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新贸易理论 课件(共28张PPT)-《对外贸易概论》同步教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 新贸易理论 课件(共28张PPT)-《对外贸易概论》同步教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章 中国对外贸易
的理论依据
2.1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2.2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2.3 新贸易理论
2.4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 续发展
第三节 新贸易理论
2.3.1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2.3.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2.3.1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新贸易理论是指80 年代初以来,迪克斯特(Dixit) 、诺曼(Norman) 、兰卡斯特(Lan2caster) 、克鲁格曼(Krugman) 、赫尔普曼(Helpman) 和埃塞尔(Ethier) 等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
2.3.1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新贸易理论
2.3.1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是: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新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根本原因:
----贸易利益
新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方面提出了两个支持干预贸易的论点:
1.利润转移论点 (或战略贸易论点)
2.外部经济论点
2.3.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假设前提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 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 而是递增的。
3、放弃赫克歇尔- 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 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3.2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差距论
1
2
相似偏好说
3
产业内贸易理论
4
技术差距论
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论
5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技术差距论(创新与模仿理论)
产生的原因:
认为H-O理论存在着两个问题:
一是对H-O理论进行经验检验的结果,产生了里昂惕夫之谜;
二是H-O理论赖以建立的某些假设明显不 符合现实贸易现象时发生困难。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技术差距论的代表人物:
1.美国 波斯纳
作品: 《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
2.美国 克拉维斯
作品:《可获得性以及影响贸易商品构成的其他因素 》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领先国可以利用需求时滞与模仿时滞的差距,通过出口技术而获利。
⑴ 需求时滞: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的时间差距。
⑵ 模仿时滞: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模仿生产,进口变为0的时间差距。
⑶ 反应时滞: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的时间差距。
⑷ 掌握时滞:从仿制到进口变为0、开始转向出口的时间差距。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动态推理:
出口新产品
技术合作等
自行生产,减少进口
技术差距消失




仿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t
t1
t2
t3
A国生产
B国出口(t3)
B国生产(t2)
B国进口
模仿时滞
反应时滞
掌握
需求时滞
T
时滞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表明:
(1)技术领先国若能有效地防止模仿,则技术利益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2)两国技术水平和市场范围差距越小,需求时滞的时间越短,贸易发生的越早,贸易发展的速度也越快
(3)模仿时滞后,追随国的贸易利益取决于低工资成本
2.3.2.1.技术差距论
(technology gap theory)
贡献:
(1)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静态性与凝固性
(2)指出由技术革新引起的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能够导致比较优势从技术领先国向技术追随国的动态转移。
2.3.2.2 产品生命周期说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2.3.2.2 产品生命周期说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2.3.2.2 产品生命周期说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每一个周期的特点总结:
2.3.2.2 产品生命周期说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产品周期和国际贸易:
Q
出口>进口
进口>出口
贸易开始
美国
欧洲
发展中国家
欧洲成为净进口国
美国成为净进口国
发展中国家成为净进口国
t1
t2
t3
t4
t5
2.3.2.3 偏好相似说
(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需求相似理论又称偏好相似理论(preference similarity theory)或重叠需求理论(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是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Staffan B. Linder)于1961年在其论文《论贸易和转变》提出的。
2.3.2.3 偏好相似说
(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主要内容:
用需求结构相似解释发达国家间的工业品贸易。
(1)出口是市场的延伸而非开端,因而会先出口到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
(2)贸易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
(3)一国的需求偏好取决于该国人均收入水平。
贸易
2.3.2.4 产业内贸易理论说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2.3.2.4 产业内贸易理论说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代表人物
美国 格鲁贝尔和劳尔德
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
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的动机)
产品的异质性
(重要基础)
规模经济
(重要成因)
偏好相似
(重要条件)
2.3.2.4 产业内贸易理论说
(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2.3.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代表人物: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
主要内容:
1、一国的兴衰的根本在于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
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2.3.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2、波特提出的解释宏观竞争机制的决定因素的钻石模型 (Diamonds framework)
2.3.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钻石模型
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该理论能合理地诠释一国国际贸易的现状,预测一国贸易发展的前景。
即: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是以下四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在一国的许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那些国内“四因素”环境对其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环境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来源。
第四节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对外贸易既是中国历届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的纽带,优势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