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象征手法技巧目录要义解说一经典解读二策略解密三真题解析四要义解说象征,在记叙文特别是散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学表现技法,但很少有人能给它下个准确的定义,原因是其含义过于抽象。这里我们借助《辞海》的原始解读,来讲解和判定象征手法。《辞海》解释象征:借有形之事物以表现无形之主观者,谓之象征。其含义就是,借助有形的事物,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识、主观思想,称为象征。其内涵的核心有三点:(1)以有形表现无形;(2)以客观表现主观;(3)书写客观是手段、是途径,终极目的是表现主观意识、主观思想。要义解说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①以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含义。②以事物象征人——实际就是借物喻人。③以事物外在的形象特征,象征人物的内在品质。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以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如用八九点钟的太阳象征年轻人;用花朵象征孩子,用夕阳红象征老人……用白杨树“笔直”这一外在特点,象征北方抗日军民正直的品质……经典解读《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中“极普通”又“不平凡”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象征物。作者充分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是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树;再通过联想,由物及人,突出白杨树的“精神品格”:文章以四个反问句,引导读者思考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和战士的相似之处,从而讴歌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顽强意志和坚强精神。文章以树寄意,用象征手法来构思行文,这种写作方法可以为我们借鉴。经典解读◎ 再如刘禹锡《陋室铭》,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陋室”不陋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为使二者产生关联,作者着力描写了自己的“陋室”,这个“陋室”“苔痕上阶绿”,读者从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恬淡之心;“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鲜活的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鸿儒”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也就突显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吾”,从而使“德馨”这一抽象的象征义变得具体可感了。策略解密一、象征的类型二、象征手法的妙用技巧策略解密一、象征的类型: (一)本来象征。事物的外形与它表现的主观意义没有联系,外形不能表现某种思想意义却被规定代表某种意义。例如用十字架象征基督教。这个有形物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某种偶然,被约定或规定代表某种意义并从此被继承下来。就像天地命名一样,当初给我们头上的浩渺空间定名为天,给脚下的山河土地定名为地,所以今天才有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如果当初定名,上面的为地,下面的为天,今天我们就是头顶大地,脚踩蓝天了。一言以蔽之,这种象征就是人们规定某个有形事物,代表某个特定的主观意义,事物的外形和意义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二者的联系是人们硬性规定下来的。策略解密(二)讽喻象征。有形事物的行为思想和人的主观行为思想是完全形同的,就是借物喻人。借物喻人也是一种写作技法,但它是象征的一种。要表现人,作者不直接写人,而通过物的言行、结果,表达人的思想、认识。如寓言童话。物和人的行为、思想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典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借助螳螂、蝉、黄雀的关系,表达的进攻方吴国、被进攻方楚国和可能在背后等待时机进攻吴国的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表达的主观思想是:不要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潜在危机,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寓言、童话都是这种类型的象征。策略解密(三)高级象征。借助事物外形的独特性和事物对人的视觉感官的刺激性,来表现人的主观思想。借助事物外形的独特属性,表现人物主观世界的独特属性。例如借助事物外形的正直,表现人物性格的正直,借助植物生长的葱郁,表现人的生命力旺盛,借助植物抗击风霜,表现人物精神的不折不挠,不屈不服等,就是典型的高级象征。托物言志和借物咏怀就是高级象征中的具体形式。策略解密(四)情调象征。运用浪漫主义想象,和人的主观强加,赋予事物某种本来没有的“形”,以表达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这种类型是典型的反现实主义作家经常要用的一种技法。作者笔下事物之“形”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作者强加给事物的,因此,写出来的东西,很少有人能读懂,现在也极少有人用这种象征写法。