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初中语文 苏轼群诗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
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
议题解读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低微,初到黄州,寄居定慧院,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八下),并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帮补生计,由此有了“东坡居士”的别号;1082年,苏轼创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九下);1083年,苏轼写了《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八上)。
初中不同年级的教材上分别载入了这几首词,学生通过学习苏轼的诗作,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对黄州诗词的横向比较感知,也缺乏对作者重要人生重要转折的整体性感知。黄州是苏轼一生最落魄的时期,却也是他作品的巅峰时期,而这样卓越的成就离不开苏轼面对逆境的乐观态度。这三首诗正好记录了苏轼人生的重要心境变化,因此,我们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横向比较探讨,让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并从中领悟人物的精神魅力,以便更好的指导自己的人生。
本次研究的议题是“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通过设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以苏轼在黄州的三篇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一方面黄州是苏轼被贬的第一个地方,黄州偏僻、贫穷,相对以前优渥的生活来说,被贬黄州无疑是他人生中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黄州这片肥沃的土壤也滋养了这个才子,他在这里完成了自我的淬炼,实现了精神的突围,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
谁的人生不经历曲折,谁又不曾因人生坎坷而失意难过,苏轼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人生何种困境,都能一步步走出精神泥潭,找到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选文篇目及来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科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
文本解读
文本组特质: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的黄州,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得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领略了朝廷的黑暗,在被关押了130天后,他失魂落魄的来到了黄州。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件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苏东坡决定前往沙湖购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走到半路,突然下了一场暴雨,人们惊呼着躲避,只有苏东坡毫不在乎。雨停后,被淋成落汤鸡的苏东坡,口中悠然的吟出一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元1083年,这是苏轼被贬后的第四年。这天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苏轼起了兴致,于是邀好友一同到庭院中散步、赏月,并把这一晚的情形记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文本与议题关系:
黄州是苏轼一生最落魄的时期,却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黄州这片土地究竟引发了苏轼怎样的思考?本次议题“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给了苏轼什么?”,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这三首诗为载体,通过设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去探索苏轼这一阶段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千古文人苏轼在临终前挥笔写下的一首诗。“功业”一词出自易经,指的是功勋与事业,但是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被贬的三个地方。为什么苏轼会在诗中把被贬之地当做平生功业呢?这节课让我们结合苏轼在黄州时期写下的词作来探讨。
[设计意图]:
导入通过对比设疑,引用苏轼临终前的诗句,将“功业”与“贬谪”这样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词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被贬谪的第一处“黄州”寻找端倪,结合黄州时期的诗词,展开本课的群诗教学。
二、自主探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
任务一:小组合作:诵读,结合字词注释疏通诗意,理解诗情。
补充资料:
(1)作品背景介绍
公元19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的黄州,身为有罪的官员,苏东坡不得擅自离开黄州,不得签署公文。领略了朝廷的黑暗,在被关押了130天后,他失魂落魄的来到了黄州。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件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苏东坡决定前往沙湖购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走到半路,突然下了一场暴雨,人们惊呼着躲避,只有苏东坡毫不在乎。雨停后,被淋成落汤鸡的苏东坡,口中悠然的吟出一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公元1083年,这是苏轼被贬后的第四年。这天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进窗户,苏轼起了兴致,于是邀好友一同到庭院中散步、赏月,并把这一晚的情形记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2)字词注释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断”;
幽人:幽居之人;
