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知识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知识点梳理

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选自《诗经·国风·周南》。
“周南”是《诗经》国风的第一部分。西周初期,周公旦住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当时在周公旦统治下的南方(今洛阳以南直到湖北)的诗歌,故有此称。
本篇是国风的首篇,也是整个《诗经》的第一篇。这是一首情歌,描写了男女的相思相恋之情及恋爱、婚姻结合的过程。
二、字字落实解析加真题再现
原文:关关雎鸠(jujiu ),在河之洲。窈窕(yao tiao )淑女,君子好逑(qiú)。
【注释】
1. 关关:拟音词,雎鸠的鸣叫声。
2. 雎鸠:水鸟名,又名王雎,这里有起兴和比喻的作用。雎鸠:这种水鸟,朱熹《诗集传》说:“一名王雎,状类凫鷖,今江淮间有之。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诗经》中有大量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专有名词,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物种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3. 河:黄河。
4. 之:助词,的。
5. 洲:水中陆地。
6. 窈窕:美好的样子。
7. 淑:善,美。
8. 君子好逑:(是)君子的好配偶;君子:奴隶社会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上层统治者;逑:匹配、配偶。
【译文】水鸟雎鸠在黄河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是君子们理想的生活伴侣。
【赏析】由雎鸠的相伴和鸣,引出青年男女的互相吸引。
【真题再现】
1.以欢快鸣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青年已经看准了追求的目标(或表达爱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主旨句,统领全篇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全诗的纲目,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贤惠的姑娘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关睢》 中的男子由“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引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
5. 这首诗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窃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对的睢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6.试分析一下,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前四句运用了比兴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的艺术手法。睢鸠合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这是“比”的艺术手法。
7.理解前两句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与后两句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什么联系?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写起,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以雎鸠鸟为比,以雎鸠鸟的求偶为兴,来写自己对窈窕淑女的追求,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这种手法就叫兴,兴即是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得表现手法。
原文:参差(cenci )荇(xi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wumei )求之。
【注释】
1. 参差:长短不齐貌。
2. 荇:一种可食用的水草。
3. 左右:向左或向右,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4. 流:顺水流而择取;《尔雅·释诂》:“流,择也”。
5. 之:代词,代“荇菜”。
6. 寤:睡醒。
7. 寐:睡着。
8. 求之:(内心深处苦苦)追求她;之:代指“淑女”。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向左向右顺流择取,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睡梦中都在苦苦追求着她。
【赏析】由择菜想到求女,日思夜想情不尽。
【真题再现】
1. 起到起兴作用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 “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试作分析。
①“流”这个动词,具体准确地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
②表现了女好的勤劳;
③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原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zhan)转反侧。
【注释】
1. 求之不得:追求淑女而不能如愿。
2. 思服:思想,怀念;服:想,古注:“思之也”。
3. 悠哉:(思念)长久啊;悠:长久;哉:句末感叹语气词。
4. 辗转:翻身打滚不能安睡的样子;辗:转动。
5. 反:翻身。
6. 侧:侧身。
【译文】追求她又不能得到,让我日思夜想;时间一长折磨人啊,翻身打滚睡不着觉。
【赏析】因长久相思而痛苦难耐。
【真题再现】
1.表明男主人因思念至深而辗转难眠的句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 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最能表现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男子对姑娘求而不得痛苦难眠的两个处表现是:辗转发侧。寤寐思服。
4.赏析“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发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原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注释】
1. 采:采摘。
2. 琴瑟:古时弦乐器,这里用作状语。
3. 友,这里活用作动词,是表达友爱、亲近的意思。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向左向右采摘它;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要用琴弦的音响来亲近她。
【赏析】用音乐语言委婉表情达意。这两句中的“琴瑟”“钟鼓”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琴瑟是弦乐器,适合表达柔媚细腻的感情,有“如怨如诉”的效果。钟鼓是打击乐器,适合表达奔放粗犷的情绪,常用于营造热烈、直抒胸臆的悲喜气氛。在诗中,琴瑟用于爱情的传递,后者用于婚姻庆典。
“友”字本是名词,《说文》“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段玉裁说:“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短语“友之”的“友”属用名词在代词“之”前活用,义为“亲近”。
短语“乐之”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她快乐”。因为“乐”字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直接宾语,这里带宾语只能是使成式的使动宾语。
原文:参差荇菜,左右芼(ma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 芼:搴取,拔起。
2. 乐之:让她快乐,使动用法,其前“钟鼓”名词用作状语。
【译文】长短不齐的荇菜,向左向右搴拔它;美丽善良的好姑娘,我要用钟鼓(迎亲)让她快乐。
【赏析】有情人终成眷属,迎亲乐鼓标志着爱情的成功喜悦。
【真题再现】想像把女子迎娶回家的句子: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真题再现】
1. 全诗主人公感情变化如何?
