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件(共47张PPT,含内嵌视频)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件(共47张PPT,含内嵌视频)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 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你认识这些作品吗?
它们的原型来自哪里?
参军
井冈山会师
血衣
代表作
王式廓(1911-1973)山东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作品《血衣》是他从1954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改造二流子
《参军》
《井冈山会师》
《改造二流子》
《血衣》(油画素描稿)创始与1954年,作品取材于解放初期王式廓在华北各地参加土地改革的斗争场面。
用画笔描述历史
土地革命
绘画背景
土改运动中批斗地主
这幅作品用的哪种艺术手法创作的?
血衣
作品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是哪个?
你能看出作品的表现年代吗?作品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面?
第一组
Group one
《血衣》构图宏大,全画以举血衣的妇女为中心,那手持亲人血衣的妇女,满腔深仇大恨,尽在悲痛欲绝之中。
为了一个造型反复进行探索,最后定为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母亲手持血衣控诉地主的典型情节和瞬间,形象地向观众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压榨的奴隶,已经站立起来了。她那向后扭转的体态,是一个明确的表情,一种肢体语言,饱含辛酸与仇恨。而血衣本身正是历史的铁证,是对封建阶级的无情揭露
双目失明的妇人,眼眶深陷,满腔凄楚,她太想见到翻天覆地的外部世界了……
手拿地契的老农,劳动了一辈子的双手粗大有力,创造了无数财富,但又一贫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债 。
被殴打致残的青年,激愤地捏紧了拳头,他的母亲费力地弯下腰去扶着自己心爱的儿子。
第二组
Group two
第三组
Group three
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再现性美术
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画家通过写实绘画表达情感和思想。
1973年4月,他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到河南安阳、巩县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留下了几十幅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农民肖像珍品。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当地党政领导立即投入抢救工作。经过18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无效,王式廓教授不幸与世长辞,从此与他热爱的巩县山区和他所热爱的农民兄弟、姐妹永别了。当地农民们含着眼泪说:“老王是累死的啊”。
关于《血衣》,王式廓曾说:在延安时,他就想创作一幅翻身农民题材的作品,但一直没有构思成熟。直到一九四九年冬天,在北京南苑机场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参加斗地主的活动。
几年来的苦苦追寻,在这次会上找到答案。农民们拿着卖身契、地契控诉地主的现场,打动了画家。回来后,王式廓又从一个报道中受到启发:一位农民,抖着血衣控诉地主,攻心之战,斗垮了地主。唤起了民众。于是他把抖着血衣的农妇作为画作的重心,周围是激愤的群众和泄了气的地主,几易其稿,成就了素描作品《血衣》,公展后引起轰动。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历时最长而终未实现画家本来愿望的作品。该创作原计划以油画形式完成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从多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并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立体主义 /
碎裂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
又译为立方主义,1907年始于法国。
解析
重新组合
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亚威农少女
格尔尼卡
拿烟斗的男孩
代表作
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的创始者。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
毕加索 /1881—1973年
毕加索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亚威农少女》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拿烟斗的男孩》
《格尔尼卡》
用画笔控诉战争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格尔尼卡
观察这幅画,请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什么?
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牛的形象表现出残忍、无情,在冷漠中隐含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代表。
抱着死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绝,仰天哭喊,她的两只眼睛奇妙地变化成为两滴眼泪。
牛的形象代表什么?
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什么?
慈爱的母亲举着油灯,为惊慌逃难的人们照路。
图中的女人在什么?
这匹骏马发出死亡之前的嘶鸣,伴着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泣。这一形象代表了受苦受难的西班牙人民。
这盏眼睛一样的灯发出耀眼的光芒,又像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
这盏灯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匹马代表了什么?
躺在地面的战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断的剑,他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剑的旁边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赞颂了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
看到战士,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
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烈火。
跳楼的人造成怎样的气氛?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本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比较《血衣》和《格尔尼卡》在形象塑造上的不同
表现性美术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美术作品分类:
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画家通过写实绘画表达情感和思想。
再现性
美术
表现性
美术
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美术
练一练
再现性美术
再现性美术
表现性美术
《因材施艺》
作者仅用原木的一端雕刻出少女的头像,头发部分则与木料的纹理顺势相连,使人感到木料的条纹就是少女飘动的长发。
向往(木雕 现代)张德华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线条,生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 西汉)
作者充分利用黏土的特性,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和简单的工具,捏塑出了这些活泼调皮、憨态可掬的猴子形象。
三猴(黏土捏塑 现代)张希和
作者使用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作为驴的头部、颈部和躯干,再用带节的竹枝作为驴腿,组合成行走动态不同的毛驴。
竹节毛驴(竹雕 现代)胡振昆
这件玉雕巧妙的体现了玉雕技法中的“巧色”技艺,作者把玉料的翠色部分雕琢成菜叶,白色部分雕琢成菜帮,使得一棵青翠欲滴的白菜跃然呈现在人们面前。
翠玉白菜(玉雕 清)
《因材施艺》宛若天成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征,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制作,出现宛若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思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 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一、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么吗?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美术家思维活动的产物。
二、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 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现实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地反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
(1)生活经验和感受;(2)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激情;(3)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它绝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自主创作一幅表达思想情感或心理感受的色彩作品
课后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