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二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2.1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2.2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2.3 新贸易理论2.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 续发展第一节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1、古典学派学说:(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说”2、H--O原理(要素禀赋论)3、战后学说:里昂惕夫之谜第一节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1、产生的时代背景:15世纪—17世纪中叶金银货币成了财富的唯一代表2、基本思想第一节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3、政策主张(1)货币政策(2)奖出限入政策(3)对外贸易垄断政策(4)保护关税政策(5)发展本国航运业政策(6)发展本国工业政策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古典经济学派奠基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最早对管理思想进行论述,代表作《国富论》,12年思考,12年写作完成,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亚当·斯密是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经济人”“看不见的手” “大市场,小政府”等经济理论观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主要经济思想: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原理,论证了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经济学界的“牛顿”;经济学的“圣经”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1、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2、对于重商主义的批判关于财富认为商品比金银更具有价值,一国真正的财富是商品和 劳务,而不是金银。(著名的经济学家郎咸平说是反贪污的作用。)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3、绝对成本说的含义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和贸易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分工和贸易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因自然禀赋、后天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分工的好处“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一国财富的增加;有分工必然有贸易,因此,贸易与一国财富的增加是密不可分的。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国富论》第424~425页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4、例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任何一种产品能够在国际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那么该国是否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 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当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或称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劳动效率较低(或称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换取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资源会被更有效地利用,而且进行分工和贸易的双方都会受益。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都生产更有利。劳动生产效率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国际分工与贸易——国际贸易利益2.1.1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s)贸易可以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天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将使得资源与劳动力得到极大的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财富。2.1.1 比较成本论theroy of comparative costs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在该书中,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该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西方国家主流派国际贸易学说的基石。比较成本论的提出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2.1.1 比较成本论theroy of comparative costs产生的时代背景英国产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获得猛烈发展1815年颁布《谷物法》(1.英国工业革命后,谷物自给困难,价格上涨,输入逐渐增加。但执政 的地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主张限制输入,于1815年制订了运用关税等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谷物法》。2.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该法1846年被废除。)2.1.1 比较成本论theroy of comparative costs比较成本说的含义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2.1.1 比较成本论theroy of comparative costs“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质:通过相对比较寻找“更优”,实现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2.1.1 比较成本论theroy of comparative costs(1)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原则。即: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只需要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就能从中获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2)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即: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在一国国内贸易中,劳动成本决定交换价值2.1.3 要素禀赋论 factor endowment H-O 定理埃利·赫克歇尔 Eli Hecksher(1879-1952)伯蒂尔 · 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瑞典人,生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著名的经济学家。1919 年《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间歇性免费商品》(1924)一文提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1933年《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这本著作所创立的贸易学说被经济学界誉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标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1.3 要素禀赋论 factor endowment H-O 定理基本假定:通过对互相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裕或者稀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2.1.3 要素禀赋论 factor endowment H-O 定理主要内容:(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是国贸产生的直接原因(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价格差产生的主要原因(3)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4)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和不同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国际分工格局与贸易类型,是要素禀赋论的核心与精髓。2.1.4 里昂惕夫之谜the lionief paradox里昂惕夫Vassily W.Leontief(1906- 1999 )美籍著名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的创始人。因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法,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著作:《美国的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经济学》《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地位的再审查》(1953);《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956年)2.1.4 里昂惕夫之谜the lionief paradox基本观点: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该理论与要素禀赋论结论相反,认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