在此时,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非暴力抵抗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它……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它似乎能展现印度人的特别才能。……这种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非暴力不合作是当时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唯一形式B. 甘地的人格是印度群众接受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的首要原因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时就明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主张D.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14. 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提交的他的第一个外交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历史证明,尼克松政府“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有利于( )①越南战争的结束 ②中国与法国的建交③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④古巴导弹危机解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5. 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地区 1990—1992年 1995—1997年 2005—2007年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 数量 发生率世界 843.4 16 787.5 14 847.5 13发展中国家 826.7 20 7681 17 835.2 16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587.9 20 498.1 16 554.5 1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 543 12 53.3 11 47.1 8近东和北非 19.6 6 29.5 8 32.4 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64.9 34 187.2 33 201.2 28发达国家 16.7 <5 19.4 <5 12.3 <5A. 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B. 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C. 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D. 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A. 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 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C. 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 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17. 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A. 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 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 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 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18. 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结构与质量的巨变。1957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消息《出国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记录下新中国第一次举全国之力办起的外贸活动——广交会。1999年的第86届广交会上,机电产品首次跃升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1年后,广交会“一位难求”,被视为“中小企业孵化器”。自第101届起,广交会全称改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202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000多倍,已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第一展B. 中国以开放姿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 广交会是对外开放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 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战略的实施19. 中世纪开始后的数百年间,亚里士多德已经被人们忘在脑后,尽管其希腊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750至900年间,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译自希腊文,一些由古叙利亚文转译。之后,他的著作又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译本,并闻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译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莱多。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 西方文明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C.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古希腊学者D. 希腊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20. 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A. 丝绸之路的开通 B. 蒙古军队西征C.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2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段话旨在( )A. 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B. 反映生产方式、交往和分工之间的相互关系C. 阐明各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 揭示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演进的根本动力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2题14分,23题6分,24题20分,25题12分,共52分)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 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凌然一趋于正。”——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筑全国铁路,起海陆军而强中国……今何时乎?列国交通竞争、互校优胜劣败之时也。……夫辟地利,开明智、通商业、广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准、藏、滇、桂之防,皆非铁路不为功矣。凡铁路所到之处,即为文明繁盛,铁路未开之所,即为闭塞榛荒,此万国已然之迹也。而达国广土,需之尤迫。——康有为《清计全局筹巨款以行新政筑铁路起海陆军折》(1898.9)请简要评析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24. 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秦始皇令蒙恬北筑长城,以御匈奴。东起辽沈,西迄临洮,陵山越谷五千余里,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引自孙中山《建国方略》材料二《我们的长城—四万万七千万》(《中苏文化杂志》“抗战特刊”创刊号封面漫画,1937年11月)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长城价值,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