这种写作方法来自法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拉尔麦、魏伦、梅德林等。。策略解密二、增分技法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艾青的《礁石》那样,象征之意只可意味不可言传;一种是像茅盾的《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径直点明象征之意。此外,象征手法由“象征体”和“本体”两个部分组成,两者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合理的联想要建立在“象征体”的自身特点之上,也就是说读者能够从“本体”联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从而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象征意义。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由“雷电”联想到“反动势力”,二者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策略解密1、选物:确定“象征体”,由此及彼,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观察事物,选取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着意观察、感悟、立意。例如茅盾先生选取普通平凡的白杨为写作对象,将笔力集中于其神采、姿态及精神品格上,融描摹实体与象征意义为一体,藉由白杨的形象来突出寓意,彰显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团结向上的伟大精神。我们读的是“白杨”,却“跳跃”式地联想到抗日军民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作者把实体画面和象征意义的联想画面相重合,使得通篇结构水乳交融,也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更为深刻。 策略解密2、绘物:明确“象征义”,寄意深远,保持行文逻辑一致。对所描写、展示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描写,描写雨所立之意相符,为表里关系,暗含立意。譬如确定“蜡烛”为象征体,并展开合理的联想,把描摹的“蜡烛”实体和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舍己为人精神的象征意义融合为一。另外,也可以由“蜡烛”联想到“光明面”等。也就是说“蜡烛”的象征义不止一种,我们应在确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选择切合文意的象征意义。策略解密3、咏物:选择“象征法”,根据行文构思,把所描写事物的意义——象征义揭示出来,加以赞美。用借物喻人的方式或者直抒胸臆,赞美其象征的精神品格,显示作文的目的。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等立足于平实的生活故事或事物,自然而然、直抒胸臆地表达象征意义。而用“竹子”象征谦虚、坚韧不拔的品格,用“鸳鸯”象征爱情等则是借具体可感的已经形成“符号化”的事物来传达隐晦抽象的思想感情。总之,运用象征手法时要注意进行联想类比,由物及人,由景及人,使所借之物和所抒之志、所抒之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策略解密4、突出外在特征运用象征手法构思行文,要突出对象征事物某一特征的刻画,使具体事物与象征意义间建立起内在关联。如《白杨礼赞》中,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的描写,突出了它“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外在特点,这一外在特点通过作者的引导,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了不屈不挠的人物品质,为下文讴歌抗日军民的精神做铺垫。再如刘禹锡《陋室铭》,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写“陋室”不陋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为使二者产生关联,作者着力描写了自己的“陋室”,这个“陋室”“苔痕上阶绿”,读者从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恬淡之心;“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鲜活的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鸿儒”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也就突显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吾”,从而使“德馨”这一抽象的象征义变得具体可感了。策略解密5、凸显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行文,可借助事物常见的象征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某些事物有其常见的内在意义,我们可以借用这一意义,使读者产生共鸣。如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莲花象征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松树象征坚贞不屈的顽强品格,竹子象征谦虚礼让的高尚气节,兰花象征与世无争的脱俗情怀,菊花象征避世脱俗的价值追求等等。