省:知晓;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料峭:形容微寒;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记承天寺夜游》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任务二:请找出这三首词中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任务三:请结合三首词中的具体诗句谈谈,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从中读到了一个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苏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当时苏轼被贬黄州,不能签署公文,所担任的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差甚远,所谓的闲人只是表层意义,其委婉的反映了苏轼官途失意的苦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竹影的美丽、有他和张怀民共同来欣赏,难道不是快事吗 这是一个懂得排解内心的苦闷,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下雨了,苏轼一个人在慢慢走路,雨水浸湿了他的头发,从脸上流下来,从下巴滴下来,从指间滴下来,他的草鞋早已经湿透了,走在路上发出“吧唧吧唧”的声响,但他还是悠然自得的吹着口哨、拄着拐杖慢慢走着,雨点急促,打在树叶上发出“滴滴答答”、“噼里啪啦”的响声,但这一切苏轼都不在意,大自然的声响仿佛是在给苏轼的“吟啸”伴奏。这是一个悠然自得、不惧风雨的高大的苏轼。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是一个蒙受了冤屈之后,内心充满愁苦,悲凉,愤懑的苏轼,一个不随便依附他人、不妥协、不随波逐流、高洁自许的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做官时是骑马出行,现在是穿着草鞋行走,却说穿着草鞋比骑马更加轻快,暗示了官场的政治黑暗,对于贬官事件更加洒脱肆意,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与洒脱的人生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自然界中的雨隐喻人生的风雨,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然景象寄托了作者不在乎外界风雨的超然心境。从被贬时的悲凉、怀才不遇、忿忿不平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坦然面对仕途上所经历的风雨,这是一个豁达乐观的苏轼,一个有着不俗人生理想的苏轼。
可见,苏轼在面对人生风雨时,也曾孤独彷徨,可他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正视挫折,慢慢从苦闷中走出来,实现精神的突围。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探讨,由表入里,先从景物描写初步窥见苏轼的生活状态,再经由文本挖掘苏轼的精神气质,探寻出群诗间最能触动人心,最能支撑苏轼人生的核心情感思想。
第2课时
一、了解苏东坡
为什么苏轼会对被贬黄州对反应如此强烈呢?那是因为苏轼在此前基本上处于顺境之中。
(1)“乌台诗案”之前对苏轼。
补充资料:
少年成名,步入仕途
①东坡六岁入学……苏东坡那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很快就显露出来。
②据有关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出奇的诗句。
③在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④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在仁宗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⑤苏东坡年少多才,有才自负的年轻人而要向外在的权威俯首拜服,实在难之又难。
年少成名的苏轼,初入仕途依然保持天然本色,不谙官场实事,遭到了官僚的弹劾诬陷。有人说,“乌台诗案”后,历史上“死了”一个苏轼,“活过来了”一个苏东坡。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在黄州活过来的苏东坡。
(2)在黄州的生活的苏东坡
①农民苏东坡。
补充资料:
在谪居黄州的四年时间里,苏轼把方巾摘去,换上农夫的短褂,拓荒耕地、悟道参佛、与友同游……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邻人苏东坡。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
他亲自在雪堂的墙面画画,修水坝,建鱼塘,移苗木,过得古朴快活。他和百姓一样祈雨,因为稻苗长势旺盛,井里出水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真正过上了一段“田舍翁”的幸福日子。正如他所讲,“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九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②美食家苏东坡。
补充资料:
东坡肉
黄州当地羊肉价高,而猪肉价贱,苏东坡因此常常买来猪肉以满足口腹之欲。儒家有言“君子远庖厨”,然而苏东坡却乐于研究烹饪之法,还特地写了一首《猪肉颂》,分享做“东坡肉”的心得。
苏东坡将做猪肉生火的讲究一一写清:先把锅(铛)洗净,再放少许水,燃出不冒火苗的虚火,慢慢地煨炖。炖肉的过程千万莫用急火,急火炖出的猪肉容易发焦,微火才是煨炖的精髓所在,这样做出的猪肉,肉质方可达到最佳水准。因为苏东坡,“东坡肉”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食。
除了东坡肉,中华美食中,苏东坡发现的美食不胜枚举:东坡墨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
③“父母官”苏东坡。
补充资料:
北宋时期,黄州民间有一大陋习,就是一对夫妻只养二男一女,过此数就把初生婴儿放入水盆中淹死,其中对于女婴尤甚,以致当地男女比例失调,许多男子无妻。
苏东坡听说此事后感到辛酸,以致饮食不安。他实在是不忍心让这样的事情继续下去,但自己因为已经被明文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实在是没有办法扭转这种恶习,他就专门给老朋友、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了封信,请他利用职权,出面革除这种可恶的陋习,并要求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号召大众举报溺杀婴儿的人家,其奖赏的钱财则由触犯此法的人和左邻右舍承担。
苏东坡给朱寿昌去信之后,自己也在黄州积极地行动起来。他把黄州几位热心于此事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拯救溺婴的团体,有智出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黄州秀才古耕道,为人诚实善良。苏东坡与他一道走乡串户,动员黄州城内的大户人家每年拿出钱十千,救济那些养育不起儿女的人家,目的在于行善积德。经过不懈努力,黄州的富裕家庭纷纷解囊相助。苏东坡又请安国寺长老继连协助自己记录日常收入和支出。所有购买米布绢絮之事,都由古耕道包办。苏东坡当时自己也处于经济最为困难的时候,却也慷慨地率先拿出十千钱,表示自己对黄州小儿的关心爱护之情。苏东坡曾说,如果每年能救活一百个婴儿,也算是自己谪居黄州的一大乐事了。
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他研习《论语》《易》,探究学术,写出了753篇(首)诗词歌赋文札作品。写出了豪放派开宗之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出了“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写出了轻快恬淡的短游记《记承天寺夜游》。他苦练书法,写出了中国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诗怗》。
从“苏轼”变成“苏东坡”,意味着苏轼的人生境界、人生格调,已经由最初遭遇贬谪时的痛苦、悲愤,升华为经历磨难之后的淡定从容。而黄州是促成这次生命升华的地点和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补充苏轼贬谪前后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体会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以及苏轼内心产生的巨大落差;补充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与成就,让学生看见这个伟人强大的内心世界与自我的救赎。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更加全面,也更有血有肉有灵魂、人格高贵的苏轼。
二、思考探究
1、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有不少地方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黄州为什么能成为他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明确:
结合所学内容和自己课外对苏东坡的了解,思考:从“苏轼”到“东坡”,黄州究竟给了苏轼什么?
