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第二单元测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浙江高二联考)阅读下表“楚国疆域内出土的铁器”,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 地点 出土情况湖南长沙、衡阳 发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7件,占全部铁器的81%湖北荆州 出土了33件铁器,其中铁农具19件,占全部铁器的57.6%湖北江陵雨 台山楚墓等 大量铁农具出土,种类也较多A.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手工冶铁业生产集中化D.农耕中普遍运用铁农具2.宋代踏犁是介于耜和犁之间的耕地农具,踏犁轻便灵活,较好地适应了北宋诸多地区田块狭小、垦殖丘陵山地等复杂多样的农业生产局面,时云“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钅矍耕之功则倍”。据此可知,宋代踏犁的应用(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B.解决了人多地少矛盾C.解决了畜力的匮乏D.体现了因地制宜特点3.下图是元代王祯《农书》记载的高转筒车形制。若水流湍急,将水中圆轮安置在水流速大的地方,水轮安有受水板,当受水板受到急流冲击时便旋转起来,带动筒索围绕两圆轮转动,完成引水上高岸的工作。这一装置的使用( )A.使精耕细作农业出现B.根本改变了农业动力C.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D.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4.下面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布帛,正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正用络车进行“调丝”。由此推断当时( )A.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B.棉纺织业已初具规模C.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D.纺织技术已较为发达5.(2023浙江宁波高二月考)“尝闻古循吏,官为铸农器,欲免力役繁,排冶资水利。……遂致巽离用,立见风火炽,熟石既不劳,熔金亦何易。”该诗描述的工具为下图所示中的( )6.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A.推动了社会转型B.威胁了中央集权C.维护了小农经济D.导致了“党锢之祸”7.1914年,美国在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特汽车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在上面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据此可知,福特汽车的成功在于( )A.世界市场的形成B.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C.垄断组织的产生D.自动化技术的应用8.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A.保证了儿童的身心健康B.保证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C.强化了纪律意识和时间观念D.适应了产业革命的需求9.下面是1754—1845年英国结婚青年识字率折线图。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 )A.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成年男女人口比例情况B.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已婚青年家庭经济状况C.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者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D.女性比男性获得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10.1850年,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加工程序朝着集中化方向发展,聚集在同一屋檐下,这一趋势的吸引力在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序专门化程度、使用更强力的机械和建立有效的劳动纪律,最终创造出一个成熟的工业化社会。由此可知工业聚集( )A.有利于提升生产社会化效率B.提高工人整体待遇C.提高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地位D.完成了国家工业化11.工业革命时期,在英国曼彻斯特工人住宅的基本状况: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从中可以看出( )A.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B.环境污染引起工人居住环境恶劣C.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A.加速了全球科技重心的转移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D.直接诱导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将核技术用于军事。今天,原子动力已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这表明核技术( )①无法用于军事目的 ②为诸多领域提供动力③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 ④改善医学研究与医疗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4.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特别是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重塑了劳动者内部的阶层关系,新技术应用对传统就业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劳动者内部阶层发生分化,低端劳动者“边缘化”和高端劳动者“核心化”同时发生。这表明科技的进步( )A.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B.推动文化生活新模式的出现C.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D.促进人类视野发生新的变化15.有人认为,21世纪既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互联网( )A.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B.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价值观念C.代替了传统产业和已有产品D.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16.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欧洲制定了“尤里卡计划”。这表明( )A.各国加强了科技领域的合作B.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的转型C.军备竞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D.互联网已广泛运用于生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图1 奴隶集体劳动 图2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图3 手工工场场景 图4 机器工厂车间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从夏朝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仍保留了从原始农业脱胎而来的明显印痕,木质耜的广泛使用就是其突出表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工具已日益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入铁器时代以后,耒耜仍以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用铁铸农器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到了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的普通。——摘编自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材料二 表1 1923年河北省盐山县3个村庄农具状况一览表功能、用途 种类、明细耕地和平 整土地 木把铁柄犁、两行排齿耙、耠子、推耙、锄播种 两齿下种耧、石磙收割或打场 木叉、镰刀、木锨、竹帚、条箩、筛子、簸箕灌溉 水戽、辘轳收获或运输 扁担、木制独轮手推车、木制铁瓦大车、拖车加工 磨、碾子表2 1958—1981年河北省盐山县新式农具一览表功能、用途 种类、明细平整土地 用农具 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机引大中型犁、机引圆盘耙中耕农具 耘锄播种农具 铁制三腿耧、畜拉播种机、机引大型播种机灌溉用具 铁制水车、木龙水车收获或运 输农具 胶轮大车、胶轮手推车、双轮小拉车——摘编自杨学新、任会来《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我国农具的发展轨迹及其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2与表1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社会背景。