然而,更多的时候,具体事物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可通过作者对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作者多次写到梨花,结尾处,更是让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为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作者找准了事物与象征义之间的契合点,在文中突出描写,给了读者较明显的“暗示”,从而为物体与象征义之间架设起了联系的桥梁,我们在运用象征手法构思行文时,也要注意寻找这个“契合点”,架设好这个“桥梁”。策略解密6、借助比喻修辞运用象征手法常常借用比喻修辞,但应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比喻是“以此物比彼物”,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某种具体的“相似”性。象征则是以物征事,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同时,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往往只限于修饰语句,使语句表达得更生动形象。而象征则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往往要立足全文,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含义,至少也要基于文章某一个段落加以运用。如冰心的《荷叶˙母亲》一诗中,作者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此处以物喻人,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而通观全诗,母亲并未现身,作者只是用荷叶覆盖红莲来象征母亲对儿女的心灵庇护,突出诗歌的主题。用具体事物或场景来写精神品质,这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运用象征手法时,也应针对整体构思或段落行文来进行。策略解密7、结合对比手法运用象征手法行文,在选定某一具体的“象征物”进行刻画时,往往还可以选择与其它不同的事物对行对比,从而突出强调作者的主张,增强文章表现力。如《白杨礼赞》结尾,作者还提到了“楠木”,“贵族化的楠木”与“普通”的白杨树所代表的阶层及精神内质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强化了主旨。再如《爱莲说》中,作者选取莲花来象征高洁傲岸的节操,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态度。还写了为众人所喜爱的牡丹,牡丹所代表的追名逐利的价值取向,与莲花所象征的淡泊名利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好突出了作者的主张。还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作者也是有意将象征革命精神的“海燕”与象征假革命或不革命的“海鸥”“海鸭”“企鹅”等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范文展示青春那刻槐下流歌门前一棵槐,四季迎客来。春天花满树,香气解情怀。——题记校园里的动人景色,除了田径场上的跃动青春、夜晚如星光一样灯火通明的教学楼之外,还有楼前的一棵“长颈鹿”槐树。这棵槐树虽不高大,却很遒劲,它的主干在“齐胸”处陡然转弯,横着生长一段后又斜着向上,看上去既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长颈鹿,伸着脖子在享用林间的“美味”,又像是一位耄耋老人,拄拐躬身,向孩童讲述岁月悠长。它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没人能够说得清。听老师说,刚迁址建校的时候就有它了。它默默伫立,有谦和不张扬的儒者风范,像一位老校友样无声地陪伴着我们。 范文展示 每年人间四月天,阳光透过绿叶的罅隙洒落,槐花自枝头舒展如同一个个小小的手掌,一串串、一丛丛、一簇簇,在鎏金的叶子间跳跃着、欢笑着。一阵微风拂过,如细丝般环绕在每个人身边的,是它弥漫在空气中的素雅的清香这种略带些苦味的香气,一如近旁那悠悠的古钟回响。夏天,槐树郁郁葱葱,亭亭如盖。师生在树荫下读书闲坐,谈天说地,它默默倾听着大家的心里话,羽状的叶子轻轻摇摆,像是母亲在摇动扇子,给孩子们送来阵阵清凉。范文展示当北风开始酝酿一场长途旅行的时候,槐树的叶子渐渐黄了,它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枝干,慢慢地打着旋儿飘落。有的荡着秋千,飘飘悠悠;有的似金色蝴蝶,翩然飞翔。这既是告别的仪式,也是迎新的盛宴;既有决绝的悲壮,也有久蛰心中的崭新希望。冬天的校园里可不是一派肃杀,槐树安静地举着它的手臂,任我们打雪仗时雪球“砰砰”地砸在它身上。大概它也和我们一样,想着“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个名句,或者它也陶醉在这青春校园的火热激情中。范文展示一天又一天,它清晨张开双臂迎接我们到来,夜晚深情地凝望我们的身影消失在校门外,它像一尊保护神,时刻守护着我们。课余时,我们经常和三两好友,依偎在槐树边,楼着槐树的“脖子”小憩谈心;我们相约毕业后“一定要回来,在槐树下见”。我们怀揣着梦想从这里出发。槐树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这棵承载着一代代学子梦想的老槐树,穿越近百年的岁月,带给老师们多少轻松与惬意,带给同学们多少欢乐与向往!它昼夜矗立在那里,看着师生的聚散,见证学校的辉煌。它久经风霜,仍顽强地生长着,每年都会长出新的叶子。它稳重踏实,不贪浮华,即使在一片高耸的杉树的“脾睨”下,依然枝叶浓密,茂盛遒劲。范文展示“未来的你们将会在人生不同的时间绽放,希望你们能像这棵槐树一样,虽然与众不同,但是都能以最好的姿态面对未来的人生。”母校的叮咛,我们时刻铭记在心。待到他日,吾侪成为栋梁,槐树枝繁叶茂,后人见树,如见此精神!名师点评本文借具体形象(校园里吸取日月精华的老槐树),赞抽象品质(稳重踏实、不贪浮华的精神)。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描写槐树四季之态的同时,也呈现出活力四射的校园生活,使槐树既像一位“见证者”,见证着师生情、学子梦,又像一位“引领者”,引领着莘莘学子不忘初心、精进不休。文章语言特色鲜明,整散句式结合,长短句子交错,兼具诗意与散文气息。