一份闲适。一份在月夜中与好友共赏美景的悠闲,在淋过暴雨后从容欣赏斜阳的自在,一份不执着于功名利禄,不在乎世人眼光,用心去感受生活的闲适。在闲适中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一片江海。苏轼曾在黄州写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的内心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在黄州,他找到了这片“江海”,那便是他在红尘俗世,在喧喧闹闹的车水马龙间给自己心灵开辟出的一片净土。陶渊明曾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了这一片净土,不论今后去往何方,苏轼总能随遇而安,因为心中有江海,不论身处何地都有诗和远方。
一份勇气。在被贬黄州之前苏轼勇于走上朝堂,大胆发表政论,甚至是对峙天子,贬谪之后,他更勇于直面挫折,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平凡,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挫折,在逆境中找寻希望,在绝望中开出花朵。
一次实践。在被贬谪以前,苏轼是年少成名的才子,是高高在上的文人士大夫。在黄州,苏轼躬耕于农田,为一家老小的生存而发愁,关心柴米油盐,做到了真正走近百姓,懂百姓。这一次实践,为他今后继续从政、再次被贬以及诗词创作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份友谊。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写到自己与好友张怀民共同在庭中散步,共赏月夜美景。这一定是在生活中常有的事,由此可见在黄州他收获了惺惺相惜的知己,在平凡的岁月中陪伴着自己,免去了许多孤独。
一份沉淀。这是在历经磨难,看过世间百态,人情冷暖后的一份冷静与沉稳,也是岁月的沉淀。
一个疗伤的中转站。“乌台诗案”让他险些丧命,在被关押在监狱的130天,他饱受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见识了朝廷的黑暗,人心的险恶,他处于崩溃的边缘。当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从监狱中走出来,是偏远的黄州收留了这个身心俱疲的文人,也给了他一个栖息与疗伤的场所。所以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2、班级举办“走近苏轼”读书成果展,请你写一段150-200字的短评介绍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苏轼被贬黄州初期的这段时间,他的内心肯定是不甘的。比如念奴桥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临江仙的"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包括我们学过的卜算子,寂寞凄冷,心怀怨恨。他垂垂老矣却一事无成 ,郁郁不得志,自己有这么好的才华明明可以有所作为,却因为变法和文字狱浪费虚度掉自己的大好年华,在被贬初期,他的心境必然是阴郁的。可在被贬了一段时间他的心境开始有所变化了。他挣脱了世俗的枷锁,超凡脱俗,心境逐渐变得豁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他便欣然起行,与挚友一同赏月,或许这并不是闲,这是对世间景物的痴迷,是看破了名利,得到了精神自由的超脱。一曲"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写出他对风雨的不以为意,在经历人生风雨浮沉后的洞彻,宠辱不惊,悠然自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即使他老了,油尽灯枯,也绝不放弃,永远对人生抱有希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谁要谁去争吧,他独自一人闲赏这清风明月,乐观积极,坦然自若,即使是再大的挫折,也再也不能将他打败。
苏轼初贬黄州时,整个人都笼罩在壮志难酬、郁郁不得志、孤苦、落寞、阴郁沉闷的忧伤氛围之中,描写的景物都是“缺月”、“疏桐”,无不透露出萧索的氛围。而到了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在雨中缓缓前行的景象恍若在眼前,他不惧风雨的摧残冲击,还写出“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豪放佳句,一句“谁怕”,可见苏轼的文人风骨傲然挺立于这世上,“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爽朗豪迈的性格诠释得淋漓尽致,叫人钦佩!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历经挫折的苏轼走出了惨遭贬谪的哀伤,他发现了新生活的美,面对贬谪他多是调侃的意味,并渐渐释然,会与好友共同在一轮明月下散步,去感受生活的美与乐趣,可见他的乐观和豁达。
[设计意图]:
通过“头脑风暴”,学生发散思维,自由表达见解,使整个课上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最后由学生结合自己课外对苏轼的了解来总结他们眼中的苏轼,这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能初步参透苏轼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总结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所以在油尽灯枯之际,他才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补充资料:
1094年,59岁的苏东坡被诬陷贬至惠州,这里是古来封建统治者惩处逆臣,放逐政敌的险恶场所,他却在词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贬至儋州,这里俗称“蛮荒”,“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但他却写道:“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在《和陶西田获早稻》中他也写道:“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
在东坡身上,那种笑对坎坷人生,笑对不幸生命的态度让人钦佩。德国的哲学家尼采说“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更符合东方的哲学智慧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苏轼就是在重重的难关中突破自我,从红极一时的“苏轼”变成了让古今众人尊敬爱戴“苏东坡”。
我们可能无法成为苏轼,但我们都可以努力成为像苏轼一样豁达乐观的人。
[设计意图]:
群文阅读最关键的思维要素在于求“同”,苏轼在惠州儋州写的的诗句,补充论证苏轼不论遇到何种困境都能笑对人生的豁达与乐观精神,也体现出了他至高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