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习目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学习重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评价任务】通过探究任务一、二完成本节重点的学习。【预习导学】知识点一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1.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数量变化的事例曼彻斯特地区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1)动物的 与周围环境的颜色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 ,其意义是有利于动物 或 。 (2)对于模拟实验,你提出的问题是 。 (3)在实验中,彩布相当于 ,同学充当 ,小纸片表示 ,而“幸存者”最多的则是 。 (4)你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深色 浅色 浅色 深色2.(1)体色 保护色 躲避敌害 捕食猎物(2)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3)生活环境 捕食者 猎物 与彩布颜色相同或相近的小纸片(4)动物保护色的形成与环境有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点自测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桦尺蛾,有浅色和深色两种类型,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树干颜色为浅色),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污染,地衣大量死亡,树干呈现出了深色。下图为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历年采集的桦尺蛾数量变化情况柱状图,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体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桦尺蛾的深色和浅色属于相对性状C.环境污染后,深色桦尺蛾更易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D.桦尺蛾体色有深有浅是因为环境改变了桦尺蛾的体色【答案】D知识点二 自然选择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在生物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 ,能产生大量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 。 (2)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为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3)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 的特性。 (4)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把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 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2.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1)从图1可以看出,古代长颈鹿的颈 ,说明古代长颈鹿颈的类型存在着 。 (2)图2说明当地球环境变得干旱、缺乏青草时, 的个体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下来,这时长颈的变异是 ,短颈的变异是 。 (3)图3说明 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 的个体则被淘汰。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 【答案】1.(1)繁殖能力 有限的(3)遗传和变异(4)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2.(1)有长有短 变异(2)长颈 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3)长颈 短颈3.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对点自测达尔文发现在南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不同种的地雀,它们的食物不同,喙形不同。出现这种现象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C.由于变异的方向不同D.由于岛上的生物都不进化【答案】B【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生物的保护色【情景呈现】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 黑褐色树干上的桦尺蛾【合作探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时间 工业污染前 工业污染后环境 林木葱茏,空气 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 ,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桦尺蛾体色 大多数桦尺蛾的体色是 色的,只有少数是 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 类型 色的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的类型,而 色的桦尺蛾却成了少数 分析原因 1850年该地区树干上长满地衣, 色的桦尺蛾与树干颜色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存活下来, 色的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吃掉 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树皮裸露并被熏成了黑褐色, 色的桦尺蛾与树皮颜色一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存活下来, 色的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吃掉 得出 结论 桦尺蛾体色的变化是对环境的【答案】清新 地衣 黑褐色 浅 深 变异 深 浅 浅 深 深 浅 适应任务驱动二 自然选择学说【情景呈现】若按一只家蝇一次产卵1000枚,每10天产生一代,且按全部成活计算,那么一对家蝇在一年中产生的后代可以把整个地球覆盖2.54厘米厚,但上述现象并没有发生。【合作探究】1.试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解释。2.结合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在自然界中同一物种的某一性状幸存者较多的原因。【答案】1.生物繁殖的后代数量很多,但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通过生存斗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2.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如果某个体的性状与环境差异很大,会很容易被捕食,降低了它繁殖后代的概率,经过长期的生存斗争,该性状的个体越来越少,甚至灭绝。相反,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会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最终具有该性状的个体数量不断增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