真题解析写作导引范文展示名师点评真题解析◆2023北京中考真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其一)在课文中,我们读过高大的皂荚树,顽强生长的小桃树,力争上游的白杨树。树,见证岁月,寄托情感,象征精神。倘若发挥想象,在鸟儿、小草、泥土、风雨等的眼中,树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呈现不同的风采。以“我生活中的一棵树”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写作导引审题立意】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首要一步,因此在本次作文中分析好导语和题目所给信息是关键,下面就这两方面具体分析:1.充分解读导语。首先导语第一句列举了多种树,提示考生在作文中应当具体到某一棵或者某一种树木,同时冠以了“高大”“顽强”等拟人化形容词,这就说明不能单纯描写“树”这种自然界植物,而是要写出其象征的精神和内涵,或借助其抒发情感,呈现积极向上的内容。其次第二句提示考生可以大胆联想和想象,类比树和其它事物的关系,找到立意点,例如树—鸟儿—避风港、树—小草—榜样/保护、树—风雨—机会/考验,从中挖掘故事,以小见大,升华主旨。 写作导引2.找出题目隐藏信息。题目虽然短短几个字,但其中也可能包含命题人埋下的隐藏线索,尤其是导语里没有提及的信息。此次题目“我生活中的一棵树”,“我生活中”就是导语没有出现的关键信息,这提示考生从自己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中截取可写作片段。为更好落实,“我”应尽量出现在文中。“一棵树”应证了提示的将“树”具象化的信息。最后,文体不限的要求使得考生在想象和联想时,为方便写作也可以选取童话寓言或者短篇小说的体裁。写作导引【如何选材】1.单纯写树。仅仅以树为中心写作对象,一方面可以将树的外形、花朵、颜色等进行描绘,主题旨在呼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另一方面可以围绕树的生长过程、恶劣的环境等,歌颂树顽强生长的精神,给人以启发。单纯写树木,对文笔要求较高,最好能旁征博引,增添文学性。写作导引2.以树喻人。正如大树保护鸟儿、呵护小草,生活中一定有人在保护你、呵护你,并发生了很多故事。不妨将自己比作鸟儿、小草,父亲/母亲比作大树,写出你与亲朋好友间的故事。注意合理运用象征、比喻、类比等手法,找准“人”与“树”的共性,让情节真实合理,体现真情实感。写作导引3.借树抒情。树见证岁月的属性,使其也可以作为睹物思人的记忆物、承载情感的见证物。例如老家的果树是童年快乐回忆的见证者、奶奶院子里乘凉的大树承载了对奶奶的思念、茶树里蕴含了茶文化的传承。此时“树”应当与时间相关联,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推进事情的发展。写作导引4.写其他。此外你也可以进一步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童话或虚构小说的形式,自己在文中“扮演”动物或植物,以天马行空的视角讲述自己和生活中的树的故事,需要具备一定的哲理意味。范文展示我生活中的一棵树“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庭院深深,枇杷金黄,缀满枝头,树下一老媪,苍苍白发……(以诗句和古韵十足的文字点明写作对象,字字珠玑。)记忆里,外婆家的庭院里有一棵很大的枇杷树,修长的叶片上长满了细细的白色绒毛。叶多而密,足以遮挡灼热的阳光,因此是我们儿时游戏的好去处。记忆中第一次猜谜语,是和表哥表姐一起坐在枇杷树下,一边吃着枇杷一边猜着外婆出的谜语:“秋天蓄蕾,冬季绽花,春来结果,夏初成熟——打一果实”。记不清当时我是真的猜出了谜语还是想要再吃枇杷,小嘴一张,吐出了“枇杷”二字。惊得外婆一把抱起我,哈哈大笑,不停地夸道:“聪明,真聪明!”(与外婆关于枇杷的互动场景,极具画面感。)。范文展示家有小女初长成,和外婆一起摘枇杷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夏天正是枇杷成熟的时候,金黄溜圆的枇杷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藏在茂密的枝叶间,若隐若现。微风拂过,吹动了绿叶,那“迷你版”的“小灯笼”便一览无余!(拟人和比喻形象生动,文字细腻。)我垂涎三尺般望着满树的金黄,外婆笑着告诉我:那颜色深黄,大而圆的果实已然熟透。于是我们便从矮处开始摘起。她仔细打量着每个枇杷,慢悠悠地摘下一枚,我便迫不及待凑上前去,张着小嘴要吃。外婆只好放下手中的篮子,将毛茸茸的外皮剥去,(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慈爱的外婆形象。)黄澄澄的果肉便露了出来,一口咬上去,甜津津的,带着自然的果香,让人欲罢不能。范文展示待到我们更大一些,终于可以亲自爬上树去摘枇杷了。也许是在高处饱受阳光照射的缘故,那些挂在树尖上的枇杷黄得那么耀眼,颗颗饱满,粒粒诱人。但外婆总是不许我们爬树。我们经不住枇杷的诱惑,不顾劝阻执意爬上树去。起初上树,不知道如何保持平衡,枝丫使劲地摇晃着,外婆站在树下,昂着头,一个劲地叫我们赶紧下去。那些晃动的枝丫,摇下了不少枇杷和细细的绒毛,砸到外婆身上,洒进外婆的眼睛。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只顾着在树上玩乐,外婆在树下该受了多少苦头啊!(通过阻止上树的严厉态度反衬外婆的爱护之心。)。范文展示后来,我们去往城市生活,告别了枇杷树,也告别了乡下的外婆。每到枇杷成熟的季节,外婆总会亲自送来一大篮枇杷。那枇杷经过旅途的奔波,却依然完好无损,色泽金黄诱人。(以枇杷的完好衬托外婆一路呵护的辛苦,独具匠心。)我轻轻拿起一颗,剥去外衣,一股甜汁慢慢溢出,品尝着那熟悉的枇杷味道,脑海里浮现出外婆在树下颤颤巍巍摘枇杷的情景,顿时感动万分。两年前的五月,又是一个枇杷成熟的季节,外婆永远告别了我们。那年的枇杷却长得比任何年头都好,颗颗饱满,落了一地,铺满了一地的思念和悲伤。(结尾点题,抒发思念之情,首尾呼应。)。名师点评 文章以外婆庭院中的一棵枇杷树作为写作对象,用细腻生动的文字呈现了三个在枇杷树下与外婆互动的场景,详略得当地描绘出了外婆对我们的疼爱和爱护。枇杷树作为联结浓浓祖孙情的纽带,贯穿全文,首尾呼应,采用象征手法,末尾借枇杷树抒发了对外婆的思念。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