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2.简述本诗故事和主人公的感情经历变化
《关睢》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3.采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①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体现作者感情的逐层加深;
②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③一唱三叹,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怎样理解孔子对《关雎》的评价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睢》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三、【全文赏析】
《诗经》的创作方法,古人总结出赋、比、兴三条,与题材上的“风、雅、颂”合称为《诗》的“六义”,是解诗的一大关键。
南宋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从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每一首诗看,或三种方法都使用,或使用两种方法。本诗中“关关雎鸠”与“参差荇菜”两句是“兴”兼“比”。它们除了起兴的作用外,都有比喻的意思,“雎鸠”的雌雄相依和鸣,象征着青春男女互相吸引及夫唱妇随的婚姻生活;“荇菜”的参差不齐须细心选择,象征着君子求偶慎之又慎,只钟情于“窈窕淑女”。
另外,诗分五段,除中间一段外,其余各段都有重复句子,这种格式叫"联章",是配合音乐,逐层加深意境与感情的方法,就像当代歌曲的反复重唱形式,故古人说"一倡三叹"。全诗按五段顺序表达思想内容,首尾圆合,层次分明。
第一段写君子与淑女两情相悦相吸引,淑女是君子婚配的理想人选。
第二段写君子的相思之苦。水中荇菜尚长短不齐,必须纵观左右,采择适合自己食用的部分,君子求偶当然也有许多讲究。古人重视"父母之命""媒始之言"。《礼记·曲礼上》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由于种种礼制的约束,使君子一时沉耽在单相思的苦恼之中,醒来和睡着都在苦苦追求思念着她。
第三段是"求不得"之苦。经过一番努力,可能有某些障碍与技术上的难题,君子与追求的淑女难以成婚,更让君子朝思暮想,难以成眠。这样长久下去怎么得了呢?难道山穷水尽了吗?君子翻来覆去睡不着,苦苦思索着对策,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长短不齐的荇菜,需经过一番劳动才能吃到它;更何况是一位佳偶,岂能轻而易举到手。君子若有所悟,计上心来,何不以琴瑟传情,直接挑动淑女的芳心呢!如果我有情她有意,那好事也许差不多了。第四段是君子困颗之后的进取;在汉文化史上,琴瑟与爱情自《关睢》之后而结缘,汉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与卓文君比翼双飞,成千古佳话;唐代李商隐有《锦瑟》朦胧诗抒发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西厢记》更有"琴挑"一折谱写了一个缠绵浪漫的爱情姻缘。"琴瑟友之"既高雅含蓄,又能曲传己意而无害,伦理与爱情兼得!
皇天不负苦心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五段写君子求偶成功,择吉迎亲。“芼”字义为“搴取”,是上几段“流之”“采之”的深化。婚姻美满,婚事也要隆重;心上人啊!我要大吹大擂、鼓乐齐鸣,让“淑女”高兴高兴,君子的赤诚爱心不会让她失望。
夫妇是五伦之一。古人从发生学的观点把男女夫妇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所以,国风以《关雎》始是有特殊意义的。爱情是文艺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此情一也!诗经二首——蒹葭 知识点梳理
1.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为“六 艺”和“四书五经”之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内容划分:风(当地民歌),雅(朝堂之乐),颂(祭祀宗庙之乐)
按写法:赋(平铺直叙),比(比喻),兴(铺垫,托物起兴)
3. 相关文常
《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书:《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
五经:《诗》 《书》 《礼》《易》 《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 《诗经》分类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二)、农事诗
(三)、征役诗
(四)、婚恋诗
(五)、怨刺诗
(六)、燕飨诗
2. 《蒹葭》整首诗
蒹 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 且 长。溯 游 从 之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 背默重点词义
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之:代词,指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小洲
未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4. 译文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译)
5. 背诵重要知识点
(1)每段前两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瑟,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2)反复咏叹“道阻且长/跻/右”的作用
答:①反复咏叹,渲染道路的遥远,艰险与曲折。
②侧面烘托出主人公对“伊人”执着不变的追寻,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3) 反复咏叹“宛在水中央/坻/沚”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明了主人公一直在寻找“伊人”,可她仿佛永远在水的那一边,身影忽远忽近,时隐时现,无处不在却又可望而不可即。
(4)分析“宛”字
答:“宛”是宛如,仿佛的意思。这个词把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朦胧迷离的情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蒹葭》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5)重章叠句的效果
答:①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美感。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6)《关雎》和《蒹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相同点:都属于“国风”,是当时的民歌;
都运用了“兴”的手法,托物起兴,借景抒情; 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四言一句,二二拍,隔句用韵;
都运用双声叠韵词。
不同点: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热烈浓郁;《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谊,全诗充满了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关雎》叙事线索清楚,画面生动形象;《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更加浓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