(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上图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第二单元测评1.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出土铁器可知,铁农具在铁器中占比相当高,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故选 B项。2.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踏犁轻便灵活,能够适应北宋诸多地区田块狭小、垦殖丘陵山地等复杂多样的农业生产局面,可见踏犁的应用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故选D项;踏犁是耕地农具,并未改变农业耕作方式,排除A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此时的畜力使用情况,排除C项。3.D 解析 筒车是水力灌溉工具,可以将低处的水运送到高处的农田之中,这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4.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画像石《纺织图》反映出纺织业已经出现分工,既有负责织布的,还有负责调丝的,说明纺织技术已经较为发达,故选D项;材料所示信息无法判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汉代女子纺织技术,互相配合纺织,无法看出规模,排除B项;工场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排除C项。5.B 解析 据题干可知该工具的功能是冶铁,B项是东汉杜诗所发明的水排,其主要功能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故选B项;A项是双镰铁范,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排除;C项是翻车,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排除;D项是筒车,它是灌溉农具,排除。6.B 解析 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容易形成地方的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故选B项;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是豪强地主通过对小农经济的土地兼并而形成,所以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外戚、宦官专权导致了东汉时期的“党锢之祸”,排除D项。7.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是流水线生产,这使得生产工序被分割成各个环节,工人分工更为细致,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故选B项;福特汽车的成功源于流水线生产,不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A项;垄断组织指为获取高额利润,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组织,排除C项;自动化技术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8.D 解析 材料中办学是为了服务工业,适应了产业革命的需求,故选D项;材料只能看到支持教育,无法保证身心健康,排除A项;这种监察只是保证工人的教育,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作息时间,不能说明时间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9.C 解析 1754—1845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此时的英国青年识字率不断提升,这是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升带来的结果,反映了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发展,故选C项。10.A 解析 材料说明这种趋势会对生产效率有提高作用,故选A项;材料只能说明产品成本降低,无法保证工人待遇提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生产领域内的变化,而不是政治领域内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聚集的功能是让工业化社会更加完善,而不是完成工业化,排除D项。11.C 解析 工业革命时期,穷人居住条件差,而富人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说明当时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故选C项;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与“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不符,排除A项;“地下室的潮湿……通风不足”说的是工人的贫困,而不是环境污染,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贫富分化,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无关,排除D项。12.A 解析 题干中所述及的时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美国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即高新技术型产业,这就会加速全球科技重心转移到美国,故选A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科学技术新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不是“诱导因素”,排除D项。13.D 解析 核技术仍可用于军事,故①错误;“核动力船”“核动力厂”表明为诸多领域提供动力,故②正确;材料说明核技术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故③正确;原子动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说明其改善医学研究与医疗,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14.C 解析 现代科技进步促使劳动者内部阶层分化,低端劳动者越来越处于边缘,高端劳动者越来越占据核心地位,即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故选C项。15.D 解析 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革命,更是观念的革命,是对人们传统的交往和交流方式进行的革命性革新,故选D项;互联网推动了人们交流和交往方式的革新,而不是推动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排除A项;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代替”说法错误,排除C项。16.B 解析 材料中的计划或战略,体现了高新科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些计划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转型,B项正确;各国合作非材料强调的重点,A项错误;C、D两项不能由材料中得出,均排除。17.参考答案 (1)基本特征:图1: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图2: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图3: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图4: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2)作用: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18.参考答案 (1)轨迹:农具的材质从木到青铜再到铁;铁农具的使用程度不断增强且日益推广。意义: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有利于精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得以提高,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2)变化:出现了新式农具,农具种类增多、材质不断优化,农用动力机械化。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工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等。19.参考答案 观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解读: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开展